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

苦樂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故佛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苦樂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從天降,亦非人與,是以君子聿(yù)修①厥(jué)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畏因則以戒定慧,制伏其心,俾貪瞋痴念,無從而起,其居心動念,所言所行,無非六度萬行,利人濟物之道,及其積極功純,則福慧兩足,徹證自心,以圓成佛道。眾生不知果由因招,念念起貪瞋痴,發而為事,則無非殺盜淫耳。

❖❖❖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

•增廣卷四

•因果為儒釋聖教之根本說

參考今譯

所以佛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明瞭這個道理,那麼苦樂吉凶,都自己的罪福所招感,不是上天所降賜,也不是他人的給與。所以一位君子,繼承發揚先人的德業,安於本位而行事,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恨人。所以佛經中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畏因,就以戒定慧,制伏內心,使得貪瞋痴的惡念,沒辦法生起。菩薩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無非是六度萬行,利人濟物之道。等到積累到極點,功德純熟,那麼福慧兩足圓滿,徹證自心佛性,而圓成佛道。眾生不知道果報是由因行所招,念念生起貪瞋痴三毒,顯發成為事相,就無非是殺盜淫三業罷了。

①【聿修】《詩·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毛傳:“聿,述。”聿本助詞,後多訓為“述”,因以“聿脩”謂繼承發揚先人的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