2018年的風口來的太早:一羣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區塊鏈

2018年的第一個風口,來得比想象中更早些。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好賺錢,在比特幣"造富"效應帶動之下,一波波投資者湧入區塊鏈

自去年9月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被國內監管當局叫停以來,國際市場上的比特幣價格暴漲暴跌,從當時的3700美元一度衝高至兩萬美元后又猛烈下挫,截至今年1月25日,跌落在1.1萬美元的水平上。雖然價值不明、風險巨大,但仍有不少國內外投資者趨之若鶩,甘願一搏。

而作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底層技術支撐的區塊鏈,在今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躥紅了,借"區塊鏈"外衣,不僅被禁的ICO(首次代幣發行)死灰復燃,多家上市公司也憑藉區塊鏈概念收穫了股價的漲幅。亂花漸欲迷人眼,一時間"區塊鏈"真假難辨。

據悉,諸如平安集團、眾安保險等多家行業巨頭、金融科技企業也組建團隊推進區塊鏈的研究與落地。不過,為規避借區塊鏈"炒幣"之風愈演愈烈,《投資者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獨家獲悉,目前深圳市福田等多個區域已停止對帶有區塊鏈字樣的企業進行工商登記。此外,有"區塊鏈"自媒體申請"區塊鏈"微信認證,也遭到微信拒絕。

何為區塊鏈?

早在2008年,"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交易信息數據庫(相當於數字貨幣所有交易的公共賬簿)由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提出。所謂"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相連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佈式賬本,它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可追蹤溯源、無需信任積累的信用建立範式。

不過,這個釋義並不容易理解。國內較早開始研究區塊鏈的眾安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採訪時打了個通俗的比方,假設A借給B100元,為了保證這個行為被記錄而且有跡可循,他們找到C幫忙記賬,並將借款記錄保存在C手裡,這就是一箇中心化的記賬行為。

這裡的問題在於,C所持有的記錄有可能丟失或者被篡改,那麼A和B的借款行為就會存在風險。如果A和B在借款的時候,不只是找到C幫忙記賬,而是還找了D、E、F非常多的人一起記賬,那麼這個記錄行為就變成去中心化的,其中任何一個人的記錄丟失,都不影響借款記錄;任何一個人的記錄被惡意篡改,都不會影響其他人所持有的真實記錄。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假設一種情況,A借給B100元錢以後,B很快還了其中30元,這個還款行為被C所見證了,在所有參與記賬的人中,C是第一個見證的,所以C搶先在自己的賬本里記下了B歸還A30元錢的行為,並同步給D、E、F等其他記賬者,那麼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修改並知道是由C所修改的。"眾安科技上述負責人介紹說,這種情況體現的就是區塊鏈可追蹤溯源的特點。

區塊鏈可以做什麼?

儘管多數投資者並不瞭解區塊鏈的真正含義,但這不影響市場對其的追捧。各種"區塊鏈是2018年最大風口"的論調不僅頻繁出現,投資大佬徐小平甚至在內部微信群裡稱之為"順之者昌,逆之則亡"。除了數字貨幣,區塊鏈還有哪些應用?

日前,在深圳舉行的2018胡潤新金融百強榜大會上,前海徵信首席數據官兼副總經理施奕明表示,區塊鏈天生有幾個非常強的應用場景,其中一個是信用,區塊鏈就是解決去中心化的信用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加入大數據的元素,讓信息能夠分佈式存儲且不可篡改,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以眾安科技為例,《投資者報》記者瞭解到,目前該公司已經在兩個方面落地了區塊鏈應用。首先是基於區塊鏈的各類業務平臺,包括作為雲服務平臺的安鏈雲和應用於保險等金融行業的智能合約等,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進行安全加密的業務模式;其二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跨界創新項目,比如為傳統養殖行業輸出區塊鏈防偽溯源解決方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追蹤溯源的特點養雞,在食品安全領域尋求突破。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包括工信部等多個部委也組建專門團隊或實驗室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業內看好區塊鏈與傳統業態的結合會帶來新一輪技術變革,但是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因數字存儲能力、計算能力等問題未能解決,區塊鏈要大規模落地應用為時過早。

如何甄別真假區塊鏈?

區塊鏈被市場所推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功不可沒。此前有區塊鏈研究人士曾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比特幣將區塊鏈技術帶到前臺後,其作用已經結束。不論此觀點是否正確,瘋狂炒作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風潮有目共睹。

而當前對區塊鏈的投資熱潮同樣高漲。投資了多家區塊鏈公司的知名財經評論人"江南憤青"近期表示,自己看不懂區塊鏈,但技術高下沒有那麼重要。

"技術永遠會被更聰明的人或者被更有錢或者更有資本的人掌握,最重要的是,技術能否被商業化和被商業機構使用,這個可能比技術更重要。"他表示,在錯過比特幣投資後,不能再錯過區塊鏈。

和"江南憤青"相比,學院派專家相對謹慎。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指出,區塊鏈與數字貨幣都有兩面性,區塊鏈是促進個體信任的天使,同時也是消減中心權利的"魔鬼",數字貨幣是促進權益交換的天使,也是引發金融風險的魔鬼,如何在二者間找到平衡,是業內需要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在國內禁止ICO發行、比特幣交易之後,打著區塊鏈旗號從事"炒幣"行為的平臺依然氾濫,對於想要投資區塊鏈的投資者來說,需擦亮眼睛,做好甄別工作。

普華永道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區塊鏈不是解決數據和資產交易中出現的所有問題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中的至少三條才能認為一個項目需要區塊鏈技術:有多方數據更新需求、有驗證需求、該項目需要一個或多箇中介、交易具有時間敏感性以及交易需要互動。投資者可多對照比較,避免被"掛羊頭賣狗肉"的平臺所矇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