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拆掉的中華門:袁世凱命人去改名,工匠們取下門匾後都懵了

1959年拆掉的中華門:袁世凱命人去改名,工匠們取下門匾後都懵了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北京中軸線上一座城門的故事,這座城門曾於1959年被拆除,它就是北京中華門。中華門,清朝時稱大清門,明朝時稱大明門,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

由於這座門是皇城的正南門,而古人又以南方為尊,因此明清兩朝這座門享有“國門”的地位(注:以下稱中華門)。從空間位置來看,中華門位於皇城天安門南邊,正陽門北邊,順治元年改稱“大清門”,民國元年改稱“中華門”。

1959年拆掉的中華門:袁世凱命人去改名,工匠們取下門匾後都懵了

中華門修建完成後,朱棣命令大學士解縉題寫門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中華門南側左右有石獅、下馬碑各一;門前為正方形深廣數百步小廣場,周繞石欄,時人稱其“棋盤街”。

門的北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稱“千步廊”,又向東西折南北向廊房各34間,皆連簷通脊,中華門兩側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對列東西。清朝史籍對中華門也有了簡單描述,“大明門三闕之上為飛簷連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

1959年拆掉的中華門:袁世凱命人去改名,工匠們取下門匾後都懵了

中華門不同於北京的城門,它沒有城門樓子,類似於明十三陵、清東西陵的大紅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中華門是明清皇族出宮參加重大慶典的大門,比如皇帝去南郊天壇祭天等,都會從中華門出入的。另外,外國使者、地方官員來京朝拜,都必須從中華門進入。

中華民國成立後,大明門是不能再繼續稱呼下去了,於是袁世凱決定在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週年之際,將大清門改名。改名也很簡單,就是將門匾上的字換掉。

1959年拆掉的中華門:袁世凱命人去改名,工匠們取下門匾後都懵了

原來的門匾材質是石板,並用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板中。門匾被扯下來後,工匠們發現石匾材質上佳,於是決定繼續使用,可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大家都懵了,原來石門匾的背後刻著 “大明門”。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早在滿清剛剛入關時,清朝統治者就想到了這一點。繼續使用原來的石門匾已無可能,於是重新制作了一塊木質門匾,並由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三字。當時改名雖然引起了保皇派的激烈反對,可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