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興平的親們,你知道興平為啥叫興平?阜寨為啥叫阜寨?西吳為啥叫西吳?你知道咱腳下這塊土地的來頭嗎?小編今天就和大家共同探討下!

興平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興平得名的由來: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在咱興平這塊地方曾置“興平軍”,因該軍平叛安史之亂有功,故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該軍之名命名為興平縣,取“興旺平安”之意,縣名沿襲至今。

阜寨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興平市阜寨鎮南佐村一帶,曾經是中國歷史上週懿王、秦降將雍王章邯、後秦姚興建都之地。史稱“古都廢丘”。廢丘京城方圓30餘里,緊依皇城東南的這塊地方,本是長期駐軍紮寨、屯兵、養馬的地方,用以保護京城,故稱阜寨。

馬嵬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東晉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朝廷委派名叫“馬嵬”的地方武官,率眾築城,固守疆土,馬嵬因此而得名。馬嵬是古時候從長安通往西域絲綢之路的第一驛站,時稱馬嵬驛。

店張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店張,即為“店鋪開張”。明代稱店張為底兆驛,清雍正年間成為西安通往甘肅之驛站,此地專設鋪遞,加之後來為來往客商提供食宿的“店”鋪紛紛開“張”,方更名店張驛。驛站的繁華,使此地成為興平、禮泉、咸陽三縣農貿交易重鎮,從此易名店張鎮。

西吳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此處古時為通往漢武帝劉徹陵——茂陵的交通要道,系明代自然形成的集鎮。因咸陽是個古都,而茂陵和西吳鎮又是南北對峙,各距咸陽35裡,同時因該鎮在咸陽以“西”多姓“吳”,故稱此為西吳鎮,一直沿用至今。

桑鎮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此處始稱桑家莊,清康熙年間,於此地出生的著名農桑學家楊雙山,倡導民眾興桑養蠶,使桑家莊很快成為陝西省最大的桑蠶絲織業重鎮,桑家莊從此易名桑家鎮,後簡稱桑鎮。

趙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相傳西漢時劉邦一部將姓趙,曾領兵在此駐紮屯田,軍紀嚴明,愛護百姓,外來庶民多遷於此,形成大村。百姓為紀念趙將軍,稱村名為趙村。到清代因該村經濟發展,形成集鎮,方改為趙村鎮。

南位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唐開元年間(公元741年前),北塬有個興鹹寺,興鹹寺南邊的村莊叫南位坊,寺北的村莊叫北位坊。隨著時光的流逝,南位坊被人們簡化成南位,興鹹寺在明朝時也改為興盛寺。

莊頭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傳說秦朝末年,劉邦攻入關中。章邯率領雍軍應戰,戰敗退守都城廢丘(今興平南佐村)。劉邦朝廢丘方向鋪了八里路長的蘆蓆,準備了幾百石豌豆,當晚分兵兩路,向廢丘城殺去。同時,高喊:"水來了,水來了!"章邯父子登城觀看。明月照耀,席白如水,豌豆撤在席上的聲音似嘩嘩水聲,章邯以為大水到來,中韓信計,兵敗。此後。人們就把當時裝豌豆的那個村子叫裝豆村,時間長了,就叫成了莊頭。

湯坊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馬融冢向南三百多米處,有一寺院,名叫“鐵佛寺”。鐵佛寺的僧人心地善良,他們在寺院前空曠的場地中築一灶臺,用大鍋煮粥,無償供應給窮人(即舍湯)。一些慈善的富紳隨之效仿,紛紛築臺舍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無代價舍湯救濟便逐漸形成了有代價的作坊。“湯坊”便由此而來。

  在興平還有許多地名和名人有關:

雙山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因清代著名農桑學家、醫學家、教育家楊屾而得名,楊屾字雙山。他推廣農業技術,倡導植桑養蠶,使家鄉一帶成為關中桑蠶重鎮,受到清宣帝手諭褒獎。所在村更名桑鎮雙山村,地方立古會年年紀念。

子孝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因24孝故事中的“丁蘭刻母”得名,相傳東漢年間,丁蘭侍母不孝,後有感於“羔羊跪乳”、“烏鴉反哺”,欲舉孝心,反致其母驚恐而死。丁蘭悔恨交集,刻制母像,晨昏禮敘,種地時還把母像供於地邊老槐樹下,由此附會出許多靈異之事。子孝村現有有丁蘭墓及丁蘭祠,並有古槐立於近旁,故事至今為人樂道。

張耳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興平有兩個張耳村,相傳均以秦末大將張耳而得名。秦末陳勝起義,張耳起兵響應,曾在現阜寨張耳村駐軍。張耳病逝後,有張耳靈柩葬於現桑鎮張耳村的說法。

策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策村位於茂陵北側。西漢鴻儒董仲舒自祖籍徙居茂陵,時漢武帝舉賢良對策,董仲舒上書“天人三策”,相傳策村即為董仲舒對策之處,譽為“三策故里”。

史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司馬遷十九歲隨全家遷居茂陵,正式出任太史令一職。自茲繼父遺志,獨力發憤著書,完成鉅著《史記》。相傳史村即為司馬一家在茂陵故里,因紀念史聖而名史村。

竇馬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竇馬村(豆馬村)早年曾有石牌坊大書茂陵縣三字,因東漢初安息侯竇融和新息侯馬援均為此地人,竇姓、馬姓為多,故後世稱為竇馬。竇、馬二人均為東漢初開國功臣,尤其是馬援,以“馬革裹屍”而名垂青史。

馬蓮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馬融為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學家,馬融本是興平人,死後欽命選穴厚葬於湯坊鄉,當地人稱馬蓮塚。

大姑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因東漢班昭而得名,班昭為東漢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因繼父兄遺志續寫《漢書》而名垂青史。班昭本扶風安陵人,嫁於本縣佘莊曹世叔為妻。其博聞強識,才華名世,除修史賦文外,曾編寫《女誡》七篇而為皇后嬪妃師,尊為“曹大家(家音姑)”。班昭去世,皇太后曾“素服舉哀”,立碑建祠,佘莊亦更名大姑村至今。

郭村

興平地名大起底,看看你腳下的土地都是啥來頭~

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率“興唐平叛軍”駐紮時稱金城縣,招募兵馬,聯絡各方,最終一舉收復長安、洛陽,因軍功顯赫封為中書令,後又晉封為汾陽郡王。兵亂平息後,因金城縣曾是“興唐平叛軍”集結地,欽賜更名興平縣。從此,“興平”縣名沿用一千二百多年至今。郭村,亦因郭子儀的駐軍而稱郭村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