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醫療在山西——北醫三院巡回醫療隊

“巡迴醫療”並不是個新詞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農村巡迴醫療隊”,城市裡大醫院的醫生分批下農村,送醫到農民。而從那時起,“巡迴醫療”就未間斷過。

2011年,衛生部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國家醫療隊出發儀式,標誌著“國家醫療隊”巡迴醫療項目正式啟動。

如今,“巡迴醫療在山西”,不僅有市縣醫聯體、省內三甲醫院開展巡迴醫療工作,還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同濟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省外知名醫院開展巡迴醫療工作;不僅是“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還要通過巡迴醫療,為當地群眾提供高水平醫療服務,帶動巡迴地區醫院特別是縣級醫院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醫院管理和信息化為重點的能力建設,密切大型公立醫院與巡迴地區醫院的聯繫。

在山西的諸多巡迴醫療隊中,有一些來自省外知名醫院的巡迴醫療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就是其中一支。2017年6月1日至6月30日,北醫三院結合對方醫院需求和該院實際情況,按照山西巡迴醫療的工作計劃,選派了近20位專家,分兩批在山西臨汾市永和縣、大寧縣和汾西縣及市內共6家醫院及其下屬的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開展了巡迴醫療工作。

近日,記者聯繫到了北醫三院,聽聽北醫三院巡迴醫療隊在山西的故事。

留下技術,讓老百姓看病不再難

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上級醫療部門給永和縣醫院配備了腹腔鏡手術系統,但該院苦於沒有專家指導,器械一直處於閒置中,北醫三院巡迴醫療隊的到來,對於永和縣外科醫生來說,可謂雪中送炭。

北醫三院巡迴醫療隊隊長、普通外科專家李智飛大夫在查房中發現,一名等待疝氣修補術的患者十分適合微創手術,因此,與患者充分溝通後,決定在永和縣人民醫院開展永和縣第一例微創疝氣修補術。當地醫護人員大開眼界,表示以後也可以探索著開展此類手術項目了。患者更是驚奇於手術居然沒有長長的瘢痕,只是肚皮上打了幾個小洞洞,病就治好了,而且手術當天就可以下地,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

但是接下來的一臺手術,卻讓李智飛犯了難。

患者是一位70歲老年男性,同時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麻醉科醫生擔心手術風險較大,不敢給予麻醉。李智飛當機立斷,決定局麻下做手術。這可把麻醉醫生和手術室護士嚇壞了,大家並沒有局麻下做疝氣手術的經驗,萬一病人配合不好,該怎麼處理呢?連麻醉科主任都連連搖頭,表示很難實施。

李智飛說服了當地的醫護人員,進行了詳盡的術前準備後,他一邊做主刀醫生,一邊指導麻醉,順利地完成了永和縣第一例局麻下的疝氣修補術。當地基層醫生也現場學習了最新的診療進展。

眼科醫生洪穎在大寧縣醫院,打開塵封已久的裂隙燈、眼壓計和檢眼鏡等設備,指導開展眼瞼黃色瘤切除術,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移植術和外傷患者結膜裂傷縫合術,開展了當地已經停了7年的眼科顯微手術,獲得醫患廣泛好評,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前來求治。

貝貝是個3歲半的可愛小姑娘,因為發燒住進了永和縣醫院病房。可是病情一直反覆,家屬也在猶豫要不要轉到臨汾:一方面擔心孩子的病情加重;另一方面又擔心路途遙遠,怕孩子受不了。恰在此時,北醫三院巡迴醫療隊出現在他們面前。

北醫三院兒科醫生邢燕對孩子進行詳細身體檢查,發現雖然當地醫生對於發熱的診斷和治療是正確的,但是,咽部查體證實孩子的嗓子存在膿苔,為化膿性扁桃體炎。因此,調整了治療方案,加大了抗菌力度,孩子的情況很快就得到了好轉。

邢醫生語重心長地對當地醫護人員說:“雖然孩子配合檢查很困難,家長又往往看不得孩子哭,但是,仔細查體對於不會描述病情的小寶寶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嗓子那麼多膿,孩子肯定吃不好,難受,哭鬧就多。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耐心地解釋,獲得家長的理解,進行仔細地查體。哪怕用勺子,也要壓住舌頭,仔細看看嗓子。”

說到這裡,邢醫生轉向患兒家屬:“大娘,過幾天,我們就走了,孩子還需要這裡的醫生看看嗓子的,檢查時孩子免不了哭幾聲,您能理解嗎?”孩子的奶奶一個勁兒地點頭:“能理解,能理解。”

看到這裡,隔壁床的家長趕忙跑過來,拉住了邢醫生:“大夫,給我家娃娃看看吧。我們也不想去臨汾了。”

在為期30天的巡迴醫療工作中,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巡迴醫療隊共完成門診2551人次,急診68人次,手術43例,會診57次,疑難病例討論70次,開展新技術新業務6次,健康查體185人次,義診738人次,搶救12人次。

留下智力,積極授課,因材施教

為了提高醫院的治療和管理水平,巡迴醫療隊成員開展了多次科室層面或醫院層面的培訓和授課。

婦科醫生吳鬱,每日利用工作間歇時間進行講課,介紹婦產科常見疾病及疑難重症的診斷和治療原則,並給予各種婦科手術錄像演示,介紹國內外的學科新進展,結合具體病例和疾病分佈特點有針對性地授課,讓當地醫生了解和掌握疾病的正規治療和轉診的指徵;

眼科醫生洪穎根據縣醫院的具體情況,指導多位當地醫生學習眼用裂隙燈和直接檢眼鏡的使用,並示教結膜取出術,淚道沖洗術及淚道探通術,以及眼科顯微手術、眼瞼黃色瘤切除術,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移植術和外傷患者結膜裂傷縫合術。指導醫技人員學習和掌握視力表的檢查等眼科基礎知識;

兒科醫生王雪梅和邢燕講授新生兒疾病、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小兒生長髮育、性早熟等,心內科醫生科孫麗傑講授高血壓的診治原則和治療方案選擇、心律失常的急症處理原則等,神經內科宋紅松講授感覺、運動和反射、缺血性腦血管病和治療、出血性腦血管病指南解讀和急性期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治療等,內分泌科醫生王曉霞講授糖尿病健康講座和住院高血糖患者的管理等,使得基層醫生擺脫了對部分常見醫學問題的迷茫,摒棄了對急症處理的恐慌。對於理清臨床思路和解決實際問題,對於受援醫院青年醫師成長和教學梯隊建設有很大的幫助……

因縣級醫院基礎條件查,醫療資源有限,基本沒有科研工作。

為此,普通外科醫生李智飛和眼科醫生洪穎鼓勵臨床醫師開展病例資料的收集和隨訪工作,鼓勵衛生院公共衛生人員開展貧困人口的眼病調查及隨訪登記研究,以及跨學科的聯合研究;

中醫科醫生李雲虎鼓勵當地中醫院的青年醫生以某些疾病例如慢性盆腔炎的中藥保留灌腸加理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為研究方向,以個人為單位設立專業方向發揮特長,提升科研意識與興趣;

心內科醫生孫麗傑協助分析醫院現有立項的兩項課題的進展情況,對課題目前立項、進展情況提出意見,並對課題後期的方案調整提出寶貴意見……

當地醫院相關人員紛紛表示,通過巡迴醫療隊隊員的耐心指導和講授,當地醫院的醫生很受鼓舞,準備著手開展。

在為期30天的巡迴醫療工作中,巡迴醫療隊講課和培訓79次共1936人次參加,教學查房83次,手術/有創操作示教共40例,協助開展科研項目2項。

留下規範,防止安全隱患發生

規範化管理,是醫院防止安全隱患發生的基石。

在個別縣醫院的部分手術科室存在病歷缺乏的現狀,巡迴醫療隊的隊員們通過講解醫療文書書寫要點、術前術後管理要點及用藥規範化治療等,開展醫療管理工作。在市級醫院,對科室的發展方向、梯隊建設、專業劃分以及醫院相關平臺科室的建設建言獻策。針對成才時間長,收效慢的情況,隊員向受援醫院分析了中醫科目前存在的問題,為其提出中肯建議。

醫務處醫生董書和李默對各醫院醫務處的醫療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走訪和了解,併到內科、外科、婦科等科室就科室級別的醫療質控工作進行分析指導工作,參與疑難病歷討論。結合當地醫院的管理情況,在本院醫務人員範圍內進行了“以管理為抓手、提高效率、保障質量、實現整體發展”的授課,傳播管理理念。其次,對醫務處、病案科數十名管理人員和編碼員等工作人員進行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病案質控體系》介紹和相關管理培訓。

張弨和任振宇兩位臨床藥師協助修訂藥品保存制度,整理建立“門急診處方點評操作規程”“住院醫囑審核辦法”,梳理“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規範”,推進全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在為期30天的巡迴醫療工作中,巡迴醫療隊制定或修訂規章制度16項,制定或修訂診療常規14項,代表北醫三院捐贈藥物4.5萬元。

正如隊長李智飛所言:我們來固然可以為當地百姓送醫送藥,但還肩負著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指導幫助當地醫護人員。他們醫療水平的提高,才會讓當地百姓長期受益……(本報記者 裴雲鋒 鄭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