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戒持好,自然有護法神護你

把戒持好,自然有護法神護你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大家要好好發心用功,不是開玩笑的。過去祖師講“一念萬年”,一個念頭放在那個地方就不動,坐在那裡也不動。丹田祖師坐穿了幾個蒲墊,這個容易嗎?有的人當了幾天和尚就不當了,讀了幾天書就自以為是,那還差得遠呢!現在的人可以活到七八十歲,壽命長啊!虛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五十多歲悟道。悟道以後就沒有休息過,更加勇猛精進。這裡講經,那裡說法,這裡修廟,那裡開戒,大慈大悲弘法利生,給自己培福報消業障。

古人講“發心是道場”,你發什麼心呢?要發好心,不要發壞心,不要發懶心,不要發嗔心。“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同打雷一樣。不過有打雷的精神也好,雷一打,天上的雲就散掉了。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嗔心一起,無明火就來了,什麼都是障礙。

昨天我講敲鉗棰,鉗棰是人天眼目,是有護法的。我們過堂吃飯,筷子要輕輕的,碗要輕輕的。搞得叮叮噹噹、叮叮噹噹,護法神都不答應你,也不護你的法,等你吃了東西,不消化,肚子痛,或者是有毒的。那達摩祖師飯裡下的是毒,他能夠消,他有那本事,有那個護法神保護他。如果給你下毒藥,你能化得了?你的碗筷叮叮噹噹作響,護法神不理你的。一條戒有很多個護法神護你,你要好好地持戒,把戒持好。

在終南山的那個道宣律師,我去看過那個地方,道宣律師的道場很小。他那天晚上踩空跌下去了,有個護法神把他扶起來,好高好大。他問:“你是哪位?”“我姓韋。”那是韋陀天將,韋陀菩薩,所以他有護法神。而溈山呢?溈山祖師是天人送供啊!一到中午十二點鐘以前,天人就來給他送供養,溈山山上現在還有天人送供的臺子在那裡。

這些祖師都是有天龍護法的。你看那些降龍伏虎的,要有慈悲心,戒律持得好,有道德,他就能降龍伏虎。你沒有道德,能降龍伏虎嗎?你斷淫慾心就可以降龍。

當年六祖在南華寺,那個地方背後是龍潭,有龍在那裡興風作浪。六祖菩薩就跟那個龍講:“你只能變大的,不能變小的?”它真的就變小了,你看那個龍有沒有本事,有沒有神力呢?六祖菩薩講:“你敢不敢到我缽子裡面來?”那個龍就游到他的缽子裡面去了,一下子就被裝進去,不能動了!你看六祖菩薩他有這本事,能降龍!

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

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戒律在三藏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記錄就是戒律。在行為上以戒律為標準,在思想上以經論為標準。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為止持,一為作持。如五戒之規定均為不應作,為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為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學佛人應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為我一個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淨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此即禪宗的明心見性,故大乘學人的下手處即是破四相。學佛就要學吃虧,學上當,此種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對初學佛的人講這種話,一定把他講跑了,但是對老修行應說真實話。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後就不要持戒了,因為佛的行為就是戒律。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歷事練心。佛對於眾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為痴福。除非為了度眾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為上策。

學佛之後看到某人能說不能行,就要批評他而造口業,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後,天天看人家的行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卻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業的機會,還不如不受戒。須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規定在家人不準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至於破戒僧,因行為不檢而招致眾生毀謗三寶之因緣,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眾生不發生關係。故古詩有云: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眾生;

若能供養此人者,勝於供養十方佛。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勸其吃素,否則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於自己毫無好處。如果機緣成熟,一說即能改過遷善,不妨倒予以規勸,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閒事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