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都說中醫好

又是天人合一

又是古人的大智慧

一些西醫束手無策的

疑難雜症和重病危病

中醫都能輕鬆搞定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但真正一上臨床

各種問題接踵而來

書上講的這個脈是什麼證那個脈又是什麼證,自己怎麼覺得每個人的脈都一個樣兒?

辨證組方思路都特別清晰,但實際運用時,稍微複雜點的症狀就不知該如何下手?

明明疾病和症狀都相符,這個人按健脾思路治效果挺好,另一個人卻毫無效果?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可是

還真有那麼些大夫

一摸脈就能把症狀說得驚人地準確

開的藥看起來沒啥特別

但吃下去效果總是特別好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這究竟是人家自帶中醫開掛作弊器

還是自己學的都是假中醫

其實

只是

你打開中醫的方式不太正確

現在大家一般是怎麼學中醫的呢?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醫方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各家學說》

……

這些教材

但總體來說

只是寫得很好的中醫參考書

問題是

中醫整個理論體系太龐大了

各種流派數不勝數

……

就拿你可能已經很熟悉的五行生剋關係舉例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知道這個圖的核心要害是什麼嗎?

按五行生剋的理論

任何一髒出了問題

可能連帶的其他臟腑也會受影響

導致整個系統都跟著出了問題

調節五臟中的任意一髒或幾個髒

理論上都能解決問題

“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

以及後面一長段解釋

意思並不是告訴你當肝氣實肺氣虛時

一定要瀉心火補腎水

而是提示你

當肝出了問題時

可能連帶著肺

或者其他幾個髒都跟著出問題

要解決問題時

也不一定只盯著肝

理論上調節五臟中的任意一髒或幾髒

都能讓“金木水火土”得以“相平”

使得人體恢復健康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然而

問題也就在於

疾病往往是複雜的

……

如果把握不好

調節某一髒甚至五臟一起調理

也可能都沒效果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五臟之間

每一味藥之間

都有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

若配伍不對

本來用得正確的藥

也可能被不恰當的藥給牽制或者抵消掉

畢竟

人體

不是

簡單的加減法

直接把治每一髒的藥堆上一堆

只要有哪幾種藥蒙上了,病就能好

……

光是五行生剋的五臟辨證

就有那麼多不確定的方法

然而

別忘了

五行還有這樣的一種表達形式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有人會問

中醫四大經典的《傷寒論》

連五行都沒用

人家用的是六經的體系

這不能細說

不然又是一個大坑

……

還有

八綱、衛氣營血、三焦、經絡等等

各種各樣的辨證體系

以及這幾種體系和五行、六經的融合

這麼一算

恐怕光是治病的思路

就比五行生剋還要複雜

……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所以

古代每個高手都把用某一種或某幾種思路

以及這種思路對應的治病方法發揮到了極致

於是

這些高手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體系

最後就形成了中醫不同的流派

然而

問題也就出在這

雖然每個流派都是中醫的精華所在

但這些流派彼此之間

很多理念和技術是不太一致

甚至就是衝突的

……

比如

《傷寒論》

有的流派就認為核心是扶陽

有的流派認為核心是存津液

對於初學者來說

這倆可是天壤之別

咱得學到多高的程度

才能把這兩種解釋給想清楚

……

但中醫教材

必須做到看起來客觀公正

無所不包

而且

每個流派都是中醫重要的組成部分

缺了誰也不行

綜上

所有這些東西

都要融合到每一本教材裡面去

……

你想想

你學的每一本中醫教材

都是這樣把各種相互矛盾的思想攢到一起

一股腦地倒給你

等你上了臨床遇到真正的病人時

該聽誰的

這還只是中醫本身的內部矛盾

別忘了

你還學了

一大堆和中醫理論根本矛盾衝突的西醫課程

還有

英語和計算機

……

再看看

歷史上的和現在那些很厲害的神醫

大都是從小就跟著一個水平還不錯的大夫

完整學習了老師的一整套理法方藥的診療體系

再慢慢觸類旁通

……

當然

有些沒機會遇到好老師

不過這類人往往是

從一本還不錯的中醫書入手

把這本書讀透吃透

基本上就已經名震一方了

這時無論再讀別的書或者拜師求學

都毫無壓力

……

這就像一套拳有九九八十一招

學生老王就練了一招

每天上萬次

這一招練得純熟

足以破解對手各種拳腳招數

另一個學生小明跟這個老師學幾招

跟另一個老師又學幾招

把八十一招全都學會了

但也只是把招式學會了

每一招怎麼用都沒怎麼練過

要是小明和老王對打的話

會是啥結果

想都不用想

肯定是小明瞬間就被放翻了

……

老王別看就會一招

他可是把這招裡面的千變萬化都學透了

基本上可以一招鮮吃遍天

而小明就算學全了八十一招

每一招都沒學精

其實跟沒學一個樣兒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所以

那些看著特別牛逼的中醫大神

本事就在於

他非常熟練地掌握了一種或幾種角度

切入分析和解決疾病的思路和方法

以及這種思路和方法

面對各種不同疾病的具體變化

最次的方式也是

就算開始學的很雜

但最後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指點著從一種思路入手

把這種思路對應的治病方法

學到融會貫通

臨床水平也自然就上去了

說到這裡

其實您大概已經知道該怎麼辦了吧

就是不要貪多

找一個相對容易、比較圓融的角度入手

把這種思路治病的理法方藥學精、學透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不過問題是

中醫的流派遠比八十一招拳法還要多

該從哪一招入手呢

恐怕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這一支是最貼切的了吧

畢竟

圓運動的基本理論非常簡單

就是下面這個模型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中醫從漢代發展到今天

基本找不出

能完全不用這個模型的流派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圓運動

就是從這個

四象樞軸圖

延展出了無數的對應

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

上有圓融貫通的理論基礎

下有理法方藥的把脈用藥

可是

如果像我這樣本身學得很雜

就算現在從圓運動入手

要是沒有個牛人給你指點著

會不會把圓運動又變成了

自己空有架子沒內涵、中看不中用的

第八十二招中醫拳法呢

機會來了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中醫在線精品課明星講師

陳餘糧,字谷農,號卜素子,又號無山居士,卜素古醫學研習社社長。《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執行主編,《傷寒論壇叢書》《針灸臨床家叢書》等十餘部中醫圖書主編,著有《古中醫通俗脈法講義》(內部教材,不外傳)。精於脈診,善用經方。本於軒轅、宗於仲景。倡六氣同重,主內外一統。臨證近二十春秋,積累經驗數萬人次。擅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脾胃病、婦科病、皮膚病、不孕症、更年期綜合症、小兒厭食、失眠,抑鬱症,月經不調等疑難疾病。

中醫大牛陳餘糧老師

在中醫在線錄製了一套“圓運動+古中醫脈診”的線上課程

這可是一般人找不到的學習機緣

而且

這次陳老師不光是主講

自己最擅長的

圓運動

還包括

一般不輕易傳授的

傷寒心法和古中醫脈法

當然這個課程是有售價的,大概500元左右,歡迎大家留言交流中醫的根基在哪?圓運動在裡邊扮演什麼角色呢?我們將會抽出5位留言的用戶贈送陳餘糧老師的課程哦!

你若覺得中醫難,多半是你打開中醫的方式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