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易經很難學,它究竟難在那裡?

陽光心態


都說《易經》很難學,它究竟難在哪裡?自古以來每朝每代都有人學習《易經》,而且每個人的觀點和看法不盡相同,我認為無所謂對錯,大家的觀點和看法我都贊同。說《易經》難學,其實也不難,但是我認為沒有坎坎坷坷的人生經歷,就很難真正的理解《易經》,我今年66歲了,已經步入老年。《易經》有四大難卦,“屯,困,坎,蹇”。這四大難卦,就是人這一生的歷程,“屯”卦說的是出生的艱難,一個嬰兒從母體出生,就是一道鬼門關。如果是平平安安來到人世,這是過了第一道坎,一個人從小接受教育,長大以後要結婚,要工作,這一切都是困難重重。“困”卦表示了進退兩難,言無人信的處境,要工作要創業那是困難重重,你雖然雄心勃勃,但是你還沒有成功,你說的話沒有人相信,你說的道理別人也認為是放屁。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生不易,到老更難,每個人都要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坎”卦說習坎就是說一個坎接著一個坎,人到老年身體越來越差,沒有不得病的,每一場病都要花好多錢,有的大病讓你傾家蕩產。“蹇”卦卦辭說,利西南不利東北,民間送葬都有人在前面引路,口中說著西南大陸一路走好,不管好不好人死沒有不遭罪的,那些躺在病床上的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這就是“蹇”卦的意思,《易經》四大難卦,就是人從生到死的過程,看到一個網友對《易經》評論,說自己19歲研究《易經》,研究到30歲認為《易經》不科學,對人類沒有什麼用處,從此再也不看《易經》不看《易經》你照樣活著,也許會活的也挺好。仁者見仁,淫者見淫,每個人的觀點都不為錯,這就是《易經》,我認為要學習《易經》不能紙上談兵,與實踐結合起來,就像是學習開車,不掌握方向盤就永遠不會開車,要學習游泳,你不下水能學會嗎。學習《易經》也是這樣,這些年來給別人算卦,特別是在網上見不到人,每次給別人預測得準確,心中的喜悅無法言表,有很多人認為我挺神的,這不是我神,我也不迷信,也不會裝神弄鬼,要說神,神的是《易經》。看到我寫的東西,就是有緣,希望各位有緣的網友,您“關注”我一下,好嗎


老哥jl


易經。看名字,易。容易的易。很簡單很容易的意思。易經,就是很簡單很容易的經書。這是表面理解和解釋。沒毛病。

來點有難度的吧。易,上下分開看,就是日月。日月就是陰陽。陰陽就是二。不是犯二啊,是兩個。我通俗講,就好比,精子和卵子。簡單易懂吧。有了陰陽,那就開啟了全方位360度+的延伸和擴展。

例如,有了精子和卵子,合為一體,分裂成兩個,四個,八個,16個等等,人,就出生了。奇妙吧,就一個陽,等於精子,一個陰,等於卵子。兩個一想加,特麼竟然能變成個人!!動物!所有卵生胎生。

例如,有男人,女人,公,母。光亮,黑暗,硬,軟等等吧,相對論。理解吧,簡單吧,也是一陰,一陽,還特麼是二貨。

例如,看不見的哈,性格的外向,內向,無線電波的強,弱,文化素養的高,低。等等吧,也是二,陰陽。

易,就是統稱,易,就是一。分出來二,就是陰陽。

還有不服的啊,說,你亂講!世界不可能只有好壞,黑白,高低之分!!good!還有不好不壞,灰色,彩色,不高不低,這是什麼?是中。例如,中庸,中間,中字,自己理解字義哈。

還是歪理??中,也分陰陽,就是無限分裂!

還聽不懂?我舉最後一個栗子啊,精子卵子結合成一個受精卵。就是一,就是易。分裂了成兩個細胞,就是陰陽,X.Y染色體。然後繼續分裂,動物,出生了,變成了一個動物。也變成了一,也就是易。然後呢,又分出來,公母,也就是陰陽,公母一結合,有了受精卵,分裂。。。。。以此循環輪迴,生生不息。即是,乾卦之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就叫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簡單吧??

有人說,簡單,確實很簡單。易經,原來這麼簡單。

人說,複雜,你說的狗屁不通。嗯,子牙表示,讓你通了的話。。。。。

臣妾做不到吖。。。。。


庚癸子牙


學習周易,可關注我的頭條號:楊吉德。


(“四位一體解易法”指每一個卦辭的解釋都要符合四項原則,是楊吉德在易學史上的首創,望專家學者斧正。)

2012年在國際易學聯合會學術研討會上筆者首次提出解釋《周易》的四項原則:一是符合文王寫《周易》的時代背景;二是符合筮卦卦象的一貫性規則;三是符合造字法原則;四是要體現出周文王積極的創業思想。每個卦辭(即卦名)必須做到四位一體方可。如果你學習的易學著作不符合這四項原則,就要質疑其正確性了。

本文先講第一項原則:《周易》產生的時代背景。這裡面有三重含義:一、商周之間的長消形勢;二、文王的處境;三、《周易》寫作的動機。

自從成湯滅夏立商,商王朝統治了近六百年,因文明富庶而萬民悅服。但自商紂王繼位以後,其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荒淫無道,視天下百姓為草芥,民眾怨聲載道,殷商漸露衰敗之象。名不見經傳的周國坐擁西域,日益強大,引起商王警覺。這年,前來商都朝歌參加朝會的周文王姬昌(時稱西伯侯)酒後失言,預測商王朝運數,被商紂王猜疑,遭軟禁於羑里(現在的湯陰縣)。這是當時的歷史背景。

周文王作為周國國君,被囚禁起來,成了商紂王控制周國的一張王牌,無疑對周國是一個致命打擊。在興周滅商鬥爭的關鍵時刻,周國革命何去何從,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政治路線。作為周國的最高統治者,所有的大政方針都有他來制定,所以,離開了文王,周國群龍無首,進退無措。制定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方針政策送回國內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這樣說就有問題了,在商朝末期,有這麼先進的政治水平嗎?還真有。你想,周朝八百年國運,前無古例,後無來者,如果沒有全面的政治路線為指導,有可能實現嗎?西周這麼完善的政治體制,是武王、周公能憑空想象出來的嗎?

另一個問題是,周文王如果寫興周滅商的政令,難道不會被商紂王發現嗎?這就涉及到我們要談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原則,不光商紂王發現不了,就是在其後的三千年都沒有人能破解。(今後會陸續探討這些問題。)

文王在《周易》中制定了哪些路線、方針政策呢?就是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周國存在哪些問題,應當如何去解決;如何一步步強大國力;如何推動商王朝加速滅亡;應當採用哪些不同的戰爭戰略;我們要建立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如何保證國家穩定發展;如何發展教育事業;如何才能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如何保證政權的穩固;怎樣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怎樣發展國家的基礎建設;怎樣提高全民素質。這些都是文王在六十四卦中談到的,如果你不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是不知道這些字的真實內涵的。

學習商周時期的歷史,知道文王寫《周易》的思想動機,是理解《周易》的前提,也是學習周易四步法的第一步。

而從宋代的朱熹一直到現在的許多學者,認為卦爻辭就是卜筮之辭,是占筮的記錄。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站在時代的高度看問題,一個神神叨叨成天擺弄蓍草的老者,能率領周國臣民“三分天下有其二”嗎?“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最簡單的道理,戰略家和道學家、陰陽先生涇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認為《周易》是講天人之學,是研究宇宙之學的,這樣就把《周易》和《易傳》弄混了。其實哲學家或是為統治集團服務,或是遊走於廣闊的宇宙和靈魂深處,古今中外從來就沒有一個創業之君是哲學家。凡讀過幾遍《周易》的,誰也不願承認自己不懂,而寧肯把周文王這個作者或者把文王思想否定掉,這樣《周易》就變成自己手裡的泥巴,想捏個什麼樣就能捏成什麼樣了。


本文講學習《周易》四步法的第二步:筮卦卦象的一貫性規則。

卦象的基本內容有六位、陰陽、上下、內外、動靜,是周易卦象的構成要素,一些其它的說法要甄別對待。傳統解易系統性的卦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序卦傳》所言: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這種解卦法是根據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而形成的思路,完全掩蓋了卦辭思想內涵,是不可取的。

二是用八卦之象解易,主要受象辭的影響。其實象辭如“雲雷,屯”、“山下出泉,蒙”等是講六爻卦的組合,八卦上雲下雷,組合為屯卦;八卦上山下水,組合為蒙卦。一個是指明卦的組成;再者指出六爻卦是從八卦發展而來的,並沒有解卦辭的功能。所以用這兩種卦象體系解卦難免捉襟見肘、漏洞百出。

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寫出一篇篇政治策論,萬萬不能讓商紂王發現,是最簡單的道理。大商文化發達,這麼多文化大家,怎麼寫才能不被識破呢?這就合理地推導出一個假設:文王寫《周易》的卦象規則與可見的八卦之象、六十四卦的排列之序完全不同,不會被道外之人識破的。

《周易》共三十二組卦,如《乾》卦全陽,《坤》卦與之相反,六爻全陰,《乾》《坤》為一組卦;《屯》卦倒過來變成了《蒙》卦,《屯》《蒙》為一組卦。唐代的孔穎達稱之為:“非覆即變”。學易的對六十四卦的前兩卦《乾》《坤》和後兩卦《既濟》《未濟》都很感興趣,排在最前一對卦和最後一對卦肯定有說法,並想象出很多大道理,其實大家想偏了。這兩組卦是周易卦象的大宗卦,前面體現的是陰陽之道,後面體現的是六位正反之理,中間的六十卦是這兩大卦象的具體體現。

下面從文王寫卦爻辭的思路,談卦象規則。因為這是我的獨創,和傳統理論沒有銜接,所以有些難度,需要讀者自己把相同類型的卦找出來,反覆體味。

第一步是把六十四卦分門別類。一個是八卦的復卦類;一個是根據陰陽爻數量的不同,分成三個類別;一個是在《既濟》《未濟》卦(六位全正和六位全反)的基礎上因變爻形成的反差而產生的卦類。這樣六十四卦共分為六個系列:

一、八卦的復卦,共有八個卦。如《乾》卦、《離》卦。

二、一爻五爻組合的卦,陰陽同理,共有六對十二個卦。如《師》《比》,《小畜》《履》卦。

三、相連的二爻和四爻組合的卦,陰陽同理,共六對十二個卦。如《臨》《觀》,《無妄》《大畜》卦。

四、相連的三爻和三爻組合的卦,陰陽同理,共三對六個卦。如《泰》《否》。

五、《既濟》《未濟》系列卦(一),《既濟》卦和《未濟》卦每變一個爻,形成一個指事點,產生一個不同的卦義,共七對十四個卦。如《既濟》初爻變為《蹇》卦;《未濟》上爻變為《解》卦。

六、《既濟》《未濟》系列卦(二),其每變相連的二個爻,形成一個卦,共六對十二個卦。如既濟卦初爻、二爻變為《井》,未濟卦五爻、上爻變為《困》。

這六個卦象系列排好隊,數一下,正好是六十四個卦。每個系列按照大體相同的規則去理解,卦象體系就簡潔明瞭了。

第二步,怎麼來區別每一個卦的特點呢?必須要找到文王時代的思維特色才能確定,我們應該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用邏輯學上的“思維結構的定勢作用”理論講,同一時代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往往用大致相同的思維方式。造字法是商代末期最典型的思維方式,東漢許慎稱之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對周易卦象的理解和造字法思維方式大體也是相通的,即趨向於指事和會意。一爻五爻卦的一爻,就是對所在之爻位的指事;既濟、未濟卦中某一變化之爻所在的爻位,就是所指事的內容。

如一爻五爻系列的《謙》卦,九三獨陽,指事三爻位的武力,表示與戰爭有關。《既濟》系列的《屯》卦,五個爻位正,六三獨反,也與戰爭有關。九三威武,有攻敵之象;六三柔弱,要守而勿攻。這就是“指事”思維。

如臨卦,二陽爻在四陰之下,取領導蒞臨百姓之中,這就是“會意”思維。

我們掌握了理解周易卦象的思維方式,再按照這六個系列分別解釋,眉目就清晰了。當然要把卦象和卦辭完全融合,還差著一步。比如臨卦,可以有兩個解釋方法:一個視角是四個陰爻在上,為小人得勢,我們用現代的話就可以編寫卦辭,叫“小人猖狂”;一個視角是二個陽爻在下,為陽被陰欺,我們可以寫卦辭為“臥虎藏龍”。而為什麼周文王在卦辭中寫作“臨”呢?有什麼思維規律呢?而且還寫了“元亨利貞”,又表達了哪些重大的主觀取向呢?這個問題將在學習周易第四步中論述。

我這個卦象體系是最簡單又最完整的,沒有零碎,六十四個卦排好隊,分好列,誰應該站在哪裡看得一清二楚。可能讀者會發現我為什麼經常舉《程傳》、《本義》的解易例子進行批判,是因為他們使用的卦象不太複雜,思想水平又高,影響面又大,批判也能說到點子上。其實解易最細緻的是明代的來知德,逢字必解,幹活認真,很讓人佩服。但他發明了一大堆卦象,就像一個擰螺絲的裝配工,準備了一套扳手,哪個合適就用哪個,隨意性太大,至於螺絲擰上起不起作用,他就不管了,所以沒有批評價值。


本文講學習周易四步法的第三篇:怎樣準確理解卦辭的字義。

我這樣講可能大家會奇怪,我讀了好幾本易學著作,或者我研究了一二十年了,知道古往今來對卦辭的定義,難道不準確嗎?對了,問題就在這裡,還真不準確。我們都知道《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寫的,是識別古文字的最權威字典,他總結的漢字造字法是我們解釋《周易》卦辭的最好工具,商朝末期的文字也最適合用造字法理解。當然,《說文解字》不等同於造字法,因為他對個別字的解釋也不遵守造字法。如《謙》卦的“謙”,都說是謙虛,就沒有一個人能從造字法上解釋清楚謙虛是怎麼來的。兼是兼併;言是語言。謙就是是主張兼併的思想。你把人家的土地都佔有了,怎麼能說是“謙虛”呢?

說“謙”是兼併的思想就對了嗎,還不準確。解釋卦辭(卦名)還有一個字典,就是周易卦象規則;還有一種意念,就是周文王思想。造字法、卦象規則和文王思想結合在一起,才是卦辭的真正意義,三者缺一不可。

這裡重點從造字法和卦象規則的關係談卦辭。我們所學的易學著作,對卦辭的解釋基本上偏離了《周易》原著的本義。這樣說可能有點駭人聽聞,但如果你把造字法和卦象規則這個模子往上一扣,它就現原形了。因為我還沒有見過任何一本易學著作能結合造字法和卦象規則解釋卦辭。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乾”。乾卦六爻全陽,表明新生力量已經革掉了舊體制的命。陽氣上升,應當不斷上升。乾《說文》:“乾,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達也,倝聲。”倝的字義是太陽逐漸上升,字中有日,就表示與國家事業有關。乙表示上達。乾就是國家大業不斷上升。《說卦傳》“乾為天”,“乾健也”。“天”是八卦之象,“健”是個人之狀,與“乾”的概念是不同的。

“豫”,《本義》:“豫,和樂也。人心和樂 ,以應其上也。”“和樂”不是字的本義。四爻有祭祀之意,眾陰爻圍繞著四爻搞祭祀活動。《說文》:“豫,象之大者。”“象”是什麼意思呢?孔穎達曰:“謂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為舞,號其樂曰象舞。”指出“象”是有擊刺內容的舞蹈動作,專用於祭祀和大型慶典活動,是文王和武王制定的。大象就是讓更多的人參加擊刺訓練,其實就是一種隱蔽的軍事訓練。故“和樂”之說與“豫”字的本義是不相符合的。

“睽”,《序卦傳》:“乖也。”此解沒有領悟到字的實質。卦象上面五個爻皆反位,只有初九位正,文王看到這裡就皺眉頭了:難道有身份的人都是錯的,只有你這低賤無知之人的觀點是對的?於是便寫了個“睽”字。癸是天干最末一位,對應初九爻,屬低賤階層。目是眼睛看世界。目和癸合起來,就是沒有知識的人的世界觀。所以爻辭都是反著寫的,他自以為自己想的是對的,其實是錯的。

“艮”,《序卦傳》:“艮者,止也。”這樣說也不對。你看卦象,上面形似眼睛,下面兩個陰爻,就像小人上面頂著個眼睛。艮的小篆是上邊為目,下面為匕,意思是側著身子看事情,和卦象是一致的。艮的字義就是世界觀不正確,有侷限。完全可以說,“艮”是文王根據卦象現造的字。你想,這樣的字商朝大師們能解得出來嗎?

如果你把卦象規則印到腦子裡了,再用造字法反覆揣摩卦辭,就能走進周文王的心靈深處。中國向來不缺乏聰明人,缺乏的是嚴格的遊戲規則以及遵守這些規則的人。一旦掌握了這些規則,你就會走進三千年前商周之間那個波瀾壯闊的大世界,隱約看見那個撥弄戰爭棋子的政治和文化巨人。


前面談了《周易》寫作的時代性、卦象分類法、造字結構法,大體對卦爻辭的產生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但對卦辭的真正意義還缺乏一個關鍵的步驟:卦辭到底反映了周文王的什麼思想?有沒有理解的固定規則?

在第二篇講了,《周易》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唐代孔穎達稱之:“二二想耦,非覆即變。”至於為什麼嚴格的以對卦的形式排列就沒有人深入探討了。其實六十四卦排列在前多少卦或後多少卦並不重要,重要的的每一對卦之間的次序不能改變。如《屯》《蒙》卦放在《師》《比》卦之後也不影響解卦,但《屯》前《蒙》後、《師》前《比》後是不能更改的。原因在哪裡呢?就在於它是卦象規則的核心——主動性法則。你不知道卦象的主動性法則,永遠不知道卦辭說的什麼意思。

主動性法則分三步理解:

第一步,確定前卦和後卦排列的原則:民族矛盾大於階級矛盾。學者應該對卦的前後排列提出疑問,《比》卦九五為尊,為什麼排在《師》卦的後面?從禮制上講,這是個大問題。通過這個卦序的排列,說明只有文王能這麼做,要是別人敢這麼排卦,除非脖子長得比刀硬。

六爻卦由兩個八卦組成,有兩個視角:內卦和外卦,主敵我;上卦和下卦,主貴賤。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周易的兩大主線。之所以把《師》卦排在《比》卦之前,把《謙》卦排在《豫》卦之前,就是緣於民族矛盾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文王作為周國的最高統治者,有這個權限在戰爭期間如此排卦,如果在大周建立以後,就是文王也不會如此排列的。《剝》卦和《復》卦作為個人性質的貴賤差異,排卦只能以貴賤而論。相連的二爻卦同樣如此。

第二步,前卦數量少的為主體,後卦數量多的為主體。就是把陰爻和陽爻分成主體和客體。如《師》卦在前,以數量少的九二為主體,數量多的五個陰爻為客體,是陽爻召集眾人,九二主動;《比》卦在後,則以數量多的五個陰爻為主體,數量少的九五為客體,是陰爻主動來比附陽爻,“比”是眾陰爻的行為。主體行為主動,客體被動接受。相連的或不相連的二爻卦同樣如此,如《屯》卦二陽爻為主體,是卦辭思想的行為者。需要注意的是,確定主體還是客體屬於卦象規則,是在寫卦辭之前完成的。

但這一規則並不能囊括所有卦,於是文王便把無法體現數量少的為主動爻的卦都放到了《夬》卦之後。《夬》卦及後面的卦不遵守此規則。

第三步,根據六爻卦象體現出來的客觀環境,讓主體爻有所行動,即周文王為此寫的卦辭,從而推理出有利於自己的結果,即吉、兇、悔、吝、亨等。

如《師》卦,六爻外卦無主,內卦九二雄踞中位,在此客觀條件下,以九二爻為代表的我方應該聚集民眾,加強軍事力量。周文王為此所寫的卦辭:“師,貞丈人吉。無咎。”“師”就是主體爻應採取的行動方式:將眾人召集在自己的周圍。“丈人”是有號召力的人。“貞丈人吉,無咎。”是這種主動行動會產生的結果。

如《遯》卦,六爻卦象二陰爻為主體爻,四陽爻為客體爻。四陽爻勢力強盛,二陰爻柔居其下,勢單力弱,岌岌可危,二陰爻面前有三條路:一是投降;二是等死;三是逃跑,日後可以捲土重來。周文王為此寫的卦辭:“遯亨,小利貞。”遯字的本義是小豬跑。“遯”就是讓處於危險狀態下的二陰爻主動擺脫困境,當逃則逃,不要坐以待斃。“亨,小利貞。”稱讚小者採取的這種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三十六計,走為上”的意思與遯卦卦義基本相同。這就是卦辭所賦予的主動性以及這種主動性所帶來的結果。至於傳統所解之遯:“陰稱小,浸而長,則將消陽。”(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是明顯的錯解,應當以主動性法則為準。

講到這裡,就涉及到卦名的問題,如上面所講,“師”、“遯”傳統上叫做卦名,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叫它為卦名,這樣容易區分六十四卦。但周文王在寫卦辭的時候恐怕不是作為卦名來用的,而是帶有主動性的中心卦辭,因為它後面往往緊跟著一句斷辭,斷辭所判斷的是在卦象體現出的客觀環境下,卦辭主張的這種主動性行為是吉還是兇,是對還是錯。如果僅僅用作卦名的話,是不存在吉凶的。所以,我們在稱呼某卦時,“師”、“遯”是卦名;但在解卦時,“師”、“遯”只能看作是卦辭的中心詞,而不能做卦名用。

“四位一體解易法”只是用於解釋卦辭,卦辭是綱,爻辭是目,所謂“綱舉目張”,卦辭解透了,爻辭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故學習《周易》應當先把爻辭放一放,待六十四個卦辭理解明白了,再返回來根據卦辭分析爻辭。

學習《周易》的四步法,其實是站在文王寫卦爻辭的角度上產生的四項原則,因為用這四項原則理解卦辭絲絲入扣。就如同四根線交織成一個結,進而編織成一張網,每個結都如此,沒有例外。

“四位一體解易法”是易學史上首次提出,是一個嚴謹的易學體系,是楊吉德以《易》論易的發現,是運用歷史唯物論的研究成果,希望對易學研究者有所幫助。


楊吉德


易經很難學習,這是大家公認的,它難在哪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字數太少,易經一共才幾千字,卻包括了許多內容,有時幾個字是一句話,甚至有時一個字就是一句話,使人摸不著頭腦;二是晦澀難懂,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極其精煉,一個字就可以包括許多含義,許多時知道了這個字的意義,但是採用哪個意義就很難確定,且現代的解釋與古代的解釋是否一致也很難確認;三是卦序的問題,應該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卦序是存在錯誤的,其中可以看到許多人為排列的痕跡,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卦序錯誤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卦義,這是易經難懂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本人撰寫了哲學專著《辯證唯物主義新論》,共45萬字,建立了理論與規律的基礎,形成理論的體系,然後將這些理論與規律應用到易經中,又撰寫了《易經新論》一書,從理論、規律、數學、哲學、週期等角度全新的詮釋了易經,形成數千年來獨一無二的新詮釋,同時得到了許多顛覆性的結論,因為有堅實的基礎,這些結論是難以駁倒的。

本人從哲學、數學與週期的角度對卦序進行了重新排列,又將每一爻精煉為一條哲理,形成384個以上的人生哲理,得到易經詮釋前所未有的效果,這些哲理是指導人們行為與思維的準則,有了這些內容就掌握事物運動的規律,可以明辨前進的方向與方法,可以徹悟人生的哲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收看本人在今日頭條的《易經新論》連載。還有更多的內容在連載中可以看到,如果想從根本上、理論上、規律上學習易經可以看一下,有不同意見可以商榷。

本人排列的新卦序是:


於雁鳴的哲學與易經


《易經》一共有三部《易》,一為《連山易》,一為《歸藏易》據說已經失傳,另外一部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周易》!

這三部的區別就是起始卦不同,當然更深刻的內容,因未曾見到另外兩部就不得而知了,這些也只是史料存記的內容。

《易》的本意並不是容易,但包含了容易。那麼既然包含了容易為什麼又這麼難學呢?

易的組合是“日月”二字,這兩個字代表了自然界的陰陽更迭,也是大道的代名詞。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源。上古時候的人的追求很少,只要能生存,解決溫飽就好,那麼那時候的易經就會單一一些,而後來的時代變遷,人們在此基礎上更多的瞭解了自然與人文,於是有了各類門科,同樣這些科目都無不根扎於易經之中,所以您所問到的難要看是從什麼角度去審視易經。中醫、天文、地理、文學、歷史... ...都可以從中找到。

最初易經是在講“天人合一”,其實就是一部人體探秘與宇宙天地之間的奧秘,指導應該如何後天返先天之路!這個內容才是易經的密中密,只有傳承人才能瞭解其中奧秘,而非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市面上經典的解釋,還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在篡改易經的本源,也是一種痴人!

就拿乾卦初爻“潛龍勿用”來講,大家看到的解釋是“在事業的初期,要懂得忍耐,不要有大的動作”屬於告誡人的話,在有易傳承修行的人來講,其實是告訴您,如何把天上的陽氣沉入自己的體內。當然這些內容我也是瞭解一點,更深層的東西也非什麼人都能學到!

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如果僅僅是在學習他的哲理,那就看看如今各大視頻網站,各位大師們的著作,也寫的很白話,也很貼近我們的生活,那麼就作為一個心靈雞湯喝也是未嘗不可!這就是比較容易的了。

如果是想從易經中的儒家易擺脫出來,去體味原本的易經的精華就要從他的實戰出發,我們的祖先再發現任何規律的時候,都是從實踐出發,如果僅僅留在嘴巴上說說,那不是祖宗的個性!既然實戰就是通過易經的道理推演事物的發展規律,那就要從繁瑣的各種知識中多學多悟才可能讓您有所快樂發現!

好了,我是元吉說風水,僅僅從一些我所瞭解的常識給予上述解答,知識面有限,難免有些認識不足,敬請指正!


元吉說風水


《易經》真的很易學,但是真正完全說清楚卻是非常非常的難,可以這麼說,現在還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完全弄明白了《易經》。我研習《易經》已經十幾年了,購買了近三十個版本的《易經》書籍。是這樣,剛開始閱讀《易經》經文,並不覺得它有多難懂。如“乾"卦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很好理解的,意思是潛伏的龍,勿要急著有用武之地。第二爻,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大意是潛伏的龍出現在田野之上,見到大人物會有利的。第三爻,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也可以這樣斷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君子整天小心努力,積極向上,晚上也警惕提防,雖然很苦但沒有災禍與過失的。依次例推,各卦辭與爻辭,都如此推斷理解的。看看,是不是很易理解呀!但是,再加深一步,《乾》卦第二爻,後半句“利見大人",到底是"利於見到大人物",還是"大人物能見到更多的利益"吶?傳統解釋都傾向前邊一類,但我以為是後邊的解釋更合適的。因為,乾卦本身象徵龍,也象徵大人物,頭領,元首,什麼樣的領導最可能有作為,能贏得群眾擁戴吶?首先必須是心繫大家利益,不可是自私自利的小人,這是最關鍵的基礎條件。而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小人,去尋覓一個心繫天下萬眾利益的大人來輔佐他,讓他滿足自私自利的個人慾望呀!這也與文王希望振興華夏民族的初衷不符的。所以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大人才能見到天下共富裕的好景象。在這裡,我也用個人經歷講一下,我們兄弟三人,我特別想能有機會帶領兄弟共同致富。後來終於有了這個機會,把哥哥送到我妻子的親戚單位賺錢,又自己開畫店賺錢供弟弟讀書。但是,結果令我很失望,他們卻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反而來擠懟我。於是,我也沒辦法了,自己忙自己的事業。現在的狀況,哥哥尚可,兒子結婚買一套三十多萬的房子還要貸款。弟弟卻離婚個人生活,苦不堪言。我就有所感悟道,“利見大人",應該為"大人見利"才合適。這就象英語上的倒裝句式一樣!在此說明一下,我算不上"大大",但是,我特別讚賞那些事業有成,又能帶領家人共同富裕的成功人士,他們都是名符其實的"大人"!又,《乾》卦第三爻,稱九三,覺不覺得“九三學社"名稱,就是從這裡來的。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九三學社,就是君子學社!在這裡又一個疑問出來了,《乾》卦從第三爻,第四爻為什麼不叫"龍",而稱"君子"吶?古今文獻解釋到是很多,但並沒有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才說,初學《易經》很易入門,但是,深入進去之後,便會發現有很多的地方,不知道如何解釋的答案,最接近原作的本義。然而,這並影響我們學習研究它,也正因為有更多的疑問我們才更有興趣,去弄懂它,最起碼更接近原作的本義。如《坤》卦中,爻辭上說"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最後四個字"無成有終"最關鍵,這是很多人都必須尊守的一個人生定律!為什麼這麼說,人生會經歷很多挫折與苦難,這時候,多數人都易有一個想法,遠離苦難,跳槽!但是,到那裡去都是一樣的艱苦與勞累的,不要因為一些苦難就選擇逃避,《易經》中早在幾千年前就告誡我們了,遺憾我當年真不知道有此一訓吶!如若很多人能知道有此言語,年輕人一定會少走很多彎路,堅持下來,忍耐一下,不會換那麼多工作,人生早就邁入成功的路上了!所以,學習《易經》,對人生有很多的幫助,它會讓你人生活的更順利,更迅捷,更精彩的!


比樂人生


易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作為最古老的中國哲學書籍,流傳千年而不衰,可見其價值非同一般。

本人對傳統文化頗有興趣,尤其喜歡鬼谷子與易經。當然我學習易經不會只看古籍,更多的是閱讀當代或近代名士做過註釋的。一方面是因為本人古文水平不佳,另一方面則是覺得先通過學習當代名士的註釋從而瞭解個大概以好對自己有所啟發。然後才會細細啃讀古籍。

通過多年的學習參悟我想總結一下自己對學習易經的經驗和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首先,我認為易經是一部囊括自然規律與人生規律的說明書。這從其乾坤兩卦就可以看出:天行健君子因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什麼意思呢?君子在古代指的是有品德的男人,作為有品德的人就該像天一樣剛建,下雨就下雨下到山洪爆發摧毀人類的家園,只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人類相互之間的殘害給於應有的懲罰。同樣,懲罰過後怎麼辦呢,該包容時還要像大地一樣包容,人類挖山開礦,建樓排汙,那一個行為不是在讓大地受殘害,可是大地不是一直在包容嗎?天如父地如母,當孩子犯錯時父親都是很嚴肅的,打屁股打手心再正常不過了,但是母親就不一樣了,會摟在懷裡哄著寵著!所以說,學習易經不能像學習語文英語等死記,而是要參悟,要結宇宙大自然,要結合人事關係做參悟!

其次易經是一部推理書,所謂善易者不卜。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你對易經的參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就不用通過占卜來決定事物,只需要通過易經的智慧進行推理就可以知道事物的發展情況。打個比方,你準備和某人合夥做生意,但你不知道能否合作愉快能否賺錢。那麼你有可能會問親戚問朋友,希望他們給點建議,但結果是越問越迷糊,搞得你不知所措,但是如果你學習了易經,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你只需要按照易理來分析天地人三才的綜合關係,並找出利弊,如利大於弊就可以幹,反之則不行。

總之學習易經對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是有很大幫助的!學習易經雖不能像學習某些技能直接讓你發財致富,但如果將易理當做人生準則就定能讓你的一生幸福快樂!由於時間原因及文字表達能力和個人水平等原因導致解答不全面不合理的地方還請海涵!


東易奇談命理


《周易》是中國群經之首,相傳為周文王在繼承伏羲八卦的基礎上所延創。關於“易”為什麼難學,個人經驗是因為“易”文字極簡,內容卻異常複雜多變。

筆者大約在十年前,在家裡長輩的指導下開始正式研習包括《周易》卦辭在內的傳統五術,因體質原因只學了比較基本的梅花易、子平術、紫微術和諸如夢佔之類的雜佔。在系統學習五術理念之前,個人也曾經懷疑過這一傳統技藝的可靠性,但就這十年以來的實際運用來看,易學之術的確是有很高的準確率的。

《周易》從內容上來說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講述“易”理論形成源流和八卦對應含義的“易理”部分,以及具體解釋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含義的“易卦”部分。有關前面一部分,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古文基礎和五行八卦基本屬性認知,就不難理解;較為困難的自然是後一部分,六十四卦及其動爻變卦的認識及運用。

《易》之所以難,之所以看來包羅萬象,是因為它將萬物的屬性以最基本的元素做了高度概括和表達,而如何將其包含的內容重新具體對應到占卜所希求的目標上,並給出具體的解釋,就要看每個解卦之人的經驗和心性了——換句話說,所謂“易理”就是用最簡單的卦象和變爻來高度概括事物本身的本質,再經過解卦之人的理解來進行事物復原。

換句話說,“易理”之中至少包含三個計算學上的相關內容:數據分析、概率計算和轉碼解碼……這也是“易理”在古代又被稱為“術數學”,在現代被計算機應用技術廣為引用的原因(萊布尼茨從八卦中悟出現代電子計算機的二進制計算模式;馬丁·斯科諾伯傑在其《生命的奧秘》一書中承認其受六十四卦啟發,發現生物六十四個遺傳密碼之間的對應關係)。

也由此可知,“易理”並非玄學,而應被歸入“概率學”領域,易卦計算的是在常量不變(取數)前提下,事物發生變化的最大概率事件,但不是絕對的結果事件——原因是當“人”主觀介入到易理的分析與認知之中時,易卦的先決條件(取數)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了。

易理因為極簡而應用廣泛——包含《河圖洛書》、《淵海子平》、《紫微分宮論》、《奇門遁甲》等等術數學內容,其實都是易理系統下的具體方法不同分支。下面就以個人學習的梅花易為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易理”的具體應用心得:


梅花易取數最易,大事小事都可以算,但結果相比其他算學方法較為簡單,無法窺見影響卦數變化的具體因素,只能通過卦象和變爻瞭解具體結果和事態變化。但應用於日常生活已經足夠。假使用數取出一卦,則這一卦象便代表事物的狀態及問卦對象的吉凶,而變爻則意味著這一卦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最大概率的變化狀態,根據卦象和變爻,則可以對事物目前的狀態進行一個基本分析和判斷。

但如之前所說,易理是概率,不是絕對的,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研習術數多年的高手也會有算不準的時候,並且絕大多數解卦者都會告訴求卦人:不要把結果告訴他人。因為易理本身是建立在常量不變的前提下才準確的,知道預判結果的人越多,等於能夠影響結果的主觀變量越大,卦象所顯示的結局就越不準確。

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網上教授易理的老師很多,就不班門弄斧了。只有一點個人經驗,希望大家能夠引起重視:所謂的“洩露天機會引來報應”,其實是比較唬人的說法,但解卦人一旦開始分析並說出卦象,自己本身就已經是變量的一部分——倘若沒有足夠的信心和實力替他人分擔卦象所對應的具體後果,還是少說、少算為佳。

術數是不會害人的,但人會。

更多與歷史、神話、民俗學相關的內容,請關注本人頭條號,謝謝通讀。


在下翩竹


我看到小編提問和綴述,問的是算命打卦一類的意思。

不錯,現在預測學中都是披著周易的外衣來說事的,現在流傳到世面最普及的就是六爻八卦和八字預測。其它如奇門遁了,太乙神數了,大六壬了等等這些其實比六爻八卦更難懂,更難記,不具有實用性,你看過此類的書籍就知道了,因此不具有晉及性。

要想學六爻八卦占卜,真的很難,其一你得愛好玄學,因為它很枯燥無味,不象看小說。不是哪一本書或者哪一個人就能教會你的,你得博覽群書,在易學方面的書必須讀,不必弄懂,先知皮毛入門,才能談其它。第二你得有文化底蘊,指得是古代文字這方面,因為很多古書都是以繁體豎排形式出現的。《周易》這本書古版本即如此,乍看絕對是天書,它不是哪一個人寫的,它是中國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結晶,裡面有(孔子,朱熹等人)很多名人的註解,現在還有很多文人在探討它,對它的每個字,甚至標點都有涉入。因為這本書講的就是卜筮的書,當代文人研究這本書主要不是算命打卦,而是研究當時的歷史,經濟,文化,哲學等等一切吧。



上層文化人探討它只為研究,下層文化人研究它且附會上陰陰理論只為預測(好聽點,其實就是算命)。

六爻八卦為什麼千百年來能生存下來?絕對有它的原由,雖然不少地方都在打壓這塊(說是封建迷信)確實說,不少人是披著周易的外衣在胡說,連爻這個字都不認識都寫成駁字,信這種人的話還不如信自己。但是這方面絕對有高手,想當年邵偉華大師預測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達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假如說一點準味都沒有的話,預測大師不得天天吃拳頭。



預測方面有不少玄機,說什麼天機不可洩露,其實就是測不準給自已找個臺階下。就象有些書法家寫毛筆字的一樣,向下拉的很長的時候故意左拐右拐,為啥?因為他拉不直!所以說在預測界當老師的就教學生如何講模稜兩可的話,稱為″遁辭"。舉個例子,三個舉子會試一樣,算命的伸出了一根食指,其它什麼也不說,無論出現什麼結果,這根指頭都能自圓其說。



言歸正傳,六爻預測,很難不假,最基礎的理論你必須裝入腦中,什麼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生剋等等。第二九宮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的象數理你必須記住,周易中有口訣:乾三連,離中虛等等。最重要的是演變成的上下組成的重卦名稱你得記住。每宮有八卦計六十四卦。重點來了,預測中這六十四卦單摘出來你必須知道它是屬於哪宮,就這一點不下點工夫總結一下規律你都難記住,除非你記憶超群悟性極高。這個記住了才能排列一卦之中的六親世爻應爻,再查一下當天的干支(當然也可以推算,瞎子靠推,)找三枚古銅錢(天圓地方之意)放入兩手中晃幾下,撒在地下,看它的反正面,周易中有詳細記載不綴述,有三個字或三個面的時候稱為變爻,這六十四卦又不知能變成多少卦。

卦象一現,排出六親(父母兄弟類)六獸(青龍朱雀類),標註旬空月破等,占卜正式開始。就這一二十字悟性高的世界上的事沒有測不出來的,悟性底的,三言兩語沒了。這就看你的文化囗才等多方面的技能了。



小編問的就是這塊,咱就回答這塊,不闡述那些深奧的理論。有人問你懂多少,我只懂皮毛,我研究這塊就是為了看看它是騙人還是科學。常言道,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就是它的生存原則,其它衍生的東西多了去了(八字,陰陽風水,面相,祝由十三科,)等等一切玄學。各有各的一套理論,博大精深,一個人的精力到死都研究不完研究不透。


美女集中贏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易經》都會這麼說:“易經是一種科學,是一種哲學,它不是迷信,可是它太難了,看不懂。”

為什麼會這樣呢?易經真的很難嗎?如果難,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為什麼不叫《難經》?不過中國還真有一部書叫做《難經》,是一部中醫方面的醫書。既然中醫有一部難經,還是那麼多人學會了中醫,說明比《難經》容易的《易經》就更應該學會了。

易經分相術和易理兩派,因為我們國家有一個方針,相術和易理要並重,不能說學院派研究易理就是輕視相術。社會上有些搞相術的輕視易理,應該結合。現在社會上搞所謂研究周易的,應該讀讀原著,加深自己的理論修養。對於學院派的人,也應該重視相術,看相術有沒有道理。因為周易有很多卦謠詞是觀相謠,孔子有一句話,周文王觀相才寫出文字來。所以,這些文字都是通過觀察相才寫出來的。有些易學家就講周易裡的這些文字有相外之詞,所有文字都是通過觀相來的。

從服務社會層次來說,會給人接觸疑惑。人生不能沒有疑惑,當你有疑惑的時候,你的親戚、朋友都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就要問天了。所謂問天,要隨機的請人看一看或者是人通常決定,總有一個解決的辦法。比如心理醫生,很大程度的起到一個心理諮詢的作用,給你解除疑惑的作用,可能是不可或缺的,至於有魚龍混雜,考這個騙人是另當別論。

都說《易經》是群經之首,一切學科的源頭。萬物維新,只要你覺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我們看關於《易經》的書時,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先把它想得簡單起來。大家會問:如果看不懂那些關於《易經》的書怎麼辦?好辦、不看。總有一本書你會看懂的。這不是我們的智商有問題,也不是《易經》太複雜,是出版人的問題。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的瞎子,人家一本書也不看,怎麼就會懂《易經》,師傅怎麼說,他怎麼算,就這麼簡單。

大家讀不懂易經還會有以下原因:沒有花時間去認真學習領會,看兩頁看不明白什麼意思,反正也不是考試必修課,考什麼證件也不用它,就沒有人花功夫去學習了。

中國文字的廣義性,讓大家有很多誤解,古代人常用一個字代表一句話的意思,或者一個字有多個含義,讓人特別容易誤解。現代教育對古文缺乏足夠的重視,使人往往誤解古文本來的含義,這個是一個原因。

幾千年前人們所說的話,和現在人說的話,同樣的漢字但是是不同的意思,環境變了,意思也就變了,讀易經,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自然環境,不能以現代環境來理解古文含義,那樣就會大錯特錯。

研究易經沒有哪個敢說他研究得很透,很多人都很聰明,只要認真學,都能學會,再通俗一點,只要認識字都能會。這門學問跟其他學問不一樣,這是中國特有的地方。學的人最好先自己看書,易就是解易,如果搞繁瑣了就不是易了,看完之後可以找一個老師,如果想深造就看你的緣分了。周易要多深有多深,要多淺有多淺,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