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緣何引出一條數千年不斷的晉浙酒脈?

大禹治水,緣何引出一條數千年不斷的晉浙酒脈?

從汾河到之江,一脈相承的是“四最”汾酒!

文 | 雲酒團隊

山西老家來人了,帶著上好的汾酒!

8月14日,“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杭州站)將在杭州市洲際酒店(杭州市解放東路2號)舉行。

據悉,現場將有汾酒古法釀造技藝展示、汾酒品鑑體驗互動、酒文化歷史圖片展等活動內容,並要邀請酒業大咖、文化學者、行業專家一起把酒論道,為杭州市民打造一場感受山西、浙江酒脈交融的精神盛宴,領略“四最”汾酒的獨特魅力。

從山西到浙江,行走的是中華文明

山西和浙江都孕育著華夏民族文明的種子。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是謂三晉。浙江,簡稱“浙”,省會杭州。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

5月2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新辦發佈會上透露,自2001年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目前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其中,重要的兩處遺址正是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浙江餘杭良渚遺址,證明了在距今5000年前後,上述地區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以及在晉西南汾河下游和澮河流域已發現70餘處同類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有許多專家學者就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

浙江餘杭良渚遺址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之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標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連接這兩段中華5000年文明的,就是治水的大禹。大禹在山西治汾河水,也有了其在浙江會稽山的諸侯會盟,最後有了夏朝的建立。禹生在氏族制後期的堯舜時代,他是黃帝的玄孫,因封國在山西夏縣,又名夏禹。大禹陵,古稱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3公里。

我們不知道從山西到浙江,禹行走了多少個日夜,但卻開啟了從汾河到之江的文明交流之路,後來者無數晉人與浙人往返於彼此之地,共同繁榮了中華文明。時至今日,便捷的交通大大縮短了兩地之間的距離,也為晉人與浙人之間的行走創造了更多的便利。

從汾河到之江,行走的還有汾酒

大禹治水,水連汾河和之江(即錢塘江),是因為洪水肆虐。從汾河到之江,鏈接晉人與浙人的還有另外一種特別的“水”:酒。

眾所周知,白酒源於山西,根在汾酒。“杏花村”汾酒人,帶著中國“最早國酒”、“第一國酒”等眾多榮耀的傳統釀造工藝,從山西分三條路線進行大規模地、無私地、甚至是最動人地向全國大規模地、廣泛傳播“‘杏花村’汾酒傳統釀造工藝”:

第一條路線是汾酒人從山西走向陝西,又從陝西走向四川、貴州、甘肅、直到新疆;第二條路線是汾酒人從山西走到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福建、浙江;第三條路線是汾酒人從山西走到河北、內蒙古、山東、直到東北三省。

“杏花村”汾酒人不僅僅把“汾酒傳統釀造工藝”在浙江傳播,最為名貴、銷路最廣的汾酒也遍銷全國,在江浙一帶亦甚為馳名及暢銷。在乾隆年間,山西汾酒已經是浙江、江蘇、福建等地的第一白酒。

清嘉慶三年(1799年),日本東都書林堂出版了《清俗紀聞》一書。這是曾為長崎地方長官的中川忠英,指令其幕下官吏,向前往長崎貿易的清朝商人所作的調查記錄,詳細反映了清朝乾隆時代中國浙江、江蘇、福建一帶民間風俗、傳統習慣和社會情形等。書中“酒名”一條列有汾酒、惠泉酒、烏程潯酒、福珍酒、潞安酒,其中作為糧食白酒的名酒只有山西的汾酒和潞酒。

以“行走”看從汾河到之江的交流,如果說中華5000年文明歷史,大禹開啟了山西、浙江之間的文明行走,那麼,汾酒則在之江之地,以“行走的力量”完成了汾酒技藝的完善、文化的交融和地位的穩固,成為兩地的又一橋樑和紐帶。

關於行走的汾酒來到浙江,你怎麼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