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英國是如何做到的?

、花月葬╮


這個非常高明,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筆,

一個商人來到印度,像印度申請允許他在這做生意,然後利用做生意的錢僱傭印度人做軍隊,然後一步一步的滅掉印度,就是這樣。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先介紹兩個背景。

當時的印度

我們先來看一看印度,此時的印度的北面有一個叫莫臥兒的帝國,以德里為中心,佔據大概三四個省份,莫臥兒的皇帝叫奧朗則,奧朗則在位的時候,東征西討擴大了莫臥兒的版圖,但是長年的戰爭也給莫臥兒的衰落埋下隱患,奧朗則逝世的時候,南面面臨強敵馬拉他人,西北有強敵伊朗人,奧朗則逝世后皇族內部傾軋,沒有人能收拾局面,各個省的省長紛紛獨立,或半獨立,相當於中國袁世凱死後的情形。

當時的英國

正處於伊麗莎白大帝的統治時期,雄心勃勃,滿世界的開闢貿易航線,為了打破舊帝國的商業壟斷,英國先後與西班牙,荷蘭,法國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爭霸戰爭,終於在這場戰爭中穩下腳跟。為侵佔印度掃清了海上的路線。

我所說的這個商人,他叫克萊武。東印度公司的第一任經理(總督級別)

克萊武來到印度之後先對莫臥兒皇帝表現出了謙卑的敬意,然後請求允許在印度設立貿易據點。

莫臥兒皇帝一看,英國比荷蘭厲害,就同意了,克萊武把貿易據點選在瀕臨海邊的戰略要地,這樣進可攻,退可守。然後以以保護貿易為名在貿易點建立要塞,在要塞裡修建兵營,防禦設施,和辦公地點,並且通過購買,賄賂的方式從地方諸侯手中兼併土地,用他們資本主義農場的方式,僱傭印度本地工人進行經營,所得利潤一部分寄回國內,一部分在當地招兵買馬,克萊武利用諸侯割據之間的矛盾,使當地的諸侯放鬆對他發展軍事的警惕。他同時也說明之間招募的軍事力量主要是對付法國人。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全面開打,威廉皮特在全世界範圍內向法國全面開戰,把印度的事情全權託付給了東印度公司的經理克萊武,克萊武不斷的利用印度各個勢力之前的矛盾與宗教矛盾,不斷的擴展貿易據點與要塞,把要塞點連成線,線連成片,一片一片的成為實力強大的國中之國,克萊武通過東印度公司自己在印度掙的錢,招募印度人做軍隊,在英國只提供海軍的情況下,靠東印度公司一己之力,把法國趕出印度。

把法國趕出印度之後,克萊武就已經強大的令人恐怖了,東印度公司順勢攻佔信德,錫克等地區,並且幫助莫臥兒帝國解決了西北方的強敵阿富汗,滅掉南部強大的敵人馬拉他與邁索爾,統一了印度全境。

在逐步侵佔印度,以及統治印度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始終尊重莫臥兒的皇帝,把莫臥兒的皇帝找一間房子供奉起來,有吃有喝,然後以莫臥兒皇帝的名義統治印度。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來由於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無法無天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強烈反抗,英國政府踢開東印度公司,把印度納入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同時注重對印度的人心收買與基礎設施建設,慢慢的印度就臣服與英國的統治之下了,一直到二戰後甘地尼赫魯他們這些英國留洋的海龜出現。


百悅軒


印度這塊大陸自古以來就不斷上演著被新的征服者佔領的劇目: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的古印度達羅毗荼文明,波斯國王大流士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都曾一度入侵併佔據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被匈奴壓迫而西遷的大月氏在北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一波又一波的征服者進入印度又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

公元1526年帖木兒帝國的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印度次大陸,他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最後一個帝國——莫臥兒帝國。而在此之前的1497年一個名叫達伽馬的葡萄牙人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功抵達了印度半島南部的貿易中心卡利卡特。繼葡萄牙人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展開了爭奪,1604年法國也成立了自己的東印度公司,1668年法國人在蘇拉特設海外商站。10年後法國在其侵佔的卡里阿提加領土上建立了法國人城並將其建設成為法國在印度進行殖民活動的中心據點。當歐洲殖民者在印度群雄逐鹿之際莫臥兒帝國對他們並沒多少擔心可言——畢竟以當時的航海技術而言:西方殖民者要越洋征服一個遼闊的大帝國是不現實的,所以這一時期歐洲殖民者僅僅只是在印度沿海地區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而未能深入內地。1658年莫臥兒帝國的奧朗則布從父親沙賈汗手中篡奪了皇位。

奧朗則布是一個極端狂熱的穆斯林——他放棄了莫臥兒帝國早期的宗教寬容政策: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政策激起了莫臥爾帝國的非穆斯林人口的激烈反抗: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臥兒帝國公開的敵人,而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則成為帝國最大的威脅。要說奧朗則布的軍事素養還是過硬的——莫臥兒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但依然無法將反對勢力全數鎮壓下去。到18世紀初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用馬克思的話說“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當印度次大陸上各路勢力婚戰不休之際作為外來殖民者的歐洲人也沒閒著:英國逐漸從殖民印度的歐洲各國中脫穎而出。

早在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託瑪·貝斯脫率領四艘大船擊敗了一支企圖攔截他的葡萄牙艦隊,在印度西部海岸的蘇拉特登陸並在這裡建立了英國人在印度的第一個永久性商站。1614年英國人在一次海戰中再次擊敗葡萄牙人,確立了自己在印度洋地區的優勢此後英國侵佔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到17世紀80年代英王查理二世和葡萄牙公主聯姻,葡萄牙佔領下的孟買作為嫁妝的一部分轉讓給英國。葡萄牙人式微後荷蘭又成為了英國在印度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立晚兩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完全蓋過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勢頭: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家單純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有權發行貨幣並擁有自己的軍隊、法庭和行政機構,有權任命各級官吏,甚至可以同外國締結條約。荷蘭東印度公司通過向社會融資的方式成功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連阿姆斯特丹市長家的女僕也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荷蘭政府將自己所擁有的公共特權摺合為25000荷蘭盾入股東印度公司,這進一步加強了東印度公司的公信力,從而得以募集到更多資金。與此同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募集來的財富更多用於在東方開拓新的殖民地和貿易航線,為此他們甚至連續十年沒給股東們分紅利,然而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卻絲毫不擔心自己的錢會打水漂——這是因為在1609年阿姆斯特丹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這意味著當東印度公司的股東急需現金時可以通過股票交易所把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從1602年東印度公司成立之日起就致力於在印度次大陸的擴張:荷蘭成功將葡萄牙人攆出了馬拉巴海岸並在奎隆、克蘭甘諾爾、柯欽等地建立了殖民據點。

儘管17世紀的荷蘭在東印度地區的競爭中佔盡風頭,但荷蘭實在太小,以致於在18世紀天然缺乏戰略縱深的荷蘭被迅速捲入歐洲的諸多戰事之中,與此同時荷蘭國內經濟則在鬱金香危機的打擊下瀕於破產。英國人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擴大了自己在印度的勢力存在——這一時期的形勢對英國而言可謂天賜良機:老對手荷蘭衰敗了,而印度本土的莫臥兒帝國走向了分裂,可這時法國人又成為了橫亙在英國前進道路上的新阻礙。在殖民印度的過程中英、法兩國都大量招募印籍士兵,將其打造為自己殖民印度的工具。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爆發,雙方在北美、印度等多個地方激戰。在印度戰場英軍於1761年攻陷了法國在印度的大本營本地治理。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喪失了在印度的絕大部分殖民地,只保留了開利開爾、本地治理、昌德納果爾、雅溜汪和馬赫5個城市作為商站且不準設防。

在和法國交戰的同時英國已開始發動對印度本土勢力的征服:1756年印度孟加拉土邦的王位傳到了西拉傑·烏德·德拉手中。他試圖趕走英國人,然後由自己控制孟加拉的貿易。6月16日孟加拉軍隊攻佔了英國人設在加爾各答的威廉堡據點。有60多名未逃走的英國人被捕,納瓦布把他們關進了英國人用來關印度人的牢房,6月20日當牢門被打開時40多人已悶死了,這一事件被稱為“加爾各答的黑牢”。事發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委任克萊武帶3個皇家步兵連600人和900土兵出征孟加拉。孟加拉當時擁有7萬名軍隊,又從英國的宿敵法國人手中獲得53尊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面對懸殊的實力對比英方主將克萊武利用敵方內部的矛盾買通內奸。1757年6月23日克萊武率領的英軍同印度孟加拉土邦及前來援助的法軍在普拉西會戰。在戰役過程中適逢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藥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藥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因此當孟加拉軍隊向前衝鋒時遭到英軍槍炮的密集射擊,死傷甚眾。普拉西戰役雖然只是一個小仗,但它的結果卻比世界上許多最大的戰役還重要——它為英國人征服孟加拉乃至於最後征服整個印度鋪平了道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要有個背景認知,印度歷史上就沒出現過中國式的大一統集權政權,或者說全世界都沒出現過類似的政權,印度地方上的自主權一直存在,直到現在。英國人到的時候,面對的是各路勢力的印度,而不是一個“印度”。

英國人其實也很無奈啊,我一個英夷我就是來做生意的,怎麼就莫名其妙攤上了這麼大的事。

首先是從孟加拉開始,英國人和法國人都在這邊做生意,有商業據點,孟加拉人其實很開心和西洋人做生意,可以換到很多他們想要的東西。然而,法國人是英國人冤家對頭,和新執政的孟加拉軍頭拉烏拉搞到一起,兩家打算把英國人黑了。英國人也不能就認命吧,於是開始打,結果是克萊武的九百英軍和兩千印度土兵打贏了拉烏拉七萬土兵和不到一百法國兵。英國人一頭白毛汗,我一個英吉利小國的公司,難道就要來統治這麼大的孟加拉?這還沒完,對方也不能就這麼算了啊,莫臥兒的宰相另一個拉烏拉又帶兵來打,又被幹了。好了,從此孟加拉就是英國人來統治了,準確的說,是東印度公司。

隨著打交道逐漸深入,英國人也摸清了印度情況,加入了莫臥兒帝國的權力遊戲,控制了莫臥兒皇帝,建立了對北印度的威權統治。再之後就是擊敗各地方勢力,馬拉塔聯盟和邁索爾等,真正控制了“印度”,也相當於建立了“印度”這個概念。在1857年印度大起義之後,英國政府從東印度公司手裡收回了統治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英國人對印度征服之所以容易,一方面英國人確實能打,這是基礎。另一方面,南亞次大陸有悠久的區域自治傳統,北邊來個強權,那就低個頭,但自治的根基還在,強權變弱了,地方也就抬頭了。這次是南邊來了個強權,那就一樣對待嘛。英國人一貫的統治方式,也讓次大陸的人對英國人沒那麼牴觸,英國人不喜歡太麻煩,強迫別人學語言、搞直接統治之類的,英國人不願意做,大多是讓被統治對象保持自治,你要是想學我們,那歡迎,不想就拉倒。後來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中印度人的比例一直在提升,不過要求受過英國教育,後來印度的一些風雲人物,很多都有做文官的經歷。正是英國人這種統治方式,讓他們走的時候,也沒落下壞名聲。


尋常味


“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英國是如何做到的?”我沒看過英國侵略印度的歷史資料,也不熟悉印度歷史,但我懷疑你這個說法是否靠譜,九百個英國人殖民印度幾百年?不過如果是真的,那麼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應該這樣問,而應該這樣問:印度人是怎麼做到讓九百個英國人殖民自己的國家幾百年的?我的意思是,如果英國人真的僅用了千人不到就殖民了印度幾百年,那麼問題肯定不在英國方面,雖然工業革命,英國強大了很多,可以稱為世界霸主,但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用千人不到的實力就殖民一個大國的地步,否則中國也早就淪落為殖民地了,但事實上中國除了幾個沿海城市內出現過幾塊租界和一些喪權辱國的外交協議外,中國起碼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中國過去幾十年一直自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其實現在我認為中國連半殖民地都稱不上,除了被日本鬼子全面佔領的幾年,為什麼?因為中國在洋人入侵的時期,中國的反抗和排外行為出現在全國各地,不僅僅軍事武裝反抗,還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全方位的反抗和排外,這是中國最終無法被任何一個國家殖民的根本原因。那麼,印度豈非也應該是這樣?僅被千人不到就殖民了幾百年,唯一說明的是印度人放棄了反抗和排外,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全面性的或者說全國性的接受外人統治,我不瞭解不能瞎說,但我的結論就是,這個問題不能說明英國有多麼強大,而只能說明印度人放棄了反抗和排外,接受了殖民,所以英國人才能夠憑藉千人不到就殖民印度數百年。

以上純屬丫丫,沒有任何理論和歷史資料作依據,就當閒聊而已。


久卓子60


這個“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的說法,實在是有點誇張,實際上問的應該是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政策,是如何少數統治多數的。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過程實際上是分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殖民活動。英國國王授權東印度公司在征服地建立政權,而董事會就是英國在印度的最高權力機構,基本上東印度殖民公司就是英國的殖民代理人,從對當地的殖民政策到管理人員的任命等等,基本上都是東印度公司說了算,因此擁有比較大的權力。但是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缺乏系統性,主要的方式優勢剝削式的殖民統治方式,並且在當地的統治日積月累越來越腐敗,還有很多的英國在印度的富商以及官員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之後,進而返回英國影響英國的政治與經濟。因此英國政府一直尋求契機來改變這種“落後的”殖民方式。直到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大起義。

此後英國對殖民政策進行了調整。先是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其次由英國政府接管政權,“取消議會監督局和公司董事會的設置,代之以內閣中的印度事務大臣,並且還設置一個十五人組成的印度事務委員會加以輔佐”,在文化宗教政策上也更加的溫和,但是廢除了種姓制度,承認居民的財產繼承權等等。簡單來講,實際上就是扶植印度本土的代理人,以印度人來治理印度,並且引進先進的文化制度以及科技,在這個基礎上,印度也進一步現代化。


國家人文歷史


雖然這種說法,正常都知道是誇大其詞。但英國用了並不算多的人數就征服了龐大的南亞次大陸,建立了數百年穩固的殖民統治也是不爭的事實。“英屬印度”被稱作大英帝國王冠上最璀璨的寶石。

英國雖然是近代的強國,但當年能夠統治巨大的印度地區也是奇蹟,那麼英國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一,各個擊破化整為零

自古以來,整個南亞次大陸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印度”國家,“印度”只是一個文化地域。18世紀以後,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名存實亡,莫臥兒帝國皇帝的詔諭根本出不了德里,整個印度被大大小小數百個土邦王國統治,互相攻伐,整個印度形同一盤散沙。

英國入侵印度,就是看中了印度的這個巨大破綻,如同當年春秋戰國時代,合縱連橫一般,最終逐漸蠶食了整個印度。


第二,印度本身制度文化的巨大缺陷

印度被稱作“世界語言與人種博物館”,印度的種族、語言與宗教複雜程度在整個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見的,直到今天印度都無法解決國內嚴重的對立問題。

而在印度傳統文化中,最著名的就是“種姓制度”。來自於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以後逐漸建立起了種姓制度,佔據人口極少數的婆羅門與剎帝利成為了主宰,而大量土著等被迫成為了吠舍、首陀羅甚至賤民。對這些人來說,婆羅門也好,英國人也好,他們的命運既然無法改變那誰來統治都是一樣的。

第三,英國與印度國力的巨大差異

雖然曾經的印度非常富有,但是並不發達,而且富有的是整個印度地區,包括數百個不同的土邦王國,對於英國來說不足為患反而是個巨大的誘惑。

近代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大規模進行海外擴張,加上後來工業革命的興起國力不斷膨脹;而印度仍舊與大部分亞洲國家一樣,處於封建社會,國力不可與英國相比。


澹奕


英國剛到印度的時候,印度還不是一個印度,是很多勢力的印度,不是一個印度。每個勢力都是個自一體,所以不能用一個印度來表訴。

印度的歷史就是一個混亂歷史的代名詞,在歷史上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也就是說英國進入印度的時候,印度還是一個各自為政的地區。每個勢力都瞧不起另一個勢力。英國的成功說白了就是用所支持的勢力,擊敗了其他的勢力,英國可以說不用一槍一彈就控制了印度。

再後來,英國瞭解了印度的實際情況後,就控制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通過王朝對印度進行整合,打擊那些對英國不好的勢力,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印度莫臥兒王朝,從而讓整個印度為英國服務。也可以這樣說印度的統一歸功於英國。沒有英國印度現在也是統一不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雖然英國在撤出印度的時候,分裂了印度(即印度和巴基斯坦),不代表英國沒有對印度的整合產生作用。

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是對印度的歷史不瞭解,以為印度是一個國家造成的,現在的印度也就是一盤散沙,表面的統一掩蓋不了印度實際上的各自為政。所以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的論調可以休矣。


春風踢碎鬼門關


英900人統治印度,這個說法是對英國侵印統印幾百年歷史的高度濃縮,一個算開端一個算最終成果。900英國人打贏一場關鍵戰鬥就是開端,然後經過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奮鬥”,終於奪得了統治整個印度的“輝煌”成果。

這場戰鬥就是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當時的孟加拉王公擁有七萬軍隊,還有法國送的高科技:50多門巨炮和炮手。而英國確實只有900人,外加2000印度“二鬼子”,外加大炮。但是這比起孟加拉軍,簡直就是要被摧古拉朽了。不過您覺得英國就這麼雞蛋碰石頭就錯了,英主將克萊大戰前買通了敵方總司令賈法爾,也就是那七萬人統帥:你別打我們,等我們勝利了,讓你當孟加拉王如何?

賈法爾一聽:嗯——,不錯,那就這麼辦了。於是他真就這麼辦了,雙方一開打,賈法爾按兵不動:大家都歇一歇,不急不急。其他軍隊一看統帥不動,誰也沒那麼傻:你歇了,我也歇了。於是孟加拉軍隊就這麼歇菜了。同時當時天降大雨,法國大炮和孟軍軍隊沒有及時防雨,都淋溼了,打炮打槍都不靈,還是人家英軍,防雨到位,打炮炮響,打槍槍鳴,這麼著衝殺孟軍,那叫一個爽。於是才有了900人戰勝幾萬人的“神話”。

事後,賈法爾如願得當孟加拉之主,作為回報,將大片良田和海港賞(割)給英國,而賈法爾後來也被英國廢了。這麼著,有了基地的英國不斷上演此前戲碼,逐步將一片散沙的印度拿下,這一過程可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一百來年。到了1857年,將印度反英大起義撲滅後,整個印度全在英國統治之下。然後,到了1947年,英國人退出南亞,英屬印度分成了印巴兩國,後來1971年,有冒出個孟加拉,也就是1757年英國900人戰鬥勝利的地方。


北玄武


英國採取的方法就是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印度看著挺大,但也是一盤散沙,沒有強大的統一王朝,都是基本上獨立的各個土邦。實力不太強大,最大的是臥莫爾王朝,也是封建王朝,實力和大英帝國比起來不值一提,還是孟加拉人能打,曾經組織了七萬士兵與英國軍隊交戰,英國人也就區區九百人,但結果是一邊倒,拿著大刀長矛的孟加拉人不是,由洋槍洋炮武裝的英國人的對手,一觸即潰。臥莫爾王朝更腐敗,也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這些大的王朝被英國搞定後,剩下的土邦也就望風披靡了,英國人主要還是來做買賣的,不想和當地關係搞僵,英國人都是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辦法,和土邦的上層搞好關係,讓當地的上層繼續管理當地的社會,這樣間接式的管理也不會遇到大的反抗。

英國政府為降低管理成本,曾經委託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由一個民間公司管理印度,淡化了殖民色彩,當然東印度公司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官員,對印度人民也殘酷壓榨,統治時間一長積累了很多矛盾,爆發了大起義,英國人鎮壓了起義後,就廢除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直接委派官員,給了當地更多的自主權,讓更多的當地人參與管理,這也就消弭了印度人的抵抗意志,這樣英國成功統治了印度幾百年,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


浩蕩揚子江


英國人只想踏踏實實做貿易, 儘量相安無事,土著該幹嘛就幹嘛, 所以英國人和成百上千各地酋長土司談好,籤個約照著做就行了,介入成本最低,基本是這個路數, 英國人沒有專治傳統,做事情相對理性和算賬,比較講道理, 即便後來出現暴亂, 英國人死了不少, 統治一個相當於中國領土的次大陸加上阿富汗、緬甸, 英軍也從來沒有超過六萬兵力,其中很多還是尼泊爾高山土著廓爾喀兵。大家記住, 八國聯軍的英軍, 百分之八十是來中國才招募訓練的咱們同胞山東大漢, 英國人門檻精,辦法多且老辣值得學習, 只怕是學不來, 因為咱們中國人喜歡得勢蠻橫、硬來吃虧不長記性的一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