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定律:想變得優秀,先要學會努力

“天才們”反而付出了更多的練習時間

1993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帶領一隻研究隊伍,在柏林一所頂級音樂學院中做了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把小提琴演奏專業的學生分成了三組,第一組是公認的天才,將來有希望成為世界級演奏家;第二組學生也比較優秀,但和第一組相比有些差距;第三組學生則非常平庸,以他們的演奏水平,未來難登專業舞臺。

實驗中,這些20歲左右的學生,被要求回答同一個問題:從學琴開始到現在,你一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想變得優秀,先要學會努力

最初很多人都認為,第一組的天才們,練習的時間是最少的,而第三組的學渣們,練習的時間一定最多。但最終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第一組學生的練習時間,平均已達一萬小時;第二組學生,平均練習時間是八千小時;而第三組學生,平均的練習時間只有四千個小時。

這些小提琴的“天才們”,反而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時間去練習——這也是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這本書中,提出的觀點: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完全因為天資過人,而是他們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想變得優秀,先要學會努力

真的需要一萬小時,才能成為領域專家嗎?

不僅是藝術領域、文學、工藝製造、競技體育都存在一萬小時定律現象,作為取得成功的時間單位,一萬小時也並非巧合。

英國神經學家丹尼爾·列維京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如此長的時間,才能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進而達到大師級水平。

可以簡單計算一下。我們都聽說過“十年磨一劍”,也聽說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每天練習3個小時,每週大約就是20小時,十年下來就大約是一萬小時。

當然,十年時間確實太久了,能不能縮短成功的時間呢?可以,就拿我們的工作來說,如果你每天工作八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則至少需要五年。所以這也解釋了那些動不動就跳槽,一兩年就換一個行業的人,大多一事無成。

想成為領域專家,可以一萬小時定律為依據,以5年、10年為人生刻度,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才是正道。

一萬小時定律:想變得優秀,先要學會努力

如何正確理解“一萬小時定律”

以前,很多雞湯文喜歡用“一萬小時定律”來單純強調“練習”的重要性,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片面的誤讀。正確理解和實施一萬小時定律,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一萬小時定律”並非成功的充分條件,而只是必要條件。如果把定律反過來說:只要練習一萬個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專家,那就有失偏頗了。

2、要進行有效的練習。有過樂器學習經歷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一萬次錯誤的、無效的練習,不僅沒有效果,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

3、練習要有目的性。記得上大學時,特別流行看美劇、學英語,我一嘴蹩腳的英語口語,就是跟著“六人行”學會的。但是,很多朋友都是拿學英語當藉口去追美劇,導致美劇沒少看,英語依然爛到爆。這並不是說追美劇的行為是錯的,而是說如果你想聽過美劇提高英語水平,就要帶著目的性去邊看邊學、邊學邊練。

4、要找到練習的興趣點。一萬小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甚至可以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如果沒有興趣或樂趣,純靠毅力是無法支撐下去的。就說投資這件事,年近90歲的巴菲特堅持了一輩子,如果沒有興趣,老爺子恐怕早就退休了。

5、帶著環境練習。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單槍匹馬的練習,更容易堅持。大學時代我們都有這個體會,上閱覽室自習,比在宿舍、在家裡自習更有效率,這就是環境的力量。

一萬小時定律:想變得優秀,先要學會努力

最後,我想以知乎上曾經流傳的一句“雞湯話”,作為今天文章的結尾:以今天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賦。這句話,您認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