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塔村之夢:他年茶香飄國宴

聽朋友說,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箭塔村與茶結緣逾千秋,茶是該村當今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 這幾年該村以科技助力茶果業發展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產品質量、產量和產值都有較大的提高,村民的錢袋子也隨之鼓了起來。7月25日,筆者隨科技部和四川科技興川戰略中心的領導、專家來到箭塔村,看個究竟。

據村黨支部高書記和春枝姐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春枝介紹得知:箭塔村坐落在唐宋南方絲綢之路和明代川藏道的正線上,於108 國道成都與雅安的交界處,現由原來的三個村組建而成,有五百餘戶、一千七百多人。

箭塔村之夢:他年茶香飄國宴

箭塔村,聽名字就不平凡。村內有一座千年古塔,至今巍然屹立,箭塔村亦因之得名。這裡歷史積澱豐富,全村生態環保,物產豐富,茶葉是主要特產之一,是陸羽在《茶經》中載名的茶葉產地,元代馬可波羅的行經地,明清時期有“南絲路陽關”之稱的官方驛站。

千年以前,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列舉了八大茶葉主產區,劍南產區的“雅州百丈山”赫然在列——這正是箭塔所矗立的山崖,至今箭塔下仍植有茶樹。還有茶馬古道遺蹟••••••等。

視野廣闊的墩子山,雨霽時分,茶葉翠潤油亮,鋪成一汪碧潭。馬園子如今是一方青翠幽靜的林間坡地,松林與茶田相擁,置身其間如入田園歸夢。

老川茶是箭塔村的特色茶樹品種,學名“四川小葉群體種”,是數十種群生的土著茶樹的合稱,有豐富的口感,耐泡。與多數茶種相比,老川茶集成數十種茶樹風味,內涵物質多元而充沛,無論製成綠茶還是紅茶,皆少苦澀而多甘甜,製成紅茶更有迷人的花果香。

五代時期,前蜀大學士毛文錫著的《茶譜》一書認為:茶葉是“百丈、名山尤佳”。在宋代,箭塔村仍是茶馬互市的重要一環。

鬧子衝至今有地名曰“茶籠子山”,茶籠是宋代官府賣給商人專門向茶農收購餅茶的標準盛具。另外,唐代風格的提樑茶壺、茶盞等具地方特色茶具,至今仍在生產和使用。

箭塔村的傳統品茶習慣非啜泡,是以一種特製的炊壺烹煮。烹茶的方式極有特色,每每將茶與水投注壺中,於餐後懸於灶臺上,再以恰到好處的小盞蓋於壺口。如此,主人家可安然外出勞作,任爐火餘溫徐徐煨煮茶湯,歸來時揭開小盞,便可盛一碗熱湯從容享用了。

箭塔村之夢:他年茶香飄國宴

今天,箭塔村仍傳承著正清明日採茶飲茶的習俗。村中古諺道:“一杯清明茶,不飲孟婆湯。”舊時清明凌晨,未婚少女子時起夜洗面漱口,不可言語作聲,磕頭拜茶樹,以唇銜採茶芽,置於盤中帶回製作成茶,相傳飲用此茶百病不生。更有傳說若清明與農曆三月三重合,飲用此茶可以長生。

春枝姐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春枝感慨地說:“近兩年,由於各級黨政部門的重視與支持,我們合作社嚐到了科技促進茶果業發展的甜頭,主要是在茶園和栽種粑粑柑施用了“戎軍”速效有機肥。年逾花甲的李巍老師是民間土壤改良專家,駐村第一書記伍茂源介紹我認識了李老師,鼓勵我們學習土壤改良技術,試用速效有機肥。李老師給我們講土壤改良、速效有機肥迅速修復地力以及獲得優質高產的道理與有關知識技術。他給我們帶來了複合微生物肥、生物質土壤調理劑、“戎軍”速效生物有機肥三個產品。

箭塔村之夢:他年茶香飄國宴

“花舍主人曾祥雲、何銀燕夫婦的兒子曾程耀,大學畢業在重慶工作兩年後回鄉專心手工製茶,小夥子的微信名叫“山茶花舍少東家”。他家有一塊茶地,專種老川茶,學名叫“小葉種茶”。那塊地雖然已經三年沒有施用化肥、農藥,但因為用過化肥氮磷鉀,茶葉吸收不均衡,拼命長葉,內涵物質少。去年九、十月間施用了“戎軍”速效有機肥,效果非常顯著:首批茶青的芽尖飽滿、葉片肥厚、不硬不脆,柔韌性好,果膠特別粘稠,萎凋了的茶青輕握成團,不像別的茶青單薄易碎、汁水淡薄。品著這茶,入口鮮香,回甘綿長,六七泡之後的茶湯仍然沉著、茶味不減,因此產銷兩旺。

箭塔村,高聳突兀,象徵著該村村民要做就做得最好的品格。中央發出鄉村振興的號召後,高書記和曹春枝理事長,都豪情滿懷地表示:不久的將來,箭塔村的茶一定要香飄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