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山西雕塑文化

在眾多專業雕塑者眼裡,山西是一塊寶地。

作為中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600年以上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構古建築佔全國的八成。而這些古建築中,寺觀建築為數眾多,存留於寺觀中的雕塑壁畫等均為藝術瑰寶。

山西古代雕塑數量巨大,佔全國雕塑精品的90%。不僅具有很強的時代連貫性,從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從未間斷,而且形式多樣,有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瓷器、青銅器、陶塑……

“來山西看雕塑,一個月都看不完”

去年10月,山西省長治市曾舉辦了一場題為“中國傳統雕塑傳承與復興”的學術論壇。在這個論壇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雕塑家張錩對山西雕塑文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山西境內留存了大量的雕塑作品,且都不是粗製濫造,而是極其精彩。來山西看雕塑作品,一個月都看不完。”

你所不瞭解的山西雕塑文化

“清華美院的雕塑專業在建立專業初期就開設一門傳統雕塑方面的課程,首個學習的地區便是山西。其原因就是因為山西有非常豐富的傳統雕塑作品,且展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形象。”張錩教授就此做了詳細的闡述:“唐代作品配飾有繁有簡、富有對比,衣紋在疏密、方圓、曲直等方面高度和諧,變化多樣卻又非常流暢,讓人賞心悅目;宋代的作品面容相對清秀,造型、紋飾簡約;宋代以後,雕塑逐漸走向世俗化,不但有大型彩塑,還有反映民俗的小型彩塑。”

山西擁有豐富的古代建築資源,在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山西從唐朝至清朝1000多年的寺、院、廟、庵、宮、觀及其中的殿、塔、冢等建築物近80處,因而保存了多姿多彩的寺觀雕塑和壁畫。它們同古建築一樣,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宋朝雕塑極品:晉祠43尊侍女像

山西的“寶貝”有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全省現存彩塑12000餘尊,古壁畫24000餘平方米,是國內寺觀彩塑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東方藝術博物館”美譽。

唐朝彩塑主要保存在五臺山佛光寺的東大殿、南禪寺大殿以及晉城的青蓮寺等地。這些彩塑造像莊重豐滿,神形俱佳,極富時代特徵。南禪寺大殿的塑像塑造手法純熟精巧,形體、衣飾與敦煌彩塑如出一轍。

山西宋朝彩塑的代表作品是: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像,晉城市二仙廟及長子法興寺、崇慶寺等寺觀塑像。

晉祠聖母殿的43尊宋朝彩塑,是宋朝造型藝術的極品。其中的30多尊宋朝侍女彩塑,擺脫了多年來陳式化的刻板雕塑手法,開創了現實主義作品的彩塑風氣,從侍女的體態、神韻、造型、衣飾上看,造型生動,形神俱佳,堪稱中國古代女性雕塑的集大成者。

遼金時期山西處於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帶,在彩塑造型藝術方面也表現出了特色,像大同華嚴寺的菩薩塑像,面形豐滿,體態秀美,造型生動,技法嫻熟,可稱是遼代彩塑藝術的珍品。

元代彩塑風格與遼金近似,代表作有五臺縣廣濟寺的大佛殿、晉城市玉皇廟西配殿及中殿、洪洞縣廣勝寺下寺大殿及水神廟等處的佛、道二教的塑像。

山西明清兩朝的彩塑有11630尊,人物眾多,品質俱佳,市井文化的特徵非常明顯,迎合市民精神需求的民間化、世俗化的藝術傾向加重,如平遙雙林寺各殿的彩塑,隰縣小西天大雄殿的塑像,長治觀音堂的懸塑,靈石資壽寺大殿羅漢塑像,蒲縣東嶽廟大殿的地獄群像等。

聞名全國的雙林寺“韋馱像”

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多年裡,這座中國北方的小城聲名鵲起,無數遊客紛至沓來。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平遙是將古城和雙林寺、鎮國寺一起申報,以“一城兩寺”的優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票通過的。如今,古城被熱捧,兩寺卻鮮為人知。

8月2日,記者前往位於平遙縣城西南6公里的雙林寺,與熱鬧的平遙古城相比,這裡顯然冷清了很多。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始建時間因年代久遠而難以考證。院內現存最古老的石碑明確記載,寺廟重建是在北齊年間。至宋代,改名為“雙林寺”,而現在能看到的地上建築,大多是明代和清代所修。

整個寺廟建築古樸大氣,極為考究。穿過山門,中軸線上正北第一座是天王殿,廊簷下的四大金剛每尊高達3米,很有氣勢,殿內還供奉著彌勒菩薩和四大天王等。再往北走是釋迦殿,兩廂坐落著羅漢殿、武聖殿、閻羅殿和土地殿。主殿內,除了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菩薩外,還分佈著大大小小200多尊人物塑像,表情生動、細緻逼真,令人歎為觀止。

你所不瞭解的山西雕塑文化

隨行導遊介紹,雙林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壁畫、彩塑等都是稀世珍寶,但最珍貴的當屬2056尊彩繪泥塑。天王殿內的天冠彌勒菩薩、釋迦殿內的釋迦牟尼故事群像、羅漢殿內的十八羅漢雕塑等,繼承了唐、宋、元、明等各個時代的彩塑手法,個個形神皆備。

除此之外,雙林寺內的韋馱像,是國內同類雕塑中少有的傳神之作,被譽為“全國韋馱之冠”,是雙林寺內彩塑中最傑出的代表。

這尊韋馱像高1.6米,造型豐美,作搏擊狀,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正所謂剛中有柔、武中蘊文、威而不悍、身如強弓。

據說,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目睹韋馱像,並道出其中的藝術真諦:“在移動視線中,這座雕像的各個部分就如同是先後連續的時間內的各種姿態,所以我們的眼睛好像看見了它的運動。”通過靜態表現出了運動,即“不動之動”,使這尊韋馱像在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

導遊告訴記者,雖然很多國內遊客不瞭解雙林寺,但不少外國遊客對這裡卻極為推崇,尤其以法國人居多,不少法國人專程坐飛機來平遙,就只為了看看這一方寺院中的精美雕塑。

平遙鎮國寺———五代時的京城寶剎

隨後,記者又前往位於平遙縣城北12公里的郝洞村,“一城兩寺”中的鎮國寺就坐落在這裡。

這裡是一派靜謐祥和的鄉村景象,寬闊的道路直通寺前廣場,廣場前的木枋牌匾上寫著“京城寶剎”四個大字。鎮國寺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間改名為鎮國寺。

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後兩個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是元代天王殿、五代萬佛殿、明代三佛樓等建築。

萬佛殿建造於五代時期,是整座寺院的精華所在,為鎮國寺的主體建築,其結構奇特、工藝精湛、力學原理精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整座建築是完全榫卯結構,為全國之最。“萬佛”的名稱來自殿內四壁上連綿的坐佛壁畫。走在殿中,四面萬佛圍繞,在這一殿便可盡覽佛的各種神態,彷彿能感受到祥光瑞靄,一派莊嚴氣象。

大殿雄偉壯觀、氣勢非凡。殿內佛壇寬大,11尊塑像為五代時期遺物,這些塑像顯示了高超的雕塑技法,是我國保存至今唯一的五代時期彩塑作品,非常珍貴。

三佛樓是鎮國寺後院的主要建築,左右兩側是觀音殿和地藏殿。三佛樓創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時保持了7尊彩塑52幅壁畫的原貌。三佛樓內保存有明代塑像和佛本身壁畫。7尊塑像造型優美,靜靜矗立,彷彿在向世人訴說著千年的滄桑。(本報記者 沈沁芳 裴雲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