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死在朋友圈的朋友們

那些死在朋友圈的朋友們

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

你們認識,卻又沒那麼熟悉;

你們可能知道彼此的名字,知道彼此的大概,可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不會想起對方;

在最高興的時候,不會告訴對方;

朋友圈裡,也不會去點贊,至於評論,更是少之又少。

你們也從沒有過爭執,偶見也可以客氣,但就是慢慢地消失在彼此的空間裡。

從社交關係角度說,當兩個人的互動並沒有那麼頻繁,其實從心理上已經降低了對對方的認知和期待。

如果彼此消失,默默無聞,毫無怨氣,就是最好的結局。

如果你看一個綜藝節目厭倦了,你會怎麼辦?是不是會不再看了。

如果你不再喜歡一個作家,你會怎麼辦?是不是不會再買他的作品。

有沒有發現,在你的一生裡,其實你喜歡的人、你愛的一切,包括你的朋友早就換了一撥又一撥;

很多曾經走得很近的,也遠了,很多遠的,早就不見了,而在身邊人的新舊交替中,才有了今天的你。

因為你在成長,而身邊的人也在成長。無論她跟不上你,還是你跟不上她,都是會走散的。

不要過於敏感很多事,就像不要過於介懷很多人。

一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至於這段路有多久,都沒關係。

人與人,是會因為很多事情走在一起,也會因為很多事情走散。

金錢和利益之外,性格、視野、學識、交際圈,你可能按下了快進,可能按下了倒退,可能按下了delete,也可能關機,不再重啟。

而你們是不是能在一起,看的不僅僅是緣分。緣分只是讓你們相識,能不能走下去,並不是緣分所能夠決定的。

所謂成長就是,你終於能夠接受一個人的忽冷忽熱,也坦然一個人的忽遠忽近,然後一個人倔強地走下去。

朋友,總是一場自我選擇後的自然篩選。

不管如何,他們都已經是離開的人了,從今往後,你們還認識,但已然選擇了不再關心對方的動態。

彼此祝福,彼此釋懷,彼此忘記,都是最好的方式,或許某天,你們又想走進彼此的生命。

不要過於敏感很多事,就像不要過於介懷很多人。可離開,可相見,可續緣,都是珍貴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