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在經過連續數日的高溫炙烤之後,今天終於熬到了中伏,然鵝祖國山河繼續一片紅。大家正式陷入“

躺在床上是紅燒肉,加了席子是鐵板燒,下床後是清蒸,出門去是燒烤,到河裡游泳是水煮,回家路上被生煎。”的境界了。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眾所周知,“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一般是指夏至後第三個、第四個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早在秦朝,“三伏”就已遭特別對待。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古人認為酷暑是厲鬼作怪,人們需在邑中殺狗祭祀並將其分食,方能過關。“三伏”亦因此得名,所謂“厲鬼行,故晝日閉,不干他事”,靜而不動,故曰“伏”。

如今,在出門五分鐘,出汗兩小時的三伏天,只要get了空調、wifi and冰鎮西瓜之夏日三寶,就可以宅在家裡爽歪歪了!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但既沒電扇空調也沒冰箱的古人是怎麼熬過這暑熱難耐的桑拿天的?講真,我們的老祖宗真是充滿了智慧和腦洞,應對高溫自有妙招~

舌尖上的三伏天,吃貨民族的解暑美食

作為吃貨民族,任何時令節氣,古人們都會利用一道道喚醒味蕾的美食將其“擊垮”,到了三伏天同樣如此。

01

吃冰

早在周朝時皇帝就知道要保存冰供其暑期消熱了,後來在宮廷中還專門設立了掌管冰的職務。冬天時把冰存起來,到了夏天取出來供宮中享用,有時皇帝高興了還會把冰賞給他喜歡的大臣。要知道冰的價錢在當時可是"與黃金同價,甚貴於黃金"的,也就是說你有錢都不一定買得到冰。

古有伏日頒冰之儀式,即伏日將頭年臘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們消暑。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師,入夏即有皇家賜冰之舉。宋代朝廷從初伏日開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明代還會在立夏日,賜冰給文武大臣。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清代宮廷每到“三伏”都會賜冰,惠及所有官吏,由工部按官職高低發給數量不等的冰票,憑票自行領取。因為古代官員“三伏”仍要上班,所以才有這等額外待遇,類似於現在的防暑降溫津貼。

02

吃麵

伏天吃麵的習俗早在三國就有了。《荊楚歲時記》稱:“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古代的“湯餅”,類似於現在的面片湯。到唐代時,面片湯升級為涼麵,但需拌蜜吃,這個古怪的吃法一直延續到宋代,皇上賜面,皆加贈蜜糖一罐。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要在熱天吃熱面?古人解釋說五六月酷熱難耐,是惡月,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

另外中伏正值小麥豐收,用新小麥做成麵條,吃上兩碗,發汗驅病,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民社北平指南》也稱“初伏水餃,二伏麵條,至三伏則為餅,而佐以雞蛋”。

03

吃冷飲

有了冰,自然就少不了各種冷飲、甜食。古人在夏季飲食上可是很精緻的。漢代已有蜜水,口感類似於現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藥或果品熬製的飲子。

不過冷飲在古代真正形成規模還是到了會玩的宋朝。到宋朝的大街小巷走一走,隨處可見的是賣冷飲、冰棍的商戶,甚至有些地區的宋人已經開始吃各種冰激凌了。這個發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塊調製而成的冰酪。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從《事林廣記》、《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所載來看,南宋時冷飲花樣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飲店出售的果汁類飲品多達數十種,常要營業到半夜三更天才結束。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04

吃蓮子

到了明清兩朝,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避暑。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

清朝蘇州人過三伏則喜歡吃涼粉等清熱爽口的食物,吃西瓜,酸梅湯也是人們常用的避暑方式。

在北京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藥避暑,也有人把降暑中藥熬製成茶,隨時飲用。涼茶在宮廷和民間都很盛行,只是宮廷裡的涼茶配方更講究些。

穿

男人流行打赤膊,女人熱衷穿開襠褲

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其實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有研究稱,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皮膚會不自覺地吸熱。

這樣看來,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代男人在夏天流行“打赤膊”,而部分朝代的女性夏天則流行穿“開襠褲”。不過此開襠褲非彼開襠褲,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多會穿脛衣。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它是褲子的原始雛形,僅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沒有襠。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裳”。

搖搖扇、睡涼枕、住涼物,分分鐘告別暑熱

作為家家標配的解暑電器,空調和冰箱絕對不可或缺,但在遙遠的古代,別說空調了,就連被你們嫌棄的電扇也沒有!不過,古代家庭自有其他好用的消暑神器~

01

搖扇

沒有電扇沒有空調,但在古代扇子還是家家都有的常規單品。古代基本是人手一把扇子,熱了就搖著,搖的同時還可以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一舉兩得。

02

瓷枕

Lab君曾在N部古裝劇中見到過瓷枕,還曾經吐槽這麼硬這麼高,枕在脖子上怎麼睡覺?其實不然,聰明的古人在瓷枕外另鍍了一層釉,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大大加深了瓷枕本身的冰涼程度,應該算是現代"冰枕"的鼻祖了吧!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03

竹夫人

"竹夫人"是一種用竹子編織而成、圓柱形、鏤空的東西,就像現在的"抱枕",只不過這個是用來取涼的,古代諸多文人雅士的詩詞中也曾以竹夫人為引子作詩作詞。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04

涼屋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簷往下淌,大有人工“水簾洞”的味道。涼水從屋頂流過,降溫效果自然極佳。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勢掘井納涼,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古人花式納涼法,集風雅情趣於一身

為了應對炎熱,古代民間還提出了“納涼”概念。“納涼”,又叫“乘涼”,不同時代有不同“玩法”,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降低體表溫度是最普遍的方法。

01

親水

我們一到夏天就喜歡去海邊河邊,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親水,如明清時的蘇州人便喜歡水上納涼。清顧祿在《清嘉錄》中稱:“納涼,謂之乘風涼。或泊之胥門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字水窗冰榭,隨意流連……”

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六月”條記載,時臨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邊集體納涼的風俗:“是日湖中畫舫,俱艤堤邊,納涼避暑。”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02

賞荷

古人納涼還往往與優雅的賞荷結合起來,“大暑賞荷”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正如宋代詩人蘇東坡在《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到明代,大暑賞荷之風則以蘇州為盛。蘇州人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最為壯觀。據《清嘉錄》“荷花蕩”條記載,荷花生日那天,“畫船蕭鼓,竟於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

03

浸伏

除了親水賞荷,“浸伏”也是一種納涼風俗:三伏天要到江河裡洗冷水浴,祛除暑氣熱毒,以少生瘡癤和熱病。東晉煉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時幽賞錄》“入水避暑”就記載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04

遊船

古人也有亭樓納涼,泛湖避暑的習俗。到了三伏天,人們划船行舟,蕩於湖中,或尋風亭水榭,柳岸樹蔭之處,嬉耍度時。這種習谷,由開封一直流傳到杭州。於是,暑月遊船也成為了當時的民俗之一。舊時南京人在大暑時節,乘船夜遊秦淮,“呼茗清談”,賞月觀景,風光無限。

05

避暑會

“避暑會”,有點像現代的戶外“納涼晚會”,在宋代hin流行。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是月巷陌雜賣”條,北宋“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但“避暑會”是古代土豪們的納涼方式,民間則大多是在樹下搭個簡單的涼棚,或到洞穴等陰涼、低溫處避暑。

終極絕招

心靜自然涼

先秦時,人們便總結出了這套看似沒什麼卵用的辦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這樣說的:“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翻譯過來就是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動輒生氣發怒。“內經”這句話,也成為後代度夏的標準姿勢,通俗來說就是“心靜自然涼”。

兼具腦洞和情趣,古人是怎麼熬過“下火”的三伏天?

元代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也提到,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說白了就是通過調整心態,修身養性,做到心靜自然涼。

今天就是中伏了,回家大口吃麵以熱制熱吧,只要熬過末伏,就能迎來秋高氣爽的涼快天啦~

本期互動

你有什麼避暑神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