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中芯國際14納米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8月9日,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發佈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其中銷售額8.907億美元,較2017年同期增加18.6%,繼續保持高增長外,更大的亮點是,其在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14納米FinFET技術研發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這意味著,14納米工藝朝量產又邁進了重要一步。

14納米進入試產第一步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中芯國際銷售額繼續保持高增長,銷售額為8.907億美元,較2018年第一季度的8.31億美元增加7.2%,較2017年第二季度的7.512億美元增加18.6%。在獲利上,中芯國際第二季度的毛利為2.178億美元,2017年第二季度及2018年第一季度則分別為1.941億美元、2.202億美元。

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評論說:“中芯處於蓄勢過渡時期。在推進技術、建立平臺和構築合作關係上,我們看見令人鼓舞的初步進展。同時,我們向今年高個位數的收入成長目標邁進。隨著需求和產能利用率在二季度回升,不包含技術授權收入的中國區收入環比和同比成長了14%和38%。作為中國首選晶圓代工夥伴,我們相信必將受惠於中國芯片市場的成長機遇。”

中芯國際的14nm FinFET製程,一直備受市場關注。財報指出,中芯國際在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這成為本次財報最大亮點。

半導體專家莫大康認為,所謂客戶導入介段可以理解為已出樣品,進行訂單產品的測試,這是進入試產的第一步。“雖然離量產取得成品率還有不短的距離,不過已經比原訂計劃提前一年,說明有成績。”莫大康表示

14納米制程如果順利量產,不僅對於中芯國際,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也是一個重大進展,可以大幅拉近和國際芯片大廠之間的距離。事實上,中芯國際一直都在追趕與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領先者在先進製程技術上的差距。

在28納米方面,中芯國際本財季也取得進展,工藝技術進一步成熟,28納米HKC持續上量,同時28納米HKC+技術的開發工作也已完成。財報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28納米銷售額佔比達到8.6%,2018年第一季度28納米銷售額佔比為3.2%。

在業績、技術研發和擴張之間尋找平衡

由於研發支出與資本支出增加,第二季度中芯國際的毛利率有所下降,成為本季財報中較為遺憾之處,2018年第二季度毛利率為24.5%,低於2018年一季度的26.5%及2017年第二季度的25.8%。但是正因為有了更大的研發支出與資本支出,才使中芯國際在14與28納米的工藝技術上取得較快發展,很難兩全。

對此,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評論表示,對中芯國際來說,在業績、先進技術研發和擴張之間找到平衡非常難。第二季度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中芯國際財報顯示的資本支出情況為,2018年計劃用於晶圓廠運作的資本開支約為23億元,其中約13億元預期用於擁 有多數權益的北京300mm晶圓廠、天津200mm晶圓廠及上海300mm晶圓廠的產能擴充,以及約4 億元主要預期用於研究發展設備。

除此之外,中芯國際在今年年初還宣佈,將聯同兩大政府產業基金共同投資中芯南方,以加快14納米及以下先進製程的研發計劃。其中,中芯控股現金出資15.44 億美元,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現金出資9.47 億美元,上海集成電路基金現金出資8 億美元。各訂約方對中芯南方的投資總額估計為102.4 億美元。

中芯國際第二季度的毛利有所下滑主要是由於研發投入加大,折舊開始,這必然會對利潤造成一定影響。這是中國半導體企業發展中免以避免的一個過程,必然需要面對。

“我們將繼續擴展和提升我們的成熟和先進技術平臺,提供客戶全面有競爭力的服務。作為中國首選晶圓代工夥伴,相信公司必將受惠於中國芯片市場的成長機遇。”兩位首席執行官強調。

一碼不掃,何以掃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