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緝毒民警 張毅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蘭州緝毒民警 張毅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由中國文明網主辦的7月“中國好人榜”榜單出爐!

蘭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分局緝毒大隊副大隊長 張毅在今年5月被評為蘭州市敬業奉獻“蘭州好人”,並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

他是守護“無毒淨土”的戰士

——敬業奉獻好人 張毅

蘭州緝毒民警 張毅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張毅從1996年參加公安工作起,在緝毒一線已經戰鬥了二十餘載,現任蘭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分局緝毒大隊副大隊長,是名副其實的“年輕老緝毒警”。

二十年來,在張毅的直接參與和指揮帶領下,累計偵破各類毒品案件300餘起,抓獲毒品犯罪嫌疑人350人,繳獲毒品海洛因及合成毒品250餘公斤。從警以來,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三次、嘉獎兩次,並連續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優秀公務員。

與家的距離成了千里之遙

七里河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成為蘭州市毒品流通運輸的重要通道,2016年,被國家禁毒委確定為毒品集散關注地,省禁毒委將七里河區列為掛牌重點整治對象,全區禁毒工作任重道遠。

張毅家離單位僅四五百米,一段時間,這四五百米卻成了千里之遙。張毅說,起初家人並不支持他的緝毒工作,但時間長了家人的反對也變成了心疼,每次回去都要做一桌子菜。但那段時間任務重,為節省時間,張毅和隊員們放棄休息,吃住在單位,探索總結出“一搜二盯三守四查五挖”工作法,廣闢線索來源,深挖毒品犯罪。僅2017年,張毅就帶隊破獲7起公斤級毒品案件,抓獲嫌疑人15名,繳獲海洛因100餘公斤,為七里河區“摘帽”做出重大貢獻。

蘭州緝毒民警 張毅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 破獲公斤級毒品犯罪

清明小長假,忙碌了十多天的張毅本打算回家陪陪家人,但與假期同來的卻是一條大宗毒品從雲南運往蘭州的線索。“案情就是命令”,接到任務後,張毅和三名同事顧不上回家拿換洗衣物,即刻驅車前往兩千多公里以外的中緬邊境——鎮康縣。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往返近5000公里的路程他們僅用了72個小時,最終趕在毒販接貨前將3000克毒品如數繳獲。

蘭州緝毒民警 張毅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除了公斤級大案的偵破,打擊“零包”犯罪也是緝毒工作的重點。打擊“零包”犯罪少不了跟蹤、蹲守、抓捕,每天都要和毒販鬥智鬥勇。不過,張毅說,打擊“包包客”和吸毒人員對禁毒工作推動很大,有段時間他們集中打擊“以販養吸”人員,毒販沒有了買家,竟轉行賣起了水果。

要打好緝毒鬥爭 就得先“武裝”自己

與影片中緝毒戰士的硬漢形象不同,張毅和他的隊員們非常平和樂觀。他說,當緝毒警危險多、壓力大,有時還不被理解和認可,要沒點樂活兒的態度,還真堅持不下來。除了危險和壓力,張毅還曾幾次遭到吸販毒人員家屬的謾罵和毆打,緝毒工作乾得很委屈。

蘭州緝毒民警 張毅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2002年的一天,得到知情人舉報,某餐廳老闆的兒子吸販毒。這家餐廳有兩層,老闆的兒子平日裡就在二樓吸毒並交易毒品,張毅和一名同事待其交易時,上去逮了個正著,倆人押著毒販子剛到一樓,餐廳的幾個服務員把門一關就圍了上來,緊接著,餐廳的廚子手裡拎著擀麵杖也衝了過來,面對一群人雨點般的拳打腳踢,張毅和同事抵抗了沒多久就敗下陣來,嫌疑人也藉機逃走了,白白捱了一頓打。此後張毅為能應對各種抓捕工作,只要有時間就進行高強度訓練。他說,作為緝毒警,責任遠大於委屈,要打好緝毒鬥爭就得先“武裝”自己。

他是孩子眼中最敬業的人

幹緝毒工作總是不知道成功和意外哪個先來。一次,張毅去養狗場抓毒販,同行的是個老民警和一個協警小姑娘,假借買狗的名義,打算把毒販誘出狗場後,由埋伏在狗場外一百多米處的幾個同事圍捕。但毒販竟熱情地把三位“買家”帶進了狗場,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家的狗。張毅轉換抓捕思路,打算在狗場裡把人制服,可進了狗場就驚了一身汗,這毒販養了二三十隻藏獒,門口還拴著一隻體型最大最兇猛的,看到生人就撲騰著叫了起來,協警小姑娘當場就嚇懵了,腿直哆嗦,毒販子倒得意起來,把自家的狗誇得更兇了。張毅很快鎮定下來,藉口要看其他狗慢慢把毒販子引出了狗場,看準時機示意老民警抓人。誰知這養藏獒的毒販子特別健壯,狗場建在一個坡頂上,三人纏鬥著從坡上摔了下來,順著土坡滾了二十多米,同事趕過來時張毅和老民警渾身是土,衣服磨得破爛不堪,臉上身上的血和成了泥,倆人還手腳並用地牢牢扣著毒販。

蘭州緝毒民警 張毅榮登7月“中國好人榜”

△ 兒子的作文《你真是一個敬業的人》

這樣的場面在緝毒工作中時時都在上演,他們既要有單槍匹馬擒毒販的勇,危急關頭沉穩周旋的智,還要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張毅把有時把這些經歷講給還在上小學的兒子,輕鬆幽默從不談辛苦。兒子雖不常見到父親,卻在幼小內心種下對這個職業崇敬的種子,正如在孩子題為《你真是一個敬業的人》的作文中講述得那樣:在我眼裡,我的緝毒警爸爸是最敬業的人,他的敬業是為了守護這座城市的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