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駐馬店 銅山極頂三道天門

越千餘級,至“三道天門”。

這裡的聳天石壁如被巨斧劈開一般,兩壁間形成一甬道,寬不盈一米;抬頭仰視,只露一線藍天,此處故名“一線天”。一廂崖壁上似有石刻,但經千年風雨剝蝕,黝黑一片,實難辨析。三道天門上有石門樓。它背依天穹,使你頗覺已近九霄;下為百十級約80度的靠近石階,人們攀登恍若前人腳踩後者頭,雖輔以鐵鏈可拉,但仍讓你提心吊膽。

三道天門上有一塊大約五十平方米的平臺,這裡正好小憩。清風拂身,熱汗頓消。然少清頃,又覺寒意,需趕快披衣,人們轉身回眸,巍峨龐大的峰頂似乎遮住了半邊天;雄廳而陡峭的山壁給人壓抑與畏懼;它鋼鐵般的體面又儼然古代民族英雄的巨盔,使你對其產生無限之崇敬……

最後的衝刺攀登,人們只能面對石壁上鑿出的石窩窩,顫顫兢兢,一步一趨地爬行了。下面是百丈深澗,使你目不敢斜視,稍有造次,便覺暈眩。四道天門建在山頂東北角,原有石牆、石門及門衛刻石,民國初年時統毀於匪患。其險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只可想像了……

河南駐馬店 銅山極頂三道天門

過四天門而達極頂。舉目天際,蒼茫依稀,大地的渾圓似能察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杜甫詩句亦湧上心頭……。東南看,山嶺連綿起伏,如海似濤;西北望,銅山湖猶如碧玉鑲嵌在丘壑間,泌水河像一銀線穿連其間;再環視眼下,陽光拂照、色彩斑斕、雲影變幻、蒼鷹低迴……噫唏!美哉,壯哉,使人心曠神馳……

據清代《泌陽縣誌》曰:“山中(銅山)分水處東流為淮,西流為泌,同源異派。”君不見,凡銅山山地東坡的水都千迴百轉匯入淮河了;西坡的水,注泌水,進唐白河,旋流漢江,則隸屬漢水流域了。銅峰,海拔632.6米,獨柱擎天!可真謂名副其實之“淮漢界碑”了。

當你在山顛徜徉,驀地,一陣冷風吹起,腳下雲霧飄逸,山下頃刻迷濛一片。這氤氳的山風喲,竟讓你騰雲駕霧了……

雲霧消散後,望天穹,仍是碧藍深邃,明淨如鏡,有時還可望見一顆微弱的星辰呢。

峰頂面積約900平方米。有寺廟一座,分東、北、南三殿。其中東殿已毀。峰頂西側有錯落的小屋般大小的巨巖幾塊,構成“天橋”兩座,分別與南北兩殿相通。南殿供有“真武”祖師,北殿供有“如來”與菩薩兩尊。院中各設香爐,香菸繚繞瀰漫。峰頂西南角一山岩,下有一人工開鑿水池,名曰“天池”,水清見底,可供飲用。南殿外的崖壁上,有邑人馬道士於明嘉靖年間花了十年功夫鑿出的“神仙洞”石窟。洞內有石床、石枕放燈臺和唸經處等。洞外花樹繁茂,雲霧盪漾,真乃仙境!……

河南駐馬店 銅山極頂三道天門

銅鋒頂建寺源遠流長。據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057年)銅峰清涼寺主持僧祖俊石的《銅峰頂摩崖石刻》記載:“漢唐建立圓通,至正重修圓通”。說明漢朝已開始建寺,元朝至正年間又重修之。清道光八年《泌陽縣誌》載:“銅峰頂有上元寺……”明元以後又改作上元寺。從大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重修銅山頂清涼禪寺碑記》中可知,在此以前,又將上元寺改為清涼禪寺。重修中“官舍宰職焦芳罄已資白金若干,鑄瀉祖師銅像一尊”。又據當時記載,“山之巔寶剎尊嚴,金碧流輝,照耀雲霄間。”其建築之富麗可略知一斑。可惜的是此古剎於民國年間竟在匪禍中遭受了極大破壞,銅鑄祖師亦被盜去。

如今千年古寺廟雖仍露殘垣斷壁,但有舊日鐵瓦為證,記錄著過去的顯赫;晨鐘暮鼓聲音悠,流傳著宗教風雅;雄、奇、險的自然風光依然,因之,還經常吸引遠近善男信女和旅客來此頂禮、觀光。

啊!銅山磅礴,銅山巍巍!億萬年了吧?您不僅展現了雄奇的風光和大自然的威力,而且經歷了人類歷史的風風雨雨,盡閱了人間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