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是否存在感性思維?

人的大腦是否存在感性思維?

按照馬大鬍子叔叔最原始的說法,大腦的認識過程被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

當然,馬大鬍子叔叔的學說並非閉門造車搗鼓出來的。其三大來源之首是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構成馬大鬍子叔叔的學說的直接理論來源。而一般認為,德國古典哲學始自康德,這位“康老爺子”最先將人的認識能力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種。而到了馬大鬍子叔叔的認識論世界,就將其歸結為感性和理性兩類了。

所謂感性認識,是指人的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獲得的直觀形象認知。

可分為感覺、知覺、表觀、直覺等幾種認識形式。眾所周知,人有五種感覺系統: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感性認識屬於對事物直接經驗的、片面的、現象的和外部聯繫的淺層次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低級階段。按康德老爺子的說法:“思維運動的第一個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純粹感性。它的對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現象,是事物純粹表現出來的東西——表象。哲學家們往往把簡單的問題弄得玄而又玄,還是文學家更善解人意。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的知性與感性》就表達的更到位:

“感性一詞應有兩種解釋。狹義的感性當指感官經驗之具體表現,廣義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結構、聲調、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感性’寫作是為了激發某種感性,而不是‘知性’以傳遞知識為目的寫作態度。‘感性的文字’則是那種感性寫作,文字裡充溢著某種感情的語言,有如涓涓細流微微道來,有如激情澎湃滾滾襲來。”

而早在古希臘時代的亞里士多德,就對感性有一個值得重視的解讀:感性現象是有感覺能力的主體對實體作了認識的改造。這就意味著,直接的感性認知並非對客體一成不變的忠實反映,感性認識完全可能是失真的。而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甚至認為感性現象是虛幻的。

在英國,從培根,霍布斯,到洛克也都承認,感性是客觀事物刺激人們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感性觀念。不難看出,這類理論都帶明顯的唯物主義性質。而到了貝克萊(被評價為馬大鬍子叔叔最兇惡的敵人)那裡,卻恣意誇大感覺的主觀性,最終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得出“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結論!

人的大腦是否存在感性思維?

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以上所有關於感性認識的經典理論中,都沒有思維什麼事兒!

即是最值得懷疑有思維參與的感性認識形式之一的直覺,也屬於一種下意識的感悟,有時甚至帶有某些衝動特點。原因是習慣和經驗把直覺感悟的“推理”過程壓縮到了主體意識可覺察的閾值以下。如藝術靈感就是一種感性直覺,沒有固定的邏輯規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何談思維過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理解:感性認識缺乏思維過程的參與,因而也就難有感性思維。

而理性認識則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通過對感性認識獲得的原始材料進行進一步思維加工獲得的對事物更深入、更理性的認識。其基本方式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環節進行的。經過思考、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整理和改造,就會產生認識的深化。這是對事物本質的、整體的和內在聯繫的接近和反映。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尋求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從實用的角度理解,理性思維是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據,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認識之所以重要,正在於它能夠指導人們的現實實踐活動。

在理性認識中提到思維,這個概念稍微有點複雜,而它恰恰是本文的中心概念。應該怎樣理解它呢?馬大鬍子叔叔如是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性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聯繫。要更好地把握這個概念,需要了解思維下面一些基本特點。

1】思維作為主體意識活動,主要涉及對感性認識獲得的原始信息加工、處理過程。

2】這個過程包括分析、抽象、概括、對比、推理、綜合、創造、形象化等多種方式。

3】思維活動有三個特點,包括:

  • 間接性:通過感性信息加工獲取對事物間接性新認識。如古氣候變化、中醫診病、股市行情預測,等等。

  • 概括性:通過抽象歸納形成概念化認知。如對四季、交通狀況、社會、和諧度認知等。

  • 超越性:包括對感性認識範圍的超越和對現實的超脫,如預測日食、對宇宙空間及演化的認識屬前者。而科幻小說、很多科學實驗都屬後者。

4】思維是大腦藉助於符號系統來完成理性認識任務的。這些符號系統包括語言、數學、音樂、各類學科符號、地圖以及各類形象符號等。

5】思維根據不同劃分標準可分為動作思維、語言思維、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常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

人的大腦是否存在感性思維?

瞭解了這些基本特點,不難得出這樣的認識: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知基礎上實現的理性認識過程。當然,這些大多還是基於大家耳熟能詳的馬大鬍子叔叔最原始的說法,如果你不信,樂見有人推翻之。

在筆者看來,建立在哲學先賢、大師基礎上的馬大鬍子叔叔的認識論,其理論基本框架還是正確的,其內核也是合理的。但大鬍子叔叔的認識論亦與絕大多數哲學、政治理論一樣,並非完美無缺,依然存在需要改進之處。例如,大鬍子叔叔片面強調、渲染了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飛躍,是認識的高級階段。這有時會就帶來誤導。一個最不可接受的錯誤歸納是,認為理性認識是反映了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理性思維並非總是全面的、總能夠達到去偽存真、總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與此相反,理性思維過程本身並不能保障其結果——理性認識的正確性。錯誤的理性認識比比皆是。此外,亦不宜過分強調理性思維的抽象性,形象思維也是理性思維的一種。筆者上文對理性認識的解讀就儘量避免採納大鬍子叔叔的認識論的這類原始說法。

思維僅屬於理性認識階段。這是由思維本身的理性特徵所決定的。感性認識階段不存在思維的參與。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這個劃分是有問題的。感性思維這個概念本身自相矛盾。感性認識的特徵決定了與思維理性的不相容。思維過程不存在感性一說。即使退一步,認為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屬於一種連續的光譜,其中間地帶存在某些思維形式,本人覺得,那也只能劃歸康德老爺子的知性理念中,這種意義下的思維仍然與感性認識無關。

另一個需要明確的問題是,思維的理性特點亦不意味著其結果必然是理性的,除了有感性認識,亦完全存在理性思維過程的感性成果。把思維的感性成果與思維本身的理性混為一團,是得出感性思維這個自相矛盾概念的主要原因。理性思維的感性成果或形象表達,都不是感性思維的結果。一句話,我們會有感性認識,也存在理性思維的感性表達和感性成果,但不存在“感性思維”這個過程。

最後,關於理性思維的感性成果或感性形象表達,再試舉幾個例子。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

人的大腦是否存在感性思維?

本詩呈現的內容——通過文字傳遞的形象和意境——屬於感性的形象表達,但其構思卻是理性思維過程。詩中的動作思維、形象思維、詞語思維自不待言,其中更有創造性思維。“疑是銀河落九天”令人叫絕。更重要的是,無論詩句形象多麼誇張,正如“飛流直下三千尺”,但其意境背後都有嚴密的邏輯支撐。瀑布比作銀河有形象上類同的邏輯性,飛流三千尺,有尺度比例上相似的邏輯性。實際上,很多時候,要求呈現的感性愈強,對縝密構思的理性依賴就愈高。

人的大腦是否存在感性思維?

再看徐悲鴻先生的這幅《奔馬圖》,這是一個感性形象。仔細分析起來,馬的外形和各部分的比例要符合馬的解刨結構,才能更形象。馬的四肢的相對位置、揚起的馬尾、馬鬃的分佈要符合高速奔跑時運動特徵才能逼真。而墨的濃淡反差符合光學反射規律才能使塊面與光影展現的栩栩如生。這些不同要素的完美配合,不僅把馬的形體表現得十分強健,一匹充滿動感、奮蹄前驅的奔馬形象躍然紙上!除了過人的形象思維,嚴謹的邏輯關係這種典型的理性思維是此畫作成功的基礎要素。順便說一句,此作品約5年前在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拍出了1680萬元的高價。

幼兒早期教育領域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很早就顯示出理性思維的某些特徵。例如,不識字的幼童僅僅看到圖畫中的水果就會表示要吃的慾望。圖畫中的水果除了視覺形象,並不存在觸覺、嗅覺等要素,需要大腦對水果的概念進行推理和聯想才能得出這種水果好吃的結論。這不正是理性思維的感性表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