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祕節日

圖騰崇拜是人類原始社會最早的一種宗教信仰現象。人類先民相信每個民族都與某些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此物即為該民族的圖騰、崇拜物、標記。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龍、鳳、蛇、鹿、鳥類、虎、麒麟等動物都曾作為圖騰崇拜物。

壯族地區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對蛙的崇拜,壯族的許多民間藝術中都出現青蛙的形象,最為有名的是蛙紋銅鼓以及花山壁畫的蛙神崇拜。雖然,許多在人類矇昧時期產生的古俗已逐漸被社會的發展演變所淹沒,但是祭祀螞拐的習俗卻在壯族人的生活中延續下來。螞拐節是壯族一個重要的節日,也被叫做青蛙節,這一天壯族人祭拜的不是掌管施雲布雨的龍王,而是青蛙,這不得不說是個奇怪的現象。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螞拐節活動主要流行東蘭縣紅水河兩岸的金谷、巴疇、長江、隘洞、東蘭、長樂、大同等鄉鎮的壯族村寨,它是通過祭祀、埋葬青蛙來預測年景、祈求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民俗活動。節日從 正月初一開始,歷時各地不一,有的5至7天,有的長達一個月。可以一個村(屯)單獨舉辦,也可以由幾個村(屯)聯合舉辦。

所有的節日慶祝都離不開美食,下面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過螞拐節當地人都吃什麼:

【東蘭豆腐圓】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東蘭豆腐圓色澤誘人,美味無窮。輕輕咬下一口滿嘴都是香甜香甜的味道,表皮清脆甜可,越是咀嚼味道越是顯現,裡面不僅潤滑滋口,而且餡料更是讓人回味良久,不禁讓人吃了一個又一個!

【武篆鎮油團】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武篆鎮油團,以當地糯米作原料,加工、粉碎、泡水、過濾,然後捏成雞蛋大小的圓團,用當地的山茶油煎炸熟透,爾後除盡餘油,倒入細碎的黃糖攪拌,等到黃糖將油團裹嚴,便可出鍋味道其 妙無比。


【鴨血粑】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殺鴨子時,將鴨血滴入已備好在圓盤子的糯米中,讓鴨血凝結盤子裡的糯米後,隨著鴨子一起放入蒸鍋用高火蒸,鴨子熟後再繼續蒸約半個小時,鴨血粑就蒸熟了,將其切片即可食用。有的還喜歡將鴨血粑油炸後再切成片食用。油炸過的鴨血粑外脆裡軟、焦黃清香,讓人百吃不膩。

【龍蹦】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用豬小腸做外表,裡邊灌裝豬血、米飯、花生、香料等,煮熟以後做成的一圈圈“龍”樣的小吃,最長的有兩米多,吃時切成三釐米長左右一段,便於一口吃下。因所選配料不同,味道各異。有花生味、芝麻味、八角味等。由於“龍蹦”柔軟,富含鐵元素,老少皆宜。

除了吃美食,螞拐節最重要的就是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螞拐節程序有找螞拐——祭螞拐——遊拜螞拐——喪螞拐——歌會。下面小編就給您詳細解釋一下,螞拐節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動:

【找螞拐】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正月初一早飯後,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間地頭尋找螞拐,按慣例取兩隻,一公一母。並交由主持此次活動的負責人將螞拐裝入一節剖開的竹筒內(稱“螞拐棺”),合好綁緊,用彩色紙糊面。第二天,青少年們抬著“螞拐”巡遊本屯各戶,唸誦祝詞。祝賀主家新年萬事如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祭螞拐】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正月十五日,在沿襲固定的螞拐墳邊豎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紙幡,擺上祭品,敲打銅鼓皮鼓,祭祀螞拐。

【地葬螞拐】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例如東蘭縣巴疇鄉的巴英屯是二月初二,金谷鄉弄法屯是二月初三,而大同鄉切近屯則在正月二十八,但都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這段時間內。葬螞拐的儀式不同,規模也有大有小,巴疇鄉巴英屯儀式最為隆重,每次活動總有上千人參加,活動內容也很豐富。以此為例簡述。

這天早飯後,屯裡響起三聲“地炮”,青年們就扛上四面銅鼓上村邊高坡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晚上全屯男女老少彙集紙幡下,舉行葬螞拐儀式。葬螞拐前,先將去年舊屍骨取出,觀其顏色,據說骨黃預示這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骨白則乾旱,五穀歉收,而棉花卻豐收;骨黑則莊稼、人畜有病有災。然後,由一老者唸誦祭詞,埋葬新螞拐。

【化裝表演】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葬螞拐前,外村趕熱鬧的後生源源而來,此時,兩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爛蚊帳裹身,扮成“螞拐公”和“螞拐婆”,在一群各戴七醜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螞拐仔”的護衛下走進人群中,眾人自動讓出一條三四米寬的過道來。約成俗定,這條過道一直到散場也無人敢去侵犯。

“螞拐公”和“螞拐婆”過過道和巡垌一週之後,即悄然離去。“螞拐仔”們則留下維護秩序。之後,過道上出現“算命先生”、“漁翁”、“賣藥郎”等幾個角色,按角色持道具作興表演,內容均為預祝新年萬事如意,消災除難,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接著兩男兩女(女的也由男的裝扮)在過道上齊唱趕鬼歌。這一過程,如今大多地方已經從簡不盛行了。

【對歌】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主持人宣佈歌場紀律,與一人齊唱開場歌后,螞拐歌會開始,十多幾十對歌手按男女分排,雙雙對對唱山歌。內容有天文、地理、歷史傳說、風俗人情、生產勞動等,但大量的還是戀愛歌,直唱到天亮,並約定下次歌會再會後才結束。至此,整個螞拐節就在天亮以後結束了。

這時候您肯定會好奇,這聞所未聞的神奇螞拐節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壯族人又為什麼崇拜青蛙呢?

壯族傳說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並把青蛙稱為螞拐。相傳,螞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水,使大地風調雨順。有一年壯家有個叫東林的青年,因為喪母而痛苦不堪。他聽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個不停,一時煩躁難耐,就用熱水把青蛙澆得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從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間便開始大禍臨頭。東林嚇壞了,去求神祖布洛駝和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訓應向青蛙女神賠禮道歉。於是東林趕緊在大年初一敲起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又請千人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後,人間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風調雨順。從此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通過祭祀螞拐,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四季人畜興旺。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還有一個說法。遠古時代紅水河一帶遭逢大旱,人們祈雨無效。有隻小螞拐(青蛙)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後生,並由村寨中的韋姓人家收作養子,取名“龍王寶”,從此紅水河畔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幾年後,外族入侵,生靈塗炭。龍王寶應徵帶領兵馬,潛入紅水河鑿穿敵軍船底,敵人官兵沉入河中。立下大功的龍王寶被封為駙馬,卻在與公主成婚前,因褪下的“螞拐皮”被燒燬而隨之死去。人們為紀念龍王寶對壯鄉的功德,因此定下“螞拐節”。

除了蛙人婚媾的神話故事外,壯族地區至今仍流傳著許多蛙與豐饒崇拜文化有關聯的歌謠和神話故事。比如流傳於廣西大新縣壯族地區的《會說話的青蛙》 、廣西東蘭縣大同鄉裡龍村流傳的《螞蟲另歌》 等都是描述青蛙對於人類農業生產的神奇作用。在這些神話傳說中,青蛙被賦予了非凡的智慧,並被視為民族的保護神,成為了人們崇敬與歌頌的對象。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生殖崇拜是人類原始初民信仰的基礎。原始先民起初只認識到女性有生育功能,以為新生命就是女性自身生長出來的。為了增加人口,他們實行女性生殖崇拜。


青蛙由於自身的體形以及強盛的生殖力,被壯族先民視為女性的化身,成為生殖崇拜的對象。“從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婦的肚腹形狀相似,一樣圓渾而膨大,蛙口與女性的陰戶亦相似;從內涵來說,蛙的繁殖能力很強,產子繁多,一夜春雨便育出成群的幼體,因此,蛙作為女性生殖器的象徵,深受遠古先民的膜拜。”

人們這種對於生命繁衍的祈盼,常常是通過神話與傳說的形式來體現的。上文所提到的有關青蛙與生育神姆六甲、蛙人婚媾等神化傳說故事就是壯族原始先民對生命誕生的願望。
壯族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適應特定的地理環境,便以稻作生產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因此,對稻作豐饒的祈盼,也就在壯族自然崇拜文化中佔據著較大的比重。青蛙與稻作豐饒文化的關係一直比較清晰地保留在壯族傳統文化中。

品美食聊節日:全國唯一崇拜青蛙的神秘節日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水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古代社會中,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水,基本上是受制於自然降雨。換句話說,每年雨水的多少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因此,在壯族傳統文化中,青蛙對於豐饒的影響也常常是通過其與雨水的關聯來體現的。

在壯族先民看來,密集的蛙聲與滴答的春雨是交織在一起的。青蛙具有預告降雨和控制水旱的能力。於是,先民便以為青蛙具有某種神秘的超級力量,能夠支配雨水的降臨。因此就認為,只要虔誠地崇拜青蛙,就能感動雷神普降春雨,隨之就產生了以青蛙為對象的崇拜活動和祈雨活動。青蛙崇拜充滿了濃厚的對於稻作崇拜的文化意味,是壯族先民對自身稻作文明精神生活追求的一種寄託。
青蛙崇拜文化是壯族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文化變遷,蛙在壯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但由於固有的思維定式,蛙在壯族人民的心中仍然居於神聖的地位,並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