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患者找五個不同的中醫看病,這五個中醫診斷的結果何開出的方子會一樣嗎?

希望田野61


一個患者找五個不同的中醫看病,這五個中醫的診斷的結果和開出的方子會一樣嗎?

關於這個問題,讓五個中醫分別給一位患者診病,診斷的結果是否一致,那是和中醫師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水平分不開的,如果這五個中醫的水平,略有高低,診斷的結果偏差也不會太大,如果是水平相差太多,那肯定是不近相同的。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個中醫師開出的中藥方子肯定是不會一樣的,即便是臨床經驗豐富的名醫,我這裡就說說臨床豐富的中醫,水平低的中醫咱就不說了,同樣是倆經驗豐富的中醫,在開中藥方時,不同就在於,一個是中醫師的習慣性用藥,二一個就是中藥的價格有貴賤之分,我這麼說大家可能不是太明白,我給大家打個比方,比如說中藥裡的一味藥材,“人參”是補氣的,就是價格貴了點,但如果是碰到家庭經濟不是很好的病人,可以開“黨參”來代替,黨參也是補氣的,比人參要便宜,而且和人參是同樣的療效,只不過黨參比人參補氣相對要慢一些,其它少數的草藥也可依此,當然了,開同樣能達到中藥的貴賤是中醫師的問題,畢竟現代不是古代,古代是因窮苦百姓多,有些中藥確實是窮苦百姓買不起的,這樣有德行的中醫就會以廉價的或土生土長的,而且不影響療效的中藥來代替貴重藥材,所以中醫開方對藥材也是有選擇性的,所以治同樣的病,每個中醫師開出的方子都不盡相同,但有些貴重藥材還是有代替不了的,到了現代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醫師們當然用的都是好的藥材,價格肯定相對要貴點兒。至於廉價的同樣能達到療效的中藥或偏方之所以棄之不用,主要還是和現代人們的價值觀有關,治病嘛,當然得用好藥。


夏有涼風61


中醫雖然是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但在治療上卻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體系。換句話說,對於同一種疾病,找100個權威中醫(排除不知名的醫生)望聞問切,開出的方子也會千差萬別,誰是標準?誰是正確的?

其實無所謂誰正確誰錯誤,因為這裡本身就沒有一個能說的出、寫的下的標準。中醫屬於抽象醫學,是運用陰陽五行理論和四診八鋼辯證的方法為患者診病,更偏重於個人經驗。

比如,古代有著名的金元四大家,都是那個年代的傑出的中醫代表,分別是劉完素主張“火熱致病”善用寒涼藥物的“寒涼派”;張從正主張“病由邪生”

‘善用“汗”“吐”“下”方法的“攻下派”;李杲主張“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用“補益藥物”的“補土派”;朱震亨主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善用養陰降火的“養陰派”

如果這四位醫生聚在一起為一個病人會診,會是什麼結果呢?

即使是同一張方子,不同的藥物用量、藥材產地及藥物的加工等等,最後藥物發揮出的效果也迥然不同,比如經典方劑六味地黃丸,組成藥物分別為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牡丹皮、茯苓、澤瀉。六味藥的組成配比分別為:8:4:4:3:3:3 。這個配比沿用了幾千年,不可改變。因為這些藥物的劑量配比發生了大的變化,其治療作用肯定會受到影響。

所以說,中醫治病有著自己的優勢,但卻難以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同一種疾病,不同中醫開出的方子絕對不會雷同,這和個人的中醫造詣、劑量拿捏、用藥的習慣等都有關係。

到底誰是正確的呢?只能看療效了。


深藍醫生


可以肯定的說這五個中醫的診斷可能都不盡相同,開出的方子肯定也不會是一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那個的結果呢?

首先這是由於醫師的診療水平差異所致。每個中醫有其擅長的病種,醫生的學歷、職稱、工作經歷、運用的中醫辨證理論以及用藥習慣都會有所差異,因此開的藥不會相同,及時運用的方子相同,在方劑的配伍、增減以及劑量上也不會相同;

其次我們都知道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儘管是同樣的一個病人,但是每個醫生關注病人的點不同,比如有些醫生可能只關注眼前的主要疾病,而有些醫生可能兼顧患者的其他疾病、體質或者認為疾病的根源是其他臟腑經絡疾病所引發,那麼在開藥上也不會相同。而且對於病人的病情輕重,都是靠醫生的經驗判斷,在中醫上並沒有十分明確的量化標準,因此對於病情情種程度判斷也會有誤差。

再次中醫學術門派的問題,古今往來中醫分為起大門派,主要包括傷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溫補派、攻邪派、溫病派、匯通派等,各個門派有其學術特點,在用藥上也有其特色,因此不同的醫師開出的方子也不盡相同。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同一病症,能夠起到治療作用的藥物也很多,而且各種藥物的配伍也各有特點。打個比方說,清熱解毒的中藥就有很多,會選用哪一些藥物主要是由醫師所在單位都採購了什麼藥物、藥物的價格、藥物的療效都會影響著醫師開處方的行為。


藥事健康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肯定是不一樣的!

至於為什麼不一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由於中醫不像西醫那樣強調一對一的標準化診斷和治療,而是強調思辨,因此每個醫生入手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就像是同樣一個物體,從它的上下左右前後分別看的話,看到的畫面是不一樣的。具體哪個醫生開的藥是有效的,哪個醫生是無效,那就要看醫生思辨的切入點和思辨的方式是不是正確的。就像是從不同的角度畫同一個的物體,如果畫畫的功底都不錯的話,那麼哪副畫其實畫的都是同一個物體,沒有對錯;但是如果有一個人是不怎麼會畫畫的,那他畫出來的就與這個東西是完全無關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醫術不高明,對中醫一知半解的人開出的方子,那極有可能就是不管用得了。

第二,要看這個患者是不是同時找的五個大夫看的病,因為疾病是發展變化的,如果時間間隔較久,那麼即使是找同一個人看,開出來的方子和診斷也不會相同。因為中醫講究所謂的辨證論治,而證是隨著時間、病情的演變而變化的,證變了,診斷就變了,治療的方法也就變了。所以這個是毋庸置疑的!當然了,由於中醫的這種不確定性、不標準化,讓很多現在從小就接受西方教育思維的人很難接受這一點,也不足為奇。不過,治病,要靠療效說話,而不是看是否整齊劃一、標準化!


橘井主人


醫學世家出生的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同一病患,不同的中醫生的治療方子基本不一樣。

不要說五位中醫生,就算十位二十位中醫生的治療方子也會不一樣。

為什麼呢?

第一,人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生物,醫生對人體的瞭解不可能百分百。

醫生面對著人這種如此複雜的生物,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不少人可能還身患多種疾病,因此中醫診療工作是一項既綜合又個性化的""浩大而複雜的工程"",中醫生的辨症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每個人的診斷與治療得出的結論就會不一樣。

第二,中醫生對病症的辨證水平程度不同,是受醫生的教育水平、醫療環境、個人智慧與認知等因素影響的。

因為每個醫生,對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認知程度不一樣。

所以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較大的偏差,所以很難達到一致。

第三,中醫生對某一種病症的治療水平差異較大。

所以說,不要說五個,就算十個二十個中醫生面對同一病案,可以說基本上開出的治療方子都不一樣。

從古到今,很多的名醫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都是有偏重的。

比如說這個張仲景側重於傷寒(著作《傷寒論》) 葉天士,側重於溫病(著作《溫熱論》)。

所以說就算是名醫,對病症的診治也還是有側重的,並非對每一種都藥到病除,更何況經驗稍遜的普通醫生對一些病症的認知與診療水平的高低有側重有不同也較為普遍。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病或症,同樣的病症擺在不同的人身上,受個體體質、環境、治療過程等等影響,每時每刻的狀態都會不同,診療方案也要隨之變化。

因為病症的變化性與發展性,教科書上闡述的最佳治療方案只是理論上的

事實上不可能""一方到底"",也不可能""千人一方"",更不會""醫者同方""。


有書課堂


同一個患者找五個不同的中醫看病開出的處方都是不完成相同的,如果是到正規醫院看中醫的話還好,但如果到小診所遇上那些自學成才沒有受過專業教育的江湖郎中開出的藥方更是千差萬別,排除那些誤診不專業的醫生,正規醫院的醫生開出的處方都有不同的。

假如患者有氣血兩虛證,醫生會根據是否有氣短乏力,心悸眩暈,舌淡,脈細無力為辨證要點。如選八珍湯為基礎,醫生就會根據病情的不同加減相應的藥來治療,八珍湯的組成為: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甘草炙,各一兩(30g)

本方所治氣血兩虛證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後失調、或失血過多而導致的血虛,但並不是所有血虛患者都能用一樣的藥方,於是醫生會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來加減相應的藥,例如血虛為主,眩暈心悸明顯者,可加大地、芍用量;氣短乏力明顯者,可加大參、術用量;兼見不寐者,可加酸棗仁、五味子。

這是按常規開出的處方,但假如有一醫生醫生考慮到應患者不適宜用溫補的紅參那這醫生可能會用黨參來代替紅參。又假如有位醫生認為該患者需要減少當歸的量以防燥熱,可能還會有醫生開個十全大補湯出來。

組方: 人參去蘆(6g) 肉桂去皮(3g) 川芎(6g) 幹熟地黃(12g) 茯苓(9g) 白朮(9g) 甘草炒,(3g) 黃芪(12g) 當歸去蘆,(9g) 白芍藥(9g)各等分 ,所以五個醫生開出的處方可能都不相同,但無論如何只要其開出的處方是適合其對應的病症的且各藥的搭配合理的話都是可以將病治好的。

“大牛”我從事中藥生產、銷售、中藥養生工作十年有餘,對中藥略有研究,如有中藥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提出一起學習研究


執業藥師說藥


我讀了中山醫六年醫本科,一年多中醫,一年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現退休10多年了。我的經歷體會到:一個患者,找五個不同的中醫治病,其診斷開方等,結果不一定相同,原因是:1,中醫講辯證施治,根據自已的經驗,熟手治療,屬治驗(即實驗醫學)。例如甲用八綱辯證選方;乙用六經辯證選方;丙用氣血辯證選方;丁用六淫辯證選方;戉用臟腑辯證選方……其結果開的方藥便不同。2,即使用同樣的辯證選方,因有的習慣用教科書的;有的習慣用張仲景的《傷寒論》的方;潮汕的中醫不少用《溫病條辨》的方;有的用湯頭歌訣的方;有的用《金匱要略》的方;日本的漢醫就對《傷寒論》的少而精的方藥研究很深入。上述選方用藥當然有不同。據我的印象,一箇中醫生,常用中藥方大概10多條處方,臨床上辯證加減。3,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全脫產參加汕頭市第六期西中班一年。有一個早上,課間操時,有一位男性中年抱著兒子進課室就問“請問醫生們,我兒子今天上午因病,分別走三個醫院,找三位醫生,開的三張處方不同。你們說,該用哪張處方好?”我們好幾位醫生,分別傳閱,並給他兒子望聞問切,然後告訴他:“你隨便抽一張處方去配藥服用便可”。就是這個意思。4,也有選用同方藥同劑量的。那是1979年在天津南開醫院皮膚科中西醫結合研修班一年。邊主任用的中藥處方已在臨床取得成效,故爾,要求全科室均按西醫辨病,中醫同一套辯證,選用同一條方,方藥劑量均複印,不得加減。(如確定要加減須徵得邊主任同意。)這樣有利於統計學處理。例如急性蕁麻疹風熱型,用荊防湯。風寒型用麻桂各半湯。全科室同一要求。這樣的中西醫結合,有統計學意義,又擺脫了中醫的治驗個案,使中醫臨床更上一層樓。(但缺點是缺乏辯證加減用藥)。

以上所寫,只供參攷,請雅正之。


桂花芳香77105282


中藥最小計量單位是錢,一斤十六兩,一兩十錢,一錢大概在三點五克。西藥呢?最小計量單位是毫克,百分之一克。中藥講的是孤陽不長,孤陰不生,陰陽相濟,否及泰來。說的是陰陽調和,順其自然,而自然大法萬萬,卻萬法歸一,這裡講的是一既是萬,萬又歸於一,中醫的病理和藥理說明白了就是,萬中挑一,最後是萬法歸一,也就是說,一個人看中醫,一萬個中醫有一萬個法,一萬種藥,可只要是醫,最初的出發點和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說中醫不同,結論也不同,用藥也不同,而現在的中醫希望病患明白他的理念配合治療,大量使用西醫體系來解釋,是因為西醫太表現化了,容易被普通人理解,故而大家就會覺得中醫多少個最後的結論是一樣的,只是用藥的不同,其實這是誤區。比如說感冒,西醫感冒就兩種,理性感冒和病性感冒,而中醫呢?感冒分類就太多了,比如五臟六腑加上溼寒燥熱邪再來積表裡脈神,還有內外天地人時空,任意的組合,一個病入手方式不同,病理就不可能相同,用藥也不可能一樣,所以中醫治病講的是一病一藥,一時一藥,一地一藥,一人一藥,病不變,理可萬變藥亦萬變,中醫看的是效果,至於結論和用藥去糾結一樣,那就是自己坑自己了。


陳思107563276


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會有一個相同的診斷結果,但會有五個不同的中藥處方。為什麼呢?那因為:

一、 當代中醫診斷疾病除四診合參之外,絕大部分中醫師還要藉助現代儀器和生化檢驗診斷,是什麼病,很快就會診斷出來,這就現代醫學儀器的微觀功勞!中醫只是宏觀診斷,要細微精確,全賴現代設備了。所以,疾病的診斷結果就會一致與相同。

二、四診合參不相同,理、法、方、藥也不相同。所以,開的處方肯定也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呢?那是意斷,沒有量化可控性,既然是意斷,就涉及每位中醫師對中醫知識和臨床經驗的掌握程度,知識面度,運用中醫治法治則的熟練程度,又涉及到醫師的經驗方或經方的使用與加減的熟度。可以肯定,不單是五個中醫師不相同,就是百個中醫師所開的中藥處方不相同。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各師有各法,各法有各方,各方有各藥。

三、現代中醫特點是:西醫斷病,中醫辨症。一旦疾病確診後,中醫師們就得四診合參加以辨證。寒熱虛實痰溼燥火等等進行分析。一個病人患肺癌,所有醫師經辨證論治了之後,都認為是寒瘀毒結於肺所致,部分醫師們選擇的方藥是抗癌、劫寒與扶正,但也有的醫師認為,寒瘀毒結的病人不重扶正,如扶正就等於閉門留寇,癌毒更多,加速病家死亡速度,所以,這部分的中醫師選擇抗癌溫寒攻下的方法,意在抓緊時間將癌毒排出。所以所開的方藥差別太大。治法不同,處方用藥也不同。

四、對每位患者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醫師除出理法方藥不同之外,還有中西醫結合不同。例如上述的肺癌病例,腫瘤專家有的方案是中西並舉,可放化療、手術治療、生物基因治,後中藥扶正抗癌治療,但也有人認為,肺癌晚期的病人不必手術放化療,更不必生物基因或量子物理射線治療,純中醫抗癌扶正帶瘤存活就是勝利。所以,所立方處藥絕對不同。

中醫師們雖然處方使藥各有所長,各有特點,但無論是什麼方法和什麼方藥,結果都是一樣的: 臨 床 療 效 !療效是最有說服力的!也是最硬道理!


用戶54700748608


開出的藥方不一樣,可以理解為用不同組合的藥相互影響達至治療目的,殊途同歸。

開出的藥方不一樣,可以理解為對診斷結果的理解存在區別。

開出的藥方不一樣,可以理解為診斷結果存在差異。

開出的藥方不一樣,可以理解為診斷結果出了問題。

開出的藥方不一樣,可以理解為診斷方法出了問題。

開出的藥方不一樣,可以理解為無法確立診斷方法。

按照排列組合的方法,我們可以進行更寬廣的邏輯分析,但題主給出的條件存在太大的矛盾性,令邏輯分析的結果非常令人悲觀。還是打住算了。

看過各種回答,歸納如下:

各派醫理不同,診斷結果不會相同。藥方當然不同。
不同的病人,相同的症狀,因人施治。
藥方當然不同。 醫生對藥物認識水平存在差異。藥方當然不同。
醫理不同,這對今日人們對事物認知常規來說是過不了關的,這種不同,有時的表現甚至是對立的,開出的藥方是反相的,這在中醫人的眼裡是正常的,而卻違背邏輯,荒誕不經。
因人施治,對不同的病者使用不同的藥物是辨證觀點,但它必須以醫理和用藥正確為前提,否則只是空話一句。
對藥物認識水平有參差,這種說法違背了題目給出的條件,即必須假設開藥方的醫生的水平不相上下。在這種設定下,藥方不一樣的問題直指醫理不同,如果醫理不同導致藥方不一樣在邏輯上是不可接受的。
對藥物認知水平有參差反映了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時至今日,中醫人對藥物認知觀念嚴重失實的現象。按今日我們對物質的認識已經深入到分子、基因層級,而中醫界仍然遵從古舊無理的認知規律,唯心地把各種物質定性為想像中設定的性質。這種認知方式非常無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