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 晉劇音樂的幕後人

孟文 晉劇音樂的幕後人

孟文(左)與老師劉和仁在一起。

孟文 晉劇音樂的幕後人

《孟文戲曲音樂集》的封面。

孟文 晉劇音樂的幕後人

寒聲先生為孟文題的字。

〖核心提示〗

戲曲藝術是“以歌舞演故事”,既然有“歌”,就必然會有音樂作者參與創作。晉劇誕生之初,與其他劇種一樣,是歌者與伴奏人員合作進行“歌”的創作,並持續了很長時間。隨著社會變遷和時代進步,特別是戲曲藝術“導演制”的確立,獨立進行音樂設計的音樂作者便應運而生了。如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活躍在晉劇舞臺上的劉和仁、吳同(張家口)、李靜波(現在內蒙古)等,都是晉劇新創劇目的音樂集大成者。新時期成長起來的田少華、田晉平、任新寧、吳新民、嶽永明等,代表了新一代晉劇音樂創作的主流力量,孟文正是目前這支青年音樂創作隊伍中的佼佼者之一。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在戲曲藝術發展中與舞臺欣賞過程中,觀眾普遍知曉各路戲曲名家,而往往容易忽略音樂創作等幕後英雄,努力挖掘和客觀宣傳音樂創作人員,目的就在於讓更多的戲曲愛好者瞭解他們,鼓勵他們,支持他們。

數部叫得響的晉劇音樂作品

孟文的成長路子比較紮實,啟蒙學藝在晉中藝校完成,畢業後進入晉中地區青年晉劇團操琴歷練,多年給晉劇青年表演藝術家史佳花伴奏,參加了許多重要評比演出活動,後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深造,併到上海戲劇學院全國青年戲曲作曲研修班進修,打下了實踐與理論兩方面堅實的基礎。

晉劇《金斷雷》是孟文正式走入音樂實踐並獲得演奏成功的開始。該劇由史佳花主演,劇本源自京劇演出本,音樂主創是晉劇資深名家劉和仁,而孟文恰恰是該劇的琴師,一方面他親身體會了劉和仁的音樂創作風格,直接感受了晉劇在新時期的音樂創作走向;另一方面他通過操琴實踐,也開始在醞釀如何把自己的音樂積累與向老師們學習的體會變成創作現實。

時間不長,孟文便主創完成了晉劇《風雨行宮》的音樂創作,這個戲由董美珍主演,先後被山西省小程玉英晉劇團、太原市實驗晉劇院等院團以同名劇目推廣演出,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專家也是讚譽多多。2003年冬,86歲的山西文化界老領導、“人民藝術家”寒聲看了演出後提筆給孟文寫道:“《風雨行宮》的音樂設計好就在既有創新又保持了晉劇聲腔美,戲曲音樂就是‘半穩態’‘聲腔制’音。”

孟文在所在劇團站穩後,很快承擔了太原市實驗晉劇院新創農村題材現代戲《遠山那片綠》(亦名《走進綠林》)的音樂創作,由余芳主演。這個戲劇本好、導演好、演員好,應該是2000年以來新創農村題材現代戲比較成功的劇目之一。整臺戲的音樂風格流暢清爽,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部反映養老生活的晉劇新編現代戲《守護夕陽》也是孟文的音樂主創,這部戲由吳愛卿主演,其他角色由一批退下來的老演員出演,題材好,人物形象鮮明,該劇不僅入選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而且獲得了10餘項全國大獎。

此外,孟文還陸續主創了改編傳統戲《三義亭》和新編古裝戲《周國大夫》《大唐女人》等劇目的音樂,分別由李建國、王珍茹、喬月香等主演,都是他在音樂上下了功夫,付出了心血,被專家給予好評的劇目。

音樂創作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孟文是土生土長的晉中人,在天性中就刻就了晉劇的音符,懂得晉劇四大件的演奏規律和音創原則,包括各種晉劇板式和各個晉劇曲牌在晉劇音樂組合中的功能與作用,但怎麼讓“這個根”隨著時間的跨越而實現枝蔓常青,必然是他這一代戲曲音樂人需要思考的問題。當你去欣賞由孟文創作音樂的新劇目的時候,不管是古裝戲,還是現代戲,都能感覺到他在試圖尋找著新的突破,而這種突破,不是單純求新的突破和標新立異的突破,而是一種融會貫通的突破,一種紮根泥土的突破,許多時候的音樂構思,超出了觀眾的想象而又覺著是那麼的親切如故,似曾相識又不曾有過,應該是孟文音樂創作的主要藝術特點。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其音樂創作一直處於傳統與創新兩者“較勁”(或膠著)的狀態,有的人希望迴歸傳統,有的人希望大膽創新,有的人希望傳統與創新相結合,不管哪種觀點,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從業界到觀眾都能感覺到戲曲藝術在改、在變,尤其是地方戲,曾經有一度時間,都在放大膽子嘗試新創劇目大投入、大製作,僅就音樂創作,有的揉進了交響樂,有的揉進了歌曲,有的揉進了秧歌甚至說唱劇等其他音樂元素,在一時半會兒並不能充分說明創作對錯的環境中,去靜心欣賞孟文的音樂創作,你會發現他的綜合能力,也就是他能把各種非戲曲音樂元素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而又不失晉劇母體音樂的基本特色,也就是他自己說的“任何時候晉劇的四大件都不能丟”。現在回過頭來總結這種堅守與創新並舉且融合的頗具影響的音樂創作“定力”,真的還是基本上都能站住腳的。他的綜合能力一個是因為他熟悉當地的山曲、小調,熟悉當地的民歌、秧歌等,他能夠化其有為其無,讓自己的音樂創作新而不怪,賞心悅耳;一個是因為他上學期間得到了諸多優秀老師的培養,畢業後又接觸和觀看過許多前輩名家的演出,知道戲曲聲腔與戲曲音樂在藝術傳承中的重要性。同時,又很重視瞭解戲曲青年觀眾的賞戲心理和審美願景,這就讓他自己的綜合能力有了用武之地。

作曲與演唱一樣,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只有這樣,你的成功幾率才高,你的作曲和演唱才有市場,才能經得住時間和歷史的檢驗,才能流行開來並流傳下去,孟文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如由他主創音樂的《風雨行宮》中有一段“依依惜別淚眼望”的男女對唱,整個曲調深沉而不失明亮,規整而又流淌著新潮,以至其他幾個演出院團推廣演出時,都唱出了鮮明動聽的音樂特點,特別符合一個皇家浪兒與漢家女子一見鍾情而又不能走到一起的劇情內容;又如同一個劇目中的“為救嬌兒求阿哥”“十六年聽兒將娘一聲喚”等唱段,還十分注意了流派特色的運用,對塑造劇中人物形象、宣洩劇中人物情緒和增加劇中人物的聲腔美感發揮了重要作用。移植新編古裝戲是這樣,新創現代戲也是這樣,如《遠山那片綠》中有一段“羊鞭一聲崖上響”的小生唱段,你說不在行當內,它在行當內,你說它在行當內,它又絕對不是那種框死了的行當唱法,時至今日想起來,都覺著非常新鮮和願意反覆去聽。

孟文的音樂創作與音樂實踐,包括音樂改革,大多數是成功的,也得到了大多數觀眾的認可和好評。戲曲音樂人不是完全獨立的歌曲音樂人,他必須服從創作團隊的整體策劃,還得兼顧劇目主要演員的嗓音條件和群體演員的綜合實力,好在孟文做過業務團長,有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這就使得他能夠如魚得水地得到編劇、導演、主要演員和所在劇團的支持和倚重,加上他自己的勤奮好學,自然也就有了今天這樣一個能在業界和觀眾中初步叫得響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地位。

自己掏錢出書普及晉劇音樂

2017年11月《孟文戲曲音樂集》由北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書內容豐富,共分6個部分。其中,新編晉劇古裝戲選段、新編晉劇現代戲選段、移植晉劇古裝戲選段、移植晉劇現代戲選段、新編晉劇戲歌(秧歌)類選段5部分,共入選121個唱段,且除去第5部分以外,全部唱段都標註有晉劇板式,說明他的音樂創作底線始終被定位在了晉劇母體音樂範疇之內。

另外,還有一部分是音樂論文選,收入了他自己的一篇《〈大唐女人〉音樂闡述》,也能從中大致看出來他對一個劇目進行音樂創作時的人物分析與總體構思,包括對錶演與音樂如何配合的理解和流派聲腔如何揉入新的聲腔的把握。

在書中還有晉劇音樂資深名家、也是孟文的師傅劉和仁為本書做的序,文字不長,卻彰顯出了這位著名晉劇音樂人對孟文音樂創作的肯定和評價,還有序裡面那雋永耐讀且有學習價值的文化解說。

有人問過孟文,業內人出書多數是申請專項經費或尋找社會資助,你自費出書來自什麼動力?孟文說,平時沒有太多業餘愛好,工作上有了一些積累,出書看似花了一些出版費用,但總想著把它集中起來,奉獻給那些熱愛戲曲藝術的人們,不僅可以滿足票友傳唱和娛樂需要,而且也算是對我自己鍾愛的晉劇藝術的一個回報。

《孟文戲曲音樂集》出版後很搶手,電話求購者絡繹不絕,不到3個月時間,初次印刷的1000冊,連贈閱在內,已經所剩無幾。孟文說,有喜歡的就贈閱,能吸引一個是一個,尤其是票友需要,沒有二話,立即貼上費用郵寄。目前,他正在抓緊時間整理其它音創劇目的一些唱段樂譜,希望再版時能補充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