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如何無意間殺死「嘀嘀」的?

年底了,身邊打車一族的抱怨逐漸多了起來,打車難、打車貴,甚至加價都約不到車的現象越來越集中。

自從滴滴整合了快車、UBER後,打車慢慢地變得越來越難,甚至有人開始懷念出租車的年代。

滴滴“壟斷”網約車市場之聲不絕於耳。就在像滴滴這樣的平臺企業認為自己的商業模式能取得成功之時,一個潛在的威脅正在迫近——區塊鏈。

就讓區塊鏈快點“殺死”滴滴吧!還消費者一個公平的網約車市場環境。

過度中心化的滴滴惹眾怒

近來,越來越多的滴滴打車用戶開始抱怨“打車難”、“打車貴”,引起了新一輪關於網約車的熱烈討論。究其原因,除了運營管理本身的問題,收購Uber、快車後形成壟斷,成為顛覆中心化後出現的再中心化平臺,或許是滴滴問題頻出的根本原因。

在百度搜索“滴滴壟斷”滿屏都是其負面的新聞。

${{3}}$

1月11日,在《對話王利芬》節目中,DCCI未來智庫首席專家胡延平先生、《商業人物》創始人著名 記者遲宇宙先生就“為什麼滴滴的對手越來越多”展開對話,並提出4個重要觀點:滴滴的服務做得太差、滴滴用戶不滿意度高達79%、滴滴的壟斷,吃相醜陋。

胡延平先生指出,直播互動調查數據顯示,在眾多滴滴用戶中,有79%的用戶表示對滴滴不滿意,滿意的用戶佔比僅為21%。胡延平還指出滴滴這種模式的問題:第一,滴滴沒有繼續去創新,沒有繼續去挑戰,而是把護城河圈起來以後,把自己的城牆裡吃壟斷的利。包括他真正改善用戶體驗方面並沒有下很大的功夫,他的誠意、他的心態,他的眼光裡面的用戶的意味發生了變化,而這每個用戶是有感的,出現這樣活躍用戶數量下降及滿意度相當不高。

曾經,滴滴合併了快的,然後將優步中國拿下,而易道更是遭遇了樂視尷尬,從此,滴滴應該是高枕無憂的實現了互聯網約租車市場的壟斷。

它也逐漸暴露了壟斷者的面目,先是各種方式漲價格,提高了司機的抽成,完全是一副“收割”的嘴臉。但在價格提高的同時服務並沒有很好地提升,從而造成用戶體驗的下降。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尤其2017年跟2016年相比,滴滴月活躍用戶數是明顯下降的。這麼看來,出行市場變大的同時滴滴活躍用戶減少了,只能說滴滴給用戶給行業提供的服務心態出現問題。

從表面上看,“滴滴打車”改變了傳統打車方式,顛覆了路邊攔車概念,利用移動互聯網特點,把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畫出一個乘客與司機緊密相連的o2o完美閉環。

滴滴這樣的公司扮演的就是“聚合器”或中心化“清算所”的角色,司機和乘客通過該平臺連接起來。但這些平臺往往給人一種“錯覺”,即用戶和服務提供商之間是點對點直接“相連”的,平臺看起來就是去中心化的。

而事實是,包括服務器和軟件在內的所有基礎設施都歸平臺所有,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機制也是由平臺完全控制的。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高度的中心化。

一個擁有絕對控制權的中心實體有權制定運營和服務協議,但有些公司會濫用這些權力。這就暴露出了中心化平臺的缺陷。即使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平臺沒有了集中控制系統也無法正常運營,偏離了很多人的期望。

這也是滴滴“得了市場,失了人心”的根本所在。

區塊鏈怎麼“殺死”滴滴

在談區塊鏈顛覆滴滴等中心化平臺的商業模式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該技術的特性。從本質上講,區塊鏈就是一個分佈式賬本,因為使用了加密密鑰,所以它非常安全。鏈上的數據不止存儲在一個地方,而是分佈在每個區塊上。此外,整條鏈也沒有擁有絕對控制權的“中心點”。服務提供商和消費者可以通過區塊鏈直接聯繫,支付流程也已融入其中。

不再依賴一箇中心化的組織後,每個司機可以將服務相關的元數據(metadata),包括服務的地點、評價等,添加到自己特定的文件中,然後記錄在區塊鏈上。當有人需要打車時,區塊鏈就可以篩選出“匹配”的司機。之後,司機和乘客之間的交易也可以在這個點對點網絡上完成。

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已經為“共享經濟”帶來了本質上的改變。以太坊聯合創始人Vitalik Buterin說:“大多數技術都是趨向於將外圍工人的瑣碎任務進行自動化,而區塊鏈技術則是脫離中心的控制,它很可能會使中介形式消失,以便出租車司機與顧客在信任程度極高的背景下進行交易。”

當人們不再需要通過中介平臺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汽車或是房子,而是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護下的去中心化、高信任度的共享平臺時,“共享經濟”將會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民資源“共享”。

現在來看,區塊鏈“殺死”滴滴不再是一種想象中的可能。區塊鏈進入“共享出行”領域!未來要跟滴滴說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