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場下半場,還有哪些你能把握的機會?

玉米市場下半場,還有哪些你能把握的機會?

今年東北地區先後遭了春旱、內澇、高溫乾旱、玉米粘蟲等不利天氣災害。雖然因為2017年產玉米價格的持續上漲使得今年東北地區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較高,有機構稱面積增加的幅度在1500-2500萬畝,但本應帶來的產量增量,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災情所帶來的單產下降給抵消。

哪些地區減產?哪些地區旱情解除?

以遼寧為例,雖然本週二的那輪降水讓瀋陽中南部、遼陽東部、撫順、本溪、丹東、鞍山岫巖、大連東北部地區的旱情基本解除,但遼西北的朝陽、阜新、錦州大部、瀋陽北部、鐵嶺中部,及中部的盤錦、鞍山臺安、新民大部、遼中大部,前期雨量微弱、後續仍無降雨可能,旱情幾無改善!

玉米市場下半場,還有哪些你能把握的機會?

這張圖片來自阜新,玉米基本絕產,有少量較好地塊大多數沒受上粉。

玉米市場下半場,還有哪些你能把握的機會?

農民苦苦哀求說,家裡種10畝地的玉米“全完了,都旱死了,就家前後院的一小片還能澆點水,挽回一點,其他的都枯死了。”往年收成正常的年份,家裡10畝地每年能打玉米一萬多斤,收入也有一萬多元,今年目前來看收一二百斤都很難。

玉米市場下半場,還有哪些你能把握的機會?

范家鄉王屯村民吳淑珍拿著自家田地裡收穫的乾癟瘦小的玉米,往年家裡每年可以收穫萬餘斤玉米,現在幾乎絕收。總的來看,本週的這輪降雨依然無法畢其功於一役,將遼寧旱情全部緩解,只能留下“旱澇並存”之局面!

在這種形勢下,由於進口替代方面因加徵關稅預計數量會下降,以及國內玉米需求繼續增長,特別是深加工擴建產能“嗷嗷待哺”,使得供應層面與需求端的缺口將進一步拉大。目前市場各方對新季玉米行情期望值普遍較高。

大豆進口減少 玉米或成最大受益者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未來一個年度國內大豆進口將有1000萬噸的下降預期。對中國來說,1000萬噸的缺口將對市場產生不小的衝擊。

不少分析機構認為,玉米將是最好的“補充”。由於中美貿易衝突的影響,25%的成本增長使得國內進口大豆的預期被迫大幅下調。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在相關補貼政策的刺激之下將會增加1000萬畝左右,這將會帶來130萬噸左右的增產。而與1000萬噸的缺口相比,仍有870萬噸的缺口。折算成豆粕,大概600萬噸。那麼這600萬噸豆粕的供應缺口誰能來填補?玉米將成為最合適的“候選人”。

玉米市場下半場,還有哪些你能把握的機會?

600萬噸的豆粕缺口用等量的DDGS來計算的話,需要1800萬~2000萬噸的玉米進行酒精加工之後方能產出。毫無疑問,如果這樣的消費需求“兌現”,國內玉米價格將迎來新的一波上漲。

當然這只是純理論上的計算,畢竟大豆進口缺口的數據只是預估,即便這個數據沒有太大的誤差,國內對於豆粕需求的缺口也不會完全由玉米承擔,畢竟還有雜粕等一眾替代產品。

總而言之,國內玉米常年供應過剩、臨儲庫存龐大,DDGS對豆粕的替代無疑會改善玉米市場的供需結構,也將對臨儲玉米去庫存帶來更為良性的影響。

後續能否有大範圍上漲情況出現?

當前終端企業方面有漲有跌,主要取決於各企業到貨量以及自有庫存的影響。

據悉,近期整個華東以及華北地區當地玉米的出貨數量持續走低,東北玉米也因價格空間走貨比較低迷,如果這種現狀持續發酵對於各地區的終端企業還是有不小影響。畢竟庫存持續消耗得不到補充在一定時間內必然會面臨大範圍補量情況。

玉米市場下半場,還有哪些你能把握的機會?

以目前華東以及華北各企業現有庫存來看基本都保證在15到20天左右的庫存量,企業基本到貨量均不足的情況如果延續下去必然在後續會再次出現補量潮,企業會紛紛拋出相對應的提升價格籌碼來吸量,那時競爭成本就會增高。雖說目前華東地區也有少量春玉米上市,但影響著實有限,基本也就影響當地以及周邊市區範圍內,對於整體目前低迷玉米市場來說還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所以如果以目前低迷現貨玉米市場運作的話,在未來時間內或許華東華北地區玉米市場迎來第二波的補量潮。價格定然會也會出現上漲情況。

總之,今年極端天氣的出現以及市場對玉米的硬性需求增加,無疑都會讓玉米價格走高。但今年拍賣力度強於去年,出現去年9月初那種大漲行情的可能性很小,不過在秋糧大量上市之前,飼企仍有必要維持較高庫存,避免新陳糧續接上出現斷檔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