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奮進譜華章

歷史又到了回望的節點。

2011年~2015年,在時間的標尺上,我國的社保事業積澱出怎樣的榮耀與輝煌?

這是縱深推進的五年——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統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終於破冰,各項社保制度改革相繼落地……填補構架空白,啃下難硬骨頭,向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保制度邁出堅實的步伐。

這是彪炳史冊的五年——

社保制度的觸角從城鎮延伸到鄉村,從國有企業拓展到各類企業,從就業群體擴大到非就業、就業不穩定群體。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8.46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6.56億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計劃已然成形。

這是撒播甘霖的五年——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連年增長,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首次統一提高,其他各項社保待遇均大幅上漲。投入的是數不勝數的白銀真金,飽含的是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拳拳真心。

這是全面突破的五年——

備受矚目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管理辦法》“千呼萬喚始出來”,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步入科學安全、保值增值的軌道。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由2010年的1億躍至2015年的8億,覆蓋全國近60%人口,一卡在手,保障無憂。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日月如梭,歲月如歌。驀然回首,豪情萬丈

用執著的開拓繪就壯闊的篇章

“城”與“農”的鴻溝一夜之間跨越。

當把厚厚一沓的2000元人民幣交給社保協辦員時,萬四姑的眼角微微溼潤,多年的心結終於釋懷。

2005年,萬四姑和家人專程到湖北省孝感市諮詢:“農民能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嗎?能和城裡人繳納一樣的錢參保嗎?”答案卻讓她心灰意冷。“我們的錢再多,也不能參加城裡的,因為我們姓‘農’,不姓‘城’。”

2012年,孝感市探索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民和城鎮居民同一制度、同一待遇,最高繳費檔次均是2000元。

期盼已久的大門終於敞開。萬四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高繳費檔次:“我是種蘑菇經商的,有這個經濟實力,只需要平等的機會撕掉我們身上的標籤。”

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城鄉二元固化的制度格局中艱難地撕開了一道口子。

“低保制度、孤寡老人福利政策都是城鄉分割的。”中國人民大學鄭功成教授認為,2014年全國統一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最大的意義,在於取消了城鄉居民的身份標識。

鐵犁破土,改革破冰。

社保領域改革進入深水區,剩下的是難啃的硬骨頭。利益博弈暗流湧動,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一些改革率先突破,其他改革循序跟進。

再難,改革也要向前推進。向自己動刀子,考驗的是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公平公正,是社保領域改革發展的生命線。今年年初,中央決定全國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並軌。

作為北京市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47歲的秦靜遠曾經擔心“到手的工資會不會減少,退休後的養老金會不會降低”。幾個月來,她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從8月份起,秦靜遠每月的養老保險加職業年金共扣除780元,實際收入比調整前多了100元。“在我身邊,所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漲幅均在百元以上。”

她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為6500元,以後拿到的養老金將能與改革前和她同級別的人達到同等水平。

“人人享有養老金”的時代悄然來到,普照大地的陽光更是暖人心扉。“改革不僅解決雙軌制所導致的社會問題,而且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評價道。

再難,改革也要向前推進。大膽探索,體現的是改革的智慧和擔當。

經過多年研究論證並公開徵求意見,“久聞樓梯響”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管理辦法》終於在今年出臺。

對涉及億萬人民群眾的“養命錢”,政府作出莊嚴承諾: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

《辦法》規定,養老保險基金最多三成可投入股市,將按照市場化、多元化、相對集中運營的方式進行投資運營。而此前,養老保險基金只能存銀行、買國債。

制度一小步,改革一大步。受“養老金不能入股市”的觀念束縛,改革曾多次流產。“今年的改革突破了觀念和體制的雙重禁錮。”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說。

五年裡,這種自我突破,又何止一件、兩件?

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通道建立,群眾在城鄉間流動的障礙逐漸消除。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實施,中國告別了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歷史。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降低費率工作先後啟動實施,每年可為企業減輕負擔670億元,企業輕裝上陣、摩拳擦掌。

……

矛盾越多,難度越高,幹勁越大,信心越足。

積年的痼疾逐步治癒,板結的格局為之打破。改革正以破竹之勢,在社保領域縱深推進。

用真摯的情懷贏得廣闊的天空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二五”規劃擲地有聲,鏗鏘有力。

社保是民生之基。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將更殷切的目光聚焦社保。

這是一幅昂揚向上的民生圖。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8.46億人、6.56億人、1.71億人、2.08億人、1.76億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保、失有所助的夢想正照進現實。

這是一曲傾情為民的交響樂。

自2005年起到2015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已經連續上調11年。2005年調整前月人均700元,2010年達1362元,2014年超過2000元。

養老金的較大幅度上調令社會好評如潮:“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不僅遠遠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

從城市到農村,縷縷暖陽在神州大地上傾灑。

延安老農石玉新的笑容更多了。“我的養老金漲了好幾次,現在每月領125元。”這位76歲的老人見證了今昔對比,“過去,一年都吃不上幾頓肉。”

自2014年7月1日起,全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70元。1.4億多城鄉老年居民及其家庭受益。不少地區在全國標準上再提標。

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不期而至,讓石玉新滿臉的皺紋舒展開來。他一字一頓地大聲說道:“政策這麼好,我想多活幾年。”

九江市民黃紹明的天變藍了。曾經,異地住院花費的13萬元壓得他喘不過氣,那是他全家4年的收入。無業、多子……山窮水盡之時,他偶然得知父親為他參加了城鎮居民醫保。

最終醫保基金報銷了5萬多元並二次補助了3萬元。“我6年總共才繳720元,竟報銷了這麼多。”本來仗著身強力壯反對參保的他,現在是繳費積極分子。

2014年,我國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以上和70%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和當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醫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看病貴的難題得到有效緩解。

……

一次次,一點點,當我們與大地貼得更近,贏得的天空就更為廣闊。

用熾熱的追求鑄就耀眼的形象

群眾的需求在哪裡,工作的突破口就在哪裡。

5年裡,方便快捷成為我們記掛於心的服務宗旨。

從繁榮富庶的江南水鄉到人煙稀少的邊陲小鎮,從萬里冰封的松遼平原到崇山峻嶺的雲貴高原,全國大部分鄉鎮都建立了人社服務所。2014年底,社保經辦機構實際管理的參保對象已將近20億人次,可提供參保、繳費、查詢、發放待遇等多項服務。

5年裡,高效規範成為我們付諸於行的追求。

各地不斷優化經辦業務流程,規範服務標準,推進“金保工程”建設,推廣網上經辦、自助服務等新業務模式,改善服務手段,社保卡的應用功能也進一步增強。

於無聲處,我們默默守候。

群眾的滿意是我們不變的追求。在社保大廳,我們總是“一張笑臉迎客、一把椅子讓座、一杯茶水暖心、一顆誠心辦事”。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勞資人員,為了方便辦事群眾,我們有時加班加點,有時上門服務,無怨無悔。

於無形處,我們收穫感動。

一位來辦事的老師悄悄留下感謝信不辭而別,社保人的熱心服務讓他如沐春風。一位坐輪椅出行的工傷職工不辭辛苦來問候,辦理工傷手續過程的順暢使他和社保人情同手足。一位揹著沉甸甸蛇皮袋的老人千里迢迢不請自到,他因工齡證明失而復得而感激涕零。

一句“太謝謝”,勝過千言萬語。一種“被需要”,便是甘之如飴。

也許,我們沒有燦爛的光環,沒有等身的榮譽。但是,人民的笑靨如花、大地的暖流湧動便是最好的褒獎。

歷史將被銘記,號角開啟新篇。

這是一次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遠行路。在“十三五”的新起點上,迎著期盼的目光,我們鐵肩擔當,砥礪篤行。(林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