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當代中國改革賦予改革全新涵義

聚焦丨当代中国改革赋予改革全新涵义

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起步於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當代中國的改革賦予了改革以全新的涵義。這裡,筆者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對我國40年改革的思考與認識。

改革開放創造了全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在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谷的時候,惟有中國奮起改革成功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當代中國40年改革集中體現的一個主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實踐,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這個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在經濟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製度;在政治方面,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文化方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全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度;在社會治理方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制度;等等。

當代中國40年改革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的醞釀起步和局部試驗(1978年12月-1984年9月)。這一階段進行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通過思想解放為改革的興起奠定理論基礎。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繼而開展城市改革,對外開放也開始啟動。第二階段,全面展開經濟體制改革和探索政治體制改革(1984年10月-1989年5月)。這一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新論斷,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第三階段,改革出現波動和改革的調整堅持(1989年6月-1992年9月)。1989年6月改革進入了調整期,但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變。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啟動了新一輪的改革潮。第四階段,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10月-2013年10月)。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確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進行全面的制度創新。第五階段,改革進入新時期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以來)。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雖然改革已歷經40年,但是改革永遠在路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改革是全方位協同推進的

當代中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綜合式的,它廣泛地涵蓋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五大方面。

一是聚焦於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包括:改革單一公有制、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單一的按勞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流通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等。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當代中國改革的“先鋒”和“重頭戲”,為整個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政治體制改革,主要包括: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選舉制度改革、領導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制改革、決策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監察體制改革、中央和地方關係改革、基層治理體制改革等。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關鍵,為整個改革提供製度保障。

三是文化體制改革,主要包括: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文化體制改革是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四是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基層群眾自治體制機制、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就業創業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等。社會治理體制改革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五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主要包括: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眼於建設美麗中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首先,當代中國的改革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因為,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樣,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一場進一步解放中國社會生產力的偉大革命,是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走上現代化康莊大道的偉大革命。

其次,改革也是對傳統社會主義體制的深刻革命。當代中國的改革,不僅要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而且也要從改變阻礙經濟體制改革的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等因素,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這樣的新體制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軍事、政黨社團等方方面面,從而實現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最後,改革引發了中國社會的物質關係和思想精神領域的巨大變化,對人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等產生了深遠影響。

改革推動中國社會實現了巨大轉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展的嶄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改革推動當代中國社會步入了向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四個巨大轉變。一是實現了從未工業化國家向工業化國家的轉變。中國已邁入了工業化的加速發展時期。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2014年中國的工業化綜合指數達到了83.69%。二是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要不發生戰爭,都要緊緊地扭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心一意搞建設。三是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商品生產和流通市場化程度已達80%以上。四是實現了從閉關鎖國到全面開放的轉變,當前的“一帶一路”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開放新格局。

40年來中國改革發生的“四大轉變”,從生產技術形態、經濟運行方式和政治路線方針等層面完成了向現代化的社會轉型,創造了人間奇蹟。這“四大轉變”集中起來,就是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由此印證了當代中國的改革是最有意義的改革。

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改革的堅強領導力量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最顯著的標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不竭動力。40年的改革開放事業之所以如此燦爛輝煌,中國共產黨無疑是引領改革的堅強舉旗者、勇敢弄潮兒,改革能夠順利進行,是因為黨始終是改革的堅強領導力量,有著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

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不斷推進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改革是一項異常艱鉅的事業,堪稱偉大的創造性工程。它既不能從馬克思主義書本中找到現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和模式,而只能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檢驗,探索適合自己本國國情的道路。為此,只有作為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來領導改革,才能全面認識改革的規律和趨勢,制定正確的路線和步驟。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深層次矛盾越來越突出,影響著社會的穩定,也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化解矛盾、掃除障礙,使改革不斷深化和前進。

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概括起來主要是秉持四大理念:一曰思想解放,二曰勇於創新,三曰實事求是,四曰實踐標準。進入新時代,惟有繼續秉持這四大理念,才能譜寫出壯麗的改革新篇章。

來源丨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