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區塊鏈媒體人的自白:被收割,被錯過,被「輕視」

一位區塊鏈媒體人的自白:被收割,被錯過,被“輕視”

6毛8了,這距離我買“某C”幣已經過去2個多月。2個月前,它的價格是1塊5毛8,投入的錢已經縮水一半多。

它在喊單中一度高漲,又在大跌後繼續充值“信仰”,而我在矛盾中體驗諷刺。

我為什麼要提到這個幣?因為這是我從事區塊鏈媒體以來,第一個因為採訪買的幣,也是我作為媒體人,體驗最深的“被收割”。

我的同行王老師曾在朋友圈控訴,“割韭菜割到了媒體頭上。”沒錯,我就是一個例證。

我倒沒想控訴誰,只是覺得我的經歷在大多數散戶身上都曾發生。而區塊鏈媒體人曾因為一篇“爆款假新聞”被塑造成“高大上”和“白富美”,如同衝進新世界的撈金者;現實中,作為泡沫市場中的一環,面臨誘惑和理性的抉擇時,同樣難以自保,甚至彼此收割。

“別採訪我了,趕緊放下電話去買”

“某C”幣突然爆紅幣圈,是因為一起喊單事件。當時,各個炒幣群裡都在傳這個從3毛漲到3塊的妖幣,圈裡傳出有大莊拉盤。

我花了些時間聯繫到這個“大莊”,他當然沒有承認他的身份,僅以投資人自居。但在採訪中,你能明顯感覺到他與這個幣的關係匪淺,比如他準確地告訴了我這個幣上線火幣HADAX的時間。而代幣上線交易所,對於消息市屬性十足的幣圈來說,是運作盤面的大好時機。

“還會漲,別採訪我了,趕緊放下電話去買點,我給你保底。”似乎是在顯示他與這個項目的深厚關係,他十分肯定,當時這個幣的價格已經跌了近一半。

一位區塊鏈媒體人的自白:被收割,被錯過,被“輕視”

為了驗證是否存在拉盤(你權當我是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買入了一些,價格是1.58元,並將它添加進行情軟件裡的收藏列表裡。至此,它成了我每天起床和睡覺都要瞅一眼的“消息幣”。

然而,1.58元、1.25元、1.02元……一個月過去,我再也沒有看到它上漲的跡象,最低時甚至到過5毛錢,而當時要給我“保底”的“大哥”在圈裡消失了一段時間,後來的傳聞是他在這個幣的拉盤上翻了車,我曾向他求證,回覆比我炒幣的操作還要佛系,“不理別人,做好自己。”

我始終觀察著這個幣的社群,他們中有一批死忠,相信“帶頭大哥”群主傳進群裡的每一個消息,創始人那句“相信的力量”被奉為圭臬,在大跌時也要以補倉的止損拉平;也有一批和我一樣,在高點被套,他們大罵創始人傻X,群主充值的信仰在價格面前變得有點好笑。

上個月,這個幣曾在一片大跌的紅海中再次作妖,衝上1.3元后再次回落,我沒有解套,也沒有止損,放在錢包裡權當“被收割”的警醒,“別採訪我了,趕緊去買”的話猶在耳邊。

“告訴你個秘密,近期會拉到幾毛”

作為區塊鏈媒體從業者,遭遇的“坑”不止是“被收割”,在我的認知中,誘惑才是最大的風險。

曾經採訪一個備受爭議的項目,因為要求證、核實一些細節,我微信聯繫到了該項目的負責人,沒聊兩句,對方小哥哥問我要錢包地址,給我整的有點驚慌。

婉拒之後,小哥哥向我透露,有媒體寫完他們的“負面新聞”後,張嘴要錢。我一聽,這是把我當成“黑記者”了。

不瞞各位,沒做區塊鏈媒體前,我是個傳統媒體人,多年的從業經歷中,曾有同行因為“收錢寫稿”或“收錢不寫稿”的事兒把自己搭進去,這導致採訪對象一跟我提錢,我的膽子在敏感神經的刺激下就變得比較小。

小哥哥一再強調這是個不值錢的幣,膽小的我最終沒有給他地址。沒拿人好處,寫稿的過程都感覺理直氣壯。

在幣圈行走的時日多,考驗也在增多。也是一個項目的爭議事件,我們聯繫對方負責人瞭解詳情時,他採取拖延戰術,想把回應往後推。

一位區塊鏈媒體人的自白:被收割,被錯過,被“輕視”

我再次遇到誘惑,這次對方告訴我一個“秘密”,“悄悄的和你說,我們近期會拉到幾毛。”

我瞅了一眼他們的幣價,沒過2分,耳邊再次響起“別採訪我了,趕緊放下電話去買點”的聲音。

這次,我放下電話,平靜地把稿子寫完回家,連行情軟件都沒打開,戲謔地告訴我的同事們,“差點又被割韭菜,幸虧老子沒錢了。”

4天后,這個幣漲了2倍。同事們腦補著我拍斷腿的畫面,我的內心平靜如水。

“發送文案到10個群,100元現金紅包”

有時候,那種把你當做小報媒體的“輕視”並非來自項目方和採訪對象,也來自同行。

不久前,我的同事收到一條消息,對方的名字顯示來自一家區塊鏈媒體,小姐姐以“hello,親”的淘寶客服語氣和她打招呼。

她想找我們做個活動,方式是“項目方提供文案,需要親發一條朋友圈,然後發送文案到10個(300人以上的鏈圈群),獲得100元現金紅包”。

同事的眼珠子差點掉出來,“我好像受到了侮辱。”她問我,現在的區塊鏈媒體都這麼玩嗎?不管什麼項目方,也不管稿件質量,直接轉群得紅包獲利?

當天,同事又在一個同行的朋友圈裡看到吐槽,有人向他詢問“哪個媒體1000塊錢能接8條快訊4篇軟文”,他甚至專門拉一個“區塊鏈媒體照妖鏡”的群,探討媒體操守和從業亂象。

刷量營造高流量假象、收費發軟文都成為吐槽點,但又倍感在數萬個區塊鏈媒體競爭中的壓力和差異化突破之難。

一位區塊鏈媒體人的自白:被收割,被錯過,被“輕視”

“大家其實都是心裡明鏡,不說破而已,但不建立規範,行業只會越來越差。”一名從業者感慨。

和區塊鏈行業早期的草莽發展一樣,作為配套設施存在的媒體,誰都難以自證清白,無序競爭中,在被人輕視和自我輕視的過程裡變得不倫不類。

傳統媒體中遵循的專業操作流程和媒體操守在這個行業裡顯得格格不入,當然,總有一些人想要從中建樹。

群裡,一個小姐姐說,“這個階段,大家誰能衝出去,說不定就靠節操和三觀了。”

“節操和三觀”這玩意兒,已經快被幣圈大佬們的各種“錄音門”給玩壞了。堅守的人看上去很傻X,但製造歷史的人往往是這些偏執的傻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