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读不懂《围城》,懂时心已被城围

《围城》这部小说,是要有一定人生阅历才能读得懂的。

记得年少的时候读《围城》,只是觉得其中有些话比较俏皮搞笑,有些说法比较新鲜别致,而书中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动人的故事,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但等到有了一定年纪,经历过了一些世事,在红尘里打了几个滚后,再来读它,才真正有所触动,懂得了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年少读不懂《围城》,懂时心已被城围

一般人,因着那一句经典名言,都以为《围城》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中的围城只是指的婚姻。

其实,很多作家都是善于、并喜欢使用皮里阳秋手法的。

爱情、婚姻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幌子罢了,其真正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世态和人生。

年少读不懂《围城》,懂时心已被城围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都能映照出清晰的影子来。

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没有什么真本事,且有着虚荣、自夸、呆板、懦弱等小毛病,但为人还不算太坏。

这其实,也就是大部分普通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的样子。

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大部分大学生、研究生大概也就是方鸿渐这个形象吧,他们对生活有着无穷的欲望,但又缺乏驾驭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总是被生活所裹挟着,不由自主地,犹犹豫豫地,窝窝囊囊地前行,在爱情上如此,在事业上也是如此。

在爱情上,方鸿渐与放浪的鲍小姐苟且,但却看不上比较成熟的苏小姐,虽然喜欢年轻活泼的唐小姐,却最终和自己并不爱的,一切都只是平平淡淡的孙小姐走到了一起,过起了一地鸡毛的的婚姻生活。

在事业上,他出国留学混了几年日子,买了个假文凭,但又还有点羞耻心,不像老于世故的韩学愈造假一点人心虚和脸红,他羞于提这个假文凭,在小银行里当职员不甘心,于是去一个草台班子的大学当教授,结果只弄了个副教授,还受到排挤和倾压,干了不多久就被解骋,灰溜溜回到上海后,谋了个资料室的闲职,最终还是没干长久,又被裁员。

因为缺乏世俗的那一套伎俩和手腕,再加上还有点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清高自尊,在俗世中,他一事无成。

年少读不懂《围城》,懂时心已被城围

再比如,小说中的几个人物,也都能从现实生活中随时都能找得到。好色虚伪的李梅亭,阴险深沉的韩学愈,精明狡诈的汪处厚,冠冕堂皇的高松年,庸俗世故的苏文丸,刻薄长舌的范小姐,附庸风雅的董斜川等等,一个个无不活灵活现地展现着现实中最真实的人性。

他们的做法和嘴脸,大凡经历过世事的人,都一定经历过或见识过,也大都被他们所伤害过或影响过。

至于小说中写人情世故,也是那么深刻和犀利。比如,里面写职场关系,没太大本事、不够世俗油滑,且又没有背景的方鸿渐受冷落、遭排斥、被算计,处处吃亏,而虚伪、狡诈、阴险、功利的李梅亭、韩学愈、汪处厚之流则春风得意、名利双收,三闾大学里的那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心险恶、利害算计,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其他如情敌关系,妯娌关系等也不乏精彩、深刻的描绘。

年少读不懂《围城》,懂时心已被城围

对于世事,作者也不乏深刻揭示,辛辣点评,如对号称”老科学家“,其实满是政客作派的大学校长高松年之流的刻画;如对三闾大学导师制改革的描绘,改革不东不西,不洋不土,最后沦为利益之争,阵营之争,成为权势者、别有用心者追名逐利的战场和功具。

在作者冷静、客观而又不失生动、恢谐的笔触里,你能读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什么是真正的职场,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什么是直正的人生。比李宗吾的《厚黑学》、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更为发人深省。

年少读不懂《围城》,懂时心已被城围

对于在世事里打过了几次滚,对人性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的每一位人生围城中人,读此书不免会心生叹息,不免会有几丝悲凉。

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也许,作为围城中人,或多或少的曾经都被这个世界的“恶”、这些人性的“丑”所伤害过,但依然可以选择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不媚俗的人,用自己的一点点行为让这个不太好的世界变得稍微好一点点。

纵使有着压力,纵使有着困难,纵使要面对更多的伤害和孤独,也因永远选择高尚的东西,选择站在美好和正直那一边。

就如同余光中所言: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选择平庸虽然稳妥,但绝无色彩,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结局虽然悲壮而绝不可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