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令達·文西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達·芬奇思考的問題

每當達·芬奇不在畫他的藝術傑作,或者不在思考如何製作將人類送到天上的機器時,他就會來到戶外,面對流水中的漩渦陷入沉思。

讓這位文藝復興大師困惑的問題也困擾著無數的科學家。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在苦苦思索一種叫做水躍(hydraulic jump)的現象。

曾經令達·芬奇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 達·芬奇手稿中對水流的研究。| 圖片來源:The Royal Collection @2004,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水躍現象隨處可見,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人們已經完全理解了它是如何形成的。當我們打開水龍頭,觀察水池底部的水的流動,會看到水在水注周圍形成一層薄薄的水膜,在邊緣處水膜則陡然上升,堆積成一個環形的“臺階”。

曾經令達·芬奇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 水池中的環形水躍現象。|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高速度的水流進入低速度的水流中時,水會在表面處跳躍起來,形成所謂的水躍現象。這時,高速度水流的部分動能會轉化為勢能,造成水面升高,另外一部分動能則以熱能的形式耗散在湍流裡。周圍的水面則會形成駐波

曾經令達·芬奇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 同一介質中,兩列傳播方向相反,而振幅、頻率相同的波(藍色與紅色)相遇時,形成駐波(黑色)。其結果是在一系列固定的位置產生波腹(振動加強點)和波節(即振動減弱點)。一列波與自身的反射波很容易形成駐波。與行波不同,駐波的波形無法前進,因而也無法傳播能量。| 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種停駐的衝擊波也出現在堰、瀑布的底部、潮湧等等……幾乎任何不同速度的流體相遇的地方。

曾經令達·芬奇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 潮汐與瀑布中的的平面水躍現象。| 圖片來源:Wikipedia

研究歷史

流水的美已經在哲學家的頭腦中佔據了500多年,然而,我們是在達·芬奇關於自然界中流水的筆記中,第一次發現了對液體在不同類型的流動中的行為的詳細思考。對達·芬奇來說,水純粹是因為其內在性質而如此流動,他並不知道背後的原理。

在接下來的世紀裡,十八世紀的意大利物理學家Giovanni Battista Guglielmini、十九世紀的物理學家George Bidone為水躍現象賦予了更多的數學細節。1820年,Bidone首次發表了研究水躍現象的實驗結果。但是,他們仍沒能真正試圖解釋水為何以這種方式流動。

最終,在1914年,物理學家瑞利(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在一篇關於潮湧與液體衝擊波的論文中提出了一個建議。他將粘度、動能、勢能等因素考慮在內,第一次對水躍現象進行了理論解釋

。另外,他在研究後認為,表面張力無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可以通過增加流體,相應地也就是增加水的深度來使表面張力最小化。

瑞利之後的研究者也都忽略了表面張力的作用,而傾向於通過粘度、慣性和重力的組合,來描述快速流動的液體的半徑和水躍高度之間的聯繫的模型:當水在表面上流動時,摩擦阻力克服慣性,讓水慢下來。如果水流的速度變化足夠快,就會形成衝擊波,液體在短距離內堆積起來形成水躍。水躍的高度被認為是由勢能向上的牽引力,與在底部水的重力形成的向下的拖拽力的相互平衡決定的。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重力是否是決定水躍高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這些曾經引起達·芬奇興趣的奇特的水流形狀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新的實驗發現

在最新的研究中,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化學工程系的博士生Rajesh Bhagat認為,之前的科學家排除表面張力的影響可能過於草率。

他們向垂直和水平的平面上發射水注,看到了與水流向下流動時完全相同的水躍現象。Bhaga及其團隊在報告中寫道:“我們的研究表明,在水躍時,表面張力和粘性力與水膜的動量平衡,重力並沒有在其中發揮顯著的作用。”

曾經令達·芬奇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 (1)向垂直平面發射水注(2)向水平面上發射水注(3)從水平面的下方向上發射水注。不同方向的平面上以相同的速率發射同樣的水注,水躍現象形成的環形半徑相同。| 圖片來源:DOI: 10.1017/jfm.2018.558

因為粘性力產生的表面能沿著徑向傳輸,這意味著水流難以提供足夠的動能保持迅速流動,形成薄層的水膜,而是很快就慢下來,在邊緣堆積形成陡峭的環形“臺階”,也就是所謂的環形水躍現象。對於潮汐等平面水躍現象,他們提出的理論同樣適用。

曾經令達·芬奇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 水膜邊緣的平面水躍現象放大圖。| 圖片來源:DOI: 10.1017/jfm.2018.558

通過改變這些水的屬性,他能夠準確地預測水躍的高度和環形半徑的大小,而不論水是朝哪個方向流動的。能夠忽略重力的影響而專注於表面張力,人們就能夠用其他方式來

控制水躍的大小,例如通過添加表面活性劑。

儘管廚房水池中的水躍並沒有很大的危害,然而在深水中,水躍現象卻可能導致洶湧的波浪、湍流、漩渦的形成。而知道如何控制水躍形成的環形的邊界,就可以任意地縮小或延伸這個邊界了。

Bhagat說,“理解這一過程具有很大的影響,能夠極大地減少工業用水。新的理論已經應用到我們化學工程系的日常工作中了。人們可以利用這個理論找到合適的方法,來清理從汽車到工廠設備的一切物件。”

瑞利是否會對此感到印象深刻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想來達·芬奇大概非常樂意知道更多關於水流奇特形狀的新發現。

[1] https://www.joh.cam.ac.uk/household-phenomenon-observed-leonardo-da-vinci-finally-explained-cambridge-researchers

[2] https://www.sciencealert.com/role-of-surface-tension-not-gravity-hydraulic-jump

[3] DOI: 10.1017/jfm.2018.558,On the origin of the hydraulic jump in a thin liquid film

曾經令達·芬奇驚奇不已的現象,終於得到了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