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君子」與「真小人」,哪個更壞?

“偽君子”與“真小人”,哪個更壞?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一個打壓君子、助長小人的環境,必定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可怕環境,當朝政和民間的風氣變得連做真小人都比當偽君子更坦然、更自豪、更理直氣壯,必將摧毀賢臣君子們所珍視的價值,徹底敗壞所賴以生存的信用體系與道德良知!

那麼,“偽君子”和“真小人”哪個更壞呢?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小型測驗,將“偽君子和真小人哪個更壞”這個問題提給身邊各色人等,答案五花八門,整理簡化如下:

  • 朋友A:真小人確實比偽君子要好點。他真呀,不掩飾,你知道他是小人,你就會有意識地防護,預控壞事發生,他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淺;偽君子就不同了,你不知道他其實不是君子——成為偽君子本身就需要相當高的情商和智商,所以危害程度更深,對於受害者來說,則受到更大的損失!

  • 朋友B:真小人有時心裡藏著善的種子,那就存在著覺醒的可能;偽君子不然,他把善當成偽裝的外套,他混淆了作為工具的善和實質的善,更容易喪失這個品質。

  • 朋友C:比起來,偽君子比真小人稍好。偽君子得訴諸偽裝,至少在表面上認同道德,不敢堂而皇之地挑戰世道人心,這說明他心裡還是明白是非、對錯,行事多少還有顧忌或底線,還對某些社會規範懷有畏懼之心;真小人呢,毫無廉恥,肆無忌憚,褻瀆社會的基本價值規範,更不怕做壞事,更加兇狠!

  • 朋友D:真小人之所以不當偽君子,很多時候是沒能力當——就好像真小人當不了官差衙役、只能當山賊土匪來收買路錢一樣。比起來,偽君子能力更強,更得民心,發展潛力更大,更難以對付!

“偽君子”與“真小人”,哪個更壞?

  • 朋友E:套用現在很流行的“信息不對稱”概念:偽君子就是人認知上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其真實的道德底線與公眾認知的道德底線有落差,人們並不知道這個落差有多大;真小人就不存在“信息不對稱”了,你提防著這類人就行。

  • 朋友F:真小人算是率性而活,從經濟學上說,對真小人,判斷成本很低;而偽君子有欺騙成分,對偽君子,判斷起來就很困難,大大不利於自己的決策。

  • 朋友H:真小人不偽裝,偽君子呢,令大家失去了提防之心,你對他掏心掏肺,到頭來自己被出賣,發現真相後導致你價值觀崩潰,內心更受傷,甚至影響人生道路。

  • 朋友K:真小人的行為容易被總結出模式,下一步行動容易預判;偽君子就不容易被總結出行為模式,他們的下一步行動不容易預判。

  • 朋友M:偽君子可怕之處,在於不能肯定他何時變為真小人;而真小人永遠就是真小人——人們總是對不可知、不可控的現象缺乏安全感,更想遠避,因此更厭惡偽君子。

  • 朋友N:你是希望痛痛快快地當面挨一刀,還是被人突然背地裡推下火坑?

…………

從這個小型測驗的結果看,在二者只能取其一的時候,似乎多數人是傾向於“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換句話說,“真小人”雖壞,比“偽君子”要好。

“偽君子”與“真小人”,哪個更壞?

廈門大學的學者易中天教授,也曾經詳細闡發了他為什麼認同“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他的理由簡而言之是: 道德原本應該發自每個人的內心,屬於自我約束的規則,不能是外在的監督。因此,一旦成為來自外在的顧忌,就有作偽嫌疑;而一旦作偽,就超越了道德底線和原則。所以在他看來,真小人就比偽君子更讓人放心,也更靠得住——因為至少他不偽裝,讓人不用去猜。雖然兩者其實上都是惡,區別只在一個裝字。偽君子裝(偽裝),真小人不裝(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小人反倒更接近於善。

易中天針對那種說“偽君子畢竟有所顧忌”的觀點,反駁說:“行事尚有顧忌”雖說好,但是就怕萬一沒有所謂的表面的顧忌便變本加厲,因為他的“善”原來就是裝出來的。他付出了“裝”的代價,自然要設法“賺”回去。不但要“扳本”,還得有“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