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溯根源:探祕廣西神祕的土著民族

廣西,作為壯族自治區,這裡聚居著許多的少數民族,很多人都知道壯族是廣西人口數量最大的民族,也是廣西最原始的土著,然而在這片神奇的八桂大地上,除了壯族還有幾個不為人知的土著民族:侗族、仫佬族和毛南族。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仫佬族主要聚居於中國南部廣西等地。"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毛南族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尤其喜歡戴花竹帽。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這幾個神秘的廣西土著民族,都愛吃酸辣,但受地理、歷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卻各有不同的食俗。侗族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好用油茶待客。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醃製酸菜,一向喜冷食,烹調肉類習慣於“白氽”,不吃動物心。毛南族喜歡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甕煨","索發"為最普遍,稱為"毛南三酸";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餚,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下面小編就為您詳細介紹這三個廣西土著民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侗族·牛癟湯】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牛癟”是三江一種非常奇特的食品,不少外地人難以接受,實際是衛生、科學、可口的菜餚。它是在宰殺牛羊時,將其胃液取出並過濾乾淨,在烹製牛羊肉將熟時,放入適量。烹製好的牛癟和羊癟是黃綠色,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熱和助消化的功效,被侗族苗族視為待客上品。

【侗族·泡湯】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侗族群眾過節、辦喜事殺豬時,要請客人來吃飯,這一餐稱為吃“泡湯”。吃“泡湯”要炒一道特殊的菜。主人割下幾斤豬肉和豬肚子、大腸、小腸、心、肝、肺等各種內臟的一部份,用水煮,再切,然後用辣椒炒,配上生薑、大蒜等香料,最後倒入豬潮血煮沸。客人來吃“泡湯”,豬肉和各種內臟都吃到,表示主人對客人的尊重。


【仫佬族·狗舌餈粑】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狗舌餈粑"用糯米制成,後用桐葉包住,形狀似狗舌,其名由此得來。它鬆軟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內包碎的抄花生或者紅豆、綠豆沙,那更令人回味無窮了。它還具有特殊的意義,要不然山歌怎麼將它與愛情唱在一起呢!原來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時節。坡場上青年男女唱罷山歌后,便圍坐在一起相互交換各自帶來的"狗舌餈粑",意味著愛情像芝麻糖那樣香甜。


【仫佬族·鴨醬】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鴨醬是仫佬山鄉味美色鮮的調味佳品,殺鴨時留下鴨血(可加入少許食用鹽使其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壇內的酸水,用筷子拌勻,以血液變成略為烏黑為適度,然後加入少許食鹽和薑末。有的不煮,認為這樣保留"血鮮";大多略煮一下,一滾即得。用鴨醬調味而吃,味道酸香可口。

【毛南族·盤鬧】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殺豬時,把煮熟的肚、肝、脾、心等切成長條,用豬網油捲成同豬大腸一樣,再用燙熟的黃花菜葉子捆成節,然後回鍋蒸成肉腸子,毛南話叫“盤鬧”。食用時,像吃蛋卷一樣,橫切成薄片,沾上鹽水,軟甜嫩滑,清香可口。

【毛南族·毛南飯】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先把玉米粒用石磨磨碎,簸去玉米粉、秕糠,剩下的是一顆顆玉米粒,叫做玉米頭。把玉米頭再放到石碓裡輕輕舂成圓滑的玉米心,用冷水把玉米心燉熟,加入玉米粉、鮮豆角、南瓜、竹筍,混合煮熟後,放入鍋裡攪拌成糊狀即成。毛南話叫“江馬”,意為配有菜的粥。嘗一口,味道特別鮮甜。山區的人稱其為“毛南飯”。

除了這些特別的少數民族美食,侗族、仫佬族和毛南族還有著獨特美麗的民族服飾,都喜好飲酒而且熱情好客,除此之外作為本地土著民族的他們,還有著神秘的歷史。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大家知道,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後裔,那麼侗族祖先哪裡來?一直是侗學界苦苦求索而未得其解的重大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目前仍處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階段。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土著說:認為侗族祖先自古以來就居住在黔、湘、桂邊界的五溪之地,也就是現在的貴州、湖南、廣西比鄰侗族聚居地區。古稱“五溪蠻”或“武陵蠻”。主要依據是民間傳說和考古發現。


外來說: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梧州說,即認為侗族的祖先是從廣西梧州等地沿著珠江、尋江、黔江、都柳江逆水遷徙而來,然後定居於今日黔、湘、桂侗族聚居地區。其主要依據是廣泛流傳於侗語南部方言地區的侗族遷徙古歌《祖公上大河》。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另一種是江西說,即認為侗族的祖先是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等地遷徙而來,其主要依據是廣泛流傳於整個侗族地區的民間傳說或地方史志。如《祖公落寨》及《黎平府志》上的相關記載等。


侗族祖先三大支系在形成及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從始至終一脈相承或代代相襲,而是不斷地吸納周邊苗、瑤、壯、漢等兄弟民族的成分,同時也有許多侗族祖先加入到周邊其他兄弟民族的族群之中。因而形成現在侗族聚居地區多民族相互雜居、和平共處的分佈格局。由此又鑄成了侗民族和諧友善的民族性格。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至於仫佬族,文獻記載中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發展演變而來的,《大清一統志》說:“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見仫佬與僚、伶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學術界一般認為,仫佬族是從僚、伶中分化出來形成的。


仫佬族遠古祖先同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樣,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甑皮巖人。仫佬族先民屬於先秦時期百越族群中駱越裡的一支,魏晉、隋唐時期為“僚”中的一支,宋元時期為“伶”中的一支。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在後來的族際交往中,仫佬族與周邊各族交錯雜居,互相貿易往來,互通有無。許多落戶仫佬族地區的漢族和其他民族,其後代逐漸使用仫佬族語言,接受仫佬族文化而變成仫佬族。


“毛南”之稱源自地名,最早見於宋代周去非所著的《嶺中代答》一書,當時“三南”地區被稱為“茆灘”。以後史藉碑刻中又有“茅灘”、“茅難”、“茆難”、“冒南”之類同音異字之類記載。謂此地工資“茅灘蠻”。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毛南族的民族源流,以往很少人研究,目前學術界以及在毛南族大眾中持有兩種分歧的說法。一是中來說,以為毛南族的祖先是分別從湖南、山東、福建等地,因作民、遁跡或經商而來到廣西毛南地圓的。二是土著說,以為現在毛南族居住的地圓,自古以來就有少數民族居住,毛南族是由當地的土著民族發展而來的,但也融合有中來的民族成分在內。


毛南族的先民,秦漢時為古“百越”族的一支“駱越”人;隋唐時被稱為“僚”人的一部分;宋元從“僚”分流,與侗水語組諸民族被統稱為“伶人”;明清時,由“伶人”的一支同一些中族結合衍成毛南族。他們自稱為“哀南”(單稱)和“窘南”(眾稱),即“毛南人”的意思。

品美食溯根源:探秘廣西神秘的土著民族

毛南族滯留在原始公社社會時間很長,遲至明末清初才完全解體,進入封建社會。1949年她同全國兄弟民族一起,共同進入新民主主義及社會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圓面都發生了極端深刻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