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千古名城沿革史

太原:千古名城沿革史

唐堯初都太原

臺駘“宣汾障澤,肇始太原”將太原文明拉伸到“五千年文明史”的黃帝時代。繼臺駘之後,太原又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偉大人物,他便是堯。堯的時代,由於成熟的文字還沒有出現,社會生活中的許多事件只能靠口耳相傳。史傳,堯,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勳,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號陶唐氏,唐堯是其帝名。其實,堯是我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聯盟的著名領袖,當時還沒有國家,何來之帝號?所謂帝的尊稱乃是後人出自於敬仰追加的。

就是這個名揚千古,婦孺皆知的唐堯,曾經率領自己的部族,越水翻山,長途跋涉,徙居於太原,“初都”於太原,使太原由此產生了“唐”、“北唐”的古名,為太原留下了載於青史,揚名立萬的“唐堯遺風”,在太原的史冊上記下了溢彩流光的一筆。

唐堯西徙太原。大約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唐堯的部族活動於今河北省唐縣至望都一帶的滹沱河流域。對此,《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條引注:“《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輿地廣記》及《太平寰宇記》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書,都持此說。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史的傳說時代》中也說:“陶唐氏舊城應該是今河北唐縣、望都一代。”周長富先生則通過龍山文化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佈範圍來講,河北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那麼,唐堯為什麼要率領自己的部族離開故地,西徙太原呢?何光嶽先生在其名著《炎黃源流史》中認為,由於東夷族勢力日漸強大,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唐堯,為避免東夷部族的侵擾,遂率部西徙,“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再進入平陽。”(《試談唐堯氏》)鄒衡先生也認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論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區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龍山(文化)的許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龍山文化的澗溝型者。”上述論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證,揭示了太原許坦型文化、光社文化與河北龍山文化的密切關係,從而也證實了唐堯部族由河北唐縣、望都一帶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實存在。需要進一步說明,或者說需要糾正的是,唐堯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線,似不應為“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而且,何光嶽先生說的唐堯所以西徙太原是“被東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後”的理據也頗值商榷。

其一,滹沱河由山西盂縣出境入河北晉縣、定縣,南距井陘百里之遙,且井陘不屬滹沱河流域,唐堯部族只能沿唐河南下,沿滹沱河西入山西盂縣。再沿滹沱河主要支流烏河、溫川河及汾河支流楊興河,順流南下,進入太原。

其二,唐堯與虞舜的“禪讓”,或虞舜對唐堯的“逼宮”,應為唐堯由太原遷平陽之後的事,而不是在此之前。史載:“堯治平陽,舜治蒲坂”,所謂“被東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後”,才西徙太原之說,既與地理實際區域相去甚遠,也與事實發展時序脈理不順,似不通。

依據史料所載,歷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自明王朝創建的“1368年至1948年五百八十年間,共發生大水災387次”,可謂“三年兩頭災”。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乾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寬下窄,上游水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後流速驟減,泥沙淤積,河床填塞,尾閭不暢,極易成災”。(《河北風物誌》)唐堯部族所居的唐縣、望都一帶,恰處太行山西坡與華北平原銜接地帶,北有洋河(桑乾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網密佈,正是水患多發地域。唐堯所以西徙,究其道理,為避水患當為主要原因。因為大多古籍在談到唐堯時都有關於水患的記載。《尚書·堯曲》說:“堯之時洪水為患為甚”;《寰宇通志》說:“堯時上游之水無所癢,壅而四出”;《晉乘搜略》說:“堯時黃水為患,震及帝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或許正是因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堯才攜帶部族離開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東部的平緩地帶,沿著滹沱河溯流西進向高處遷徙,穿越了太行峽谷,進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縣又沿滹沱河支流烏河、溫川河,汾河支流楊興河(這幾條河古代水量遠比今日大),繼續向西南跋涉,終於來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帶,今太原盆地。

豐厚的黃土,緩淌的汾河,蒼翠的東、西兩山,平展開闊的河谷平原,潺潺涓涓的晉水,以及淳厚朴實的太原先民,留住了長途遷徙、歷盡艱辛的唐堯部族,他們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

當時的太原是臺駘“宣汾障澤,肇始太原”之後的時代,由於史書缺乏記載,詳情不得而知。而此時的唐堯部族據《韓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訓》所載,已經掌握了建築大型房屋的技術,所建之屋“茅茨不翦,採椽不斫”;“樸桷不斫,素題不木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屋頂的茅草鋪放不修剪,屋簷的椽子不砍削,端額的樑柱不彩繪,而且,精於製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這些技術帶到太原傳授於土著。於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堯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為一體,共建家園,共創了太原的龍山文化。

唐堯初都太原

關於唐堯建唐國初都太原,千百年來在太原的大地上一直有豐富的口碑傳說,對於這些傳說,當地的志書、碑石多有記載,限於篇幅不去一一追述,僅將屬於信史的典籍所載,備述於後。號稱“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在其《五帝本紀·正義》中的《宗國都城記》雲:“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中國的第一部斷代史宏著,班固撰的《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專門撰述中國古代名城的《都城記》也說:“晉陽城北二里有唐城,堯所築。”一直到唐宋之際,徐堅的《初學記》,朱熹的《詩集傳》還在講,唐城是帝堯所築,唐城地處太原晉陽一帶。

城,是中國文化特殊的產物,它有著突出的標誌,構成了雄宏的華夏文化景觀,揭示著城周圍的文化特色和歷史淵源。毫不牽強地說,我國的城在祖國五千年文明史上,佔有非常重要、不容忽視的地位。太原唐城和堯初都的口碑傳說和文獻記載,告訴我們一個史實:早在至今約四千五百年的唐堯時代,今太原已經有一個文化相當發達,人口相對密集的原始聚落。這個原始部落在太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勞動,不僅發展了這裡的經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且還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創建了保護自己不受侵擾的古城———唐城。只是由於歷史的久遠和歷史的鉅變,又由於後來在古唐城的舊址或附近又有一座晉陽問世,那座流傳於口頭,見載於史冊的“唐城”漸漸地湮沒了。這是傳說,因為當時還沒有成熟的文字,只能靠口耳傳聞,代代相傳,這也是史載,屬於那種對傳說記錄的“史記”。但是,這個傳之百代而不衰的傳說,箇中有著真實的“歷史的影子”。不是有許多的傳說,被出土的文物所證實是歷史嗎!客觀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傳說就是最初的歷史,或者說人類的歷史最初就是從傳說開始的,舉凡域內海外,哪一個文明古國的歷史不如是說?

由於唐堯初都太原,又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說文解字》解釋為“唐,大言也。”《白虎通·號》解釋為“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發佈的命令。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氏族部落聯盟時期,什麼人可以宣講豪言、播布命令、指揮部族群體呢?只有部落聯盟的領袖,堯就是這樣的人傑。所以,給堯冠以唐的稱號正源於此,古人的堯因封唐地得唐號之說,很值得商榷,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正是因堯得唐號,稱為唐堯,所以才使屬地有了唐的名稱。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裡而得名,這充分地證明了先有唐堯之名,後有“唐”之地名這個道理。

堯和堯的部族,不知是出於本部族的開拓精神?還是因為當時汾河的受阻於霍山而時有水患?他們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留下了自己的裔族,留下了已經創下的業績,留下了太原的唐文化和古唐城,又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今日的臨汾盆地———平陽。對此,後來的史書上也有記錄。東漢人鄭玄在其《詩譜》中就說:“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清著名漢書家閻若琚所著《尚書疏證》也說:“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於是,又有了“堯都平陽”之說,同時也印證了“堯始都晉陽,後遷晉陽”的古記。關於太原的另一個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堯由初都太原遷都平陽後,因太原地處平陽之北,為區別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陽之唐,遂以地理方位為準,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個“北”字,這就是太原又稱“北唐”的緣由。

唐城為什麼不能作為太原建城的標誌。以晉陽古城的創建為標誌的“紀念太原建城2500年”活動,進入2003年後正式展開。唐城的問世比晉陽古城要早約兩千餘年,為什麼不以唐城的創建作為太原建城的標誌呢?如果以唐城問世為太原建城的標誌,太原不就有了四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了嗎?然而,唐城確實不能作為太原建城的標誌。這是因為: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稱為史前史。對史前史的研究,恰如樊樹傑先生所說:“在文字發明之前,我們的歷史是口耳相傳的傳說”,“對這些傳說加以科學的分析,便不難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可靠歷史資料。考古發現已日漸清晰地揭示出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的活動背景,為復原傳說時代的歷史提供了條件。”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還不能把傳說作為信史,“唐堯西徙太原”,“初都晉陽”、“築唐城”這段歷史,雖然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在講述太原區域史的時候可以旁徵博引,據理論證。然而,以“唐城”的創建作為太原建城史的標誌,還缺乏考古發現的復原,尚顯不太成熟。此其一。

其次,以政府的名義舉辦“紀念太原建城2500年”活動,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牽涉歷史必須以信史作為基礎。晉陽古城創建於公元前497年,至2003年整整2500年,史載鑿鑿,名副其實,非它城可取代。

太原建制述略

建置是治國之依託。建置須具備三個要素:建置稱謂、建置治所及轄區(區劃)。此外,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時間和空間的限定。

山西省會太原市,是一座“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太原人的先輩從很早的古代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進入階級社會後,隨著社會形態的變更、歷朝歷代的興亡,太原建置名稱多有變化,治所幾經遷徙,轄區屢有伸縮,沿革頗為繁雜。

春秋之前太原建置辨疑歷來的域地書籍,在追溯太原建置的文字中,大多據《尚書·禹貢》和偽《古文尚書·舜典》,說不同時期的太原地區在堯時為冀州之域,在舜時為幷州之域,到了夏禹時又屬冀州之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便說今太原“屬《禹貢》冀州地”。其實,在原始社會,根本沒有什麼“州”一級地方建置。建置,是伴隨著階級、國家的出現而應時產生的,是人類階級社會的產物。說到“州”的建置,乃產生於西漢武帝時代,所謂《尚書·禹貢》九州說,偽《古文尚書·舜典》十二州說,《周禮·職方》九州說,以及《呂氏春秋》九州說,都是春秋戰國以來的人們對前代區域劃分和地方建置的種種追想。確切些說,“太原”作為專用地名冠以今太原地區,起始於春秋時的魯昭公元年(前541年),完成於戰國末的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

春秋之際,北狄人的一支無終和廧咎如居住在今太原東北方。他們與晉國毗鄰,在晉與楚爭奪中原霸主無暇北顧時,南下佔有了今太原地區。晉國做了中原霸主後,又向北擴張,擊潰了無終和群狄,在魯昭公元年不久(前541年)佔有了整個太原地區。

春秋末季,晉室大權旁落,智、韓、魏、趙、範、中行六卿專權。太原地區屬趙氏的勢力區域。趙簡子為保全自己與其他五卿角逐的優勢,於魯定公十三年(前457年),在依山臨水地勢險要的汾河谷地,晉水北側(今太原古城營一帶)修建晉陽城,使之成為趙氏的軍事重鎮,趙鞅(簡子)、無恤(襄子)藉此躲過兩次滅頂之災。晉陽由此成為聞名於世的古代戰場、歷史名城。

郡縣時期戰國時代,今太原地區始終屬於趙國,古城晉陽曾為初期趙國的國都。戰國末季,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將“蒙驁攻趙,定太原”,第二年“初置太原郡”。這是太原置郡之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秦莊襄王死,“晉陽反”。嬴政元年(前246年),秦二次平定晉陽,復置太原郡,郡治設晉陽。秦代太原郡遠比今太原市大,郡下轄縣很多,有37城之說,惜《史記》無載,所設縣名無可稽察。這裡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和《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所載,次第列出。見於《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秦代太原郡有6個縣:晉陽,郡治(今太原古城營一帶),榆次(今晉中市北),界休(今介休東南),茲氏(今汾陽甄子城),離石(今離石),霍人(今繁峙南)。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有7縣:鄔縣(今介休鄔城店),平陵(今文水東北),梗陽(今清徐清源鎮),塗水(今晉中市西南),盂縣(今陽曲大於鎮),馬首(今壽陽馬首)。

漢初,熔周、秦兩代建置之制於一爐,實行諸侯國與郡縣並行制。高祖二年(前205年)沿用秦置太原郡,郡治晉陽。高祖六年(前201年),廢太原郡,以郡21縣置韓國。同年韓王信投降匈奴,遂廢韓國,分其地置太原、雁門二郡,定晉陽為太原郡治所。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又廢太原、雁門二郡,合其地,復置代國,“立子(劉)恆為代王,都晉陽”。文帝二年(前178年),分代國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原國,“立子參為太原王”,都城仍為晉陽。文帝三年(前177年)並代、太原二國為代國,都晉陽。元鼎三年(前114年)漢武帝廢代國,復置太原郡,郡治晉陽,郡以下設21縣。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加強對郡、國的管理,武帝首創“州刺史部”建置,分全國為13個州刺史部,以監察郡、國,此為歷史上的州制之始。幷州刺史部,是新置的13州刺史部之一,其下監轄9郡,太原郡為9郡之首,刺史部設晉陽。這正是後來稱太原為幷州的來源。

西漢太原郡下轄的21縣中,其中晉陽、榆次、茲氏、界休、鄔縣、祁縣、盂縣沿襲前代新置14縣:葰人,秦霍人縣,廣武(今山陰舊廣武),原平(今原平南),慮虒(今五臺古城),陽曲(今定襄待陽),汾陽(今陽曲西北),狼孟(今陽曲黃寨),上艾(今平定新城),陽邑(今太谷陽邑),大陵(今文水武陵),平陶(今平遙平陶),京陵(今平遙京陵),於離(地址不詳)。

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分幷州刺史部北地,新置朔方刺史部。是時,太原郡仍屬幷州刺史部監轄,下轄縣仍為21個。但對其中11個縣啟用新稱:界休改為界美,於離改為於合,榆次改為大原亭,茲氏改為茲同,狼孟改為狼調,平陶改為多穰,京陵改為致城;大陵改為大寧,祁改為示,陽邑改為繁穰,廣武改稱信恆。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為王莽所改郡縣名,恢復西漢舊稱。對郡所轄區域及轄縣作了調整。太原郡由21縣,減為16縣,即晉陽、榆次、陽曲、狼孟、盂縣、大陵、平陶、京陵、茲氏、界休、鄔縣、中都、祁縣、陽邑、慮虒、於離。東漢末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互相傾軋,皇帝徒有虛名。黃巾起義後,軍閥割據,相互兼併,出現了魏、蜀、吳的三國鼎立局面。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復置幷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旋又廢太原國置太原郡,轄縣降減到12:晉陽、陽曲、榆次、盂縣、祁縣、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陽邑、鄔縣。

鹹熙二年(公元265年),西晉改太原郡為太原國,隸屬幷州刺史部。西晉太原國轄縣13:晉陽、陽曲、榆次、盂縣、狼孟、陽邑、大陵、平陶、祁縣、京陵、中都、鄔縣、於離。西晉末年,北方少數民族上層貴族紛紛建立割據政權,互相攻伐。從晉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進入十六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太原郡先後被前趙(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五國交替割據,這幾國都曾在太原設“續開之州郡”,各行建置。但為時短暫,無新建置,僅是彼此沿襲,無所變革。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魏太武帝跋燾定太原郡治於晉陽,對前代(十六國)太原郡的轄區及屬縣大加改置和省並,是時,太原郡治晉陽轄10縣:晉陽、榆次、祁縣、中都、平遙(平陶改)、鄔縣、陽邑、受陽、沾縣、長安。

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北魏權臣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消滅盤踞晉陽的爾朱榮勢力,控制了北魏大權,“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高歡自居晉陽,操縱國政,太原實際上成了北魏的統治中心,史稱“霸府”。二年後高歡另立元善為帝,遷都鄴,史稱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歡子高洋,廢東魏傀儡皇帝,建立北齊;“新置幷州尚書省”,“省下轄太原郡,改太原郡治晉陽為龍山,新置“晉陽縣於汾水之東”;共轄7縣:龍山、晉陽、東受陽、中都、受陽、平遙、陽邑。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廢幷州尚書省置,“置(幷州)總管府”,總管府下仍置太原郡,郡治龍山。僅轄5縣龍山、晉陽、東受陽、中都、陽邑。

州縣、府縣多變時期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諸郡,析置州縣”,省並地方建置為州、縣二級制,開皇九年(589年),置“幷州總管府”,定治晉陽。開皇年間的幷州總管府轄20縣,其中改前朝縣名的有8縣。晉陽:北齊龍山,開皇十年廢,複稱晉陽。太原:北齊晉陽,開皇十年改稱太原,是太原稱縣之始。陽直:歷代均稱陽曲,開皇六年改陽直,開皇末年又改為汾陽。文水:北齊受陽縣,開皇十年改文水,是文水稱縣之始。榆次:北齊中都,開皇中復原稱。太谷:歷代均稱陽邑,開皇十八年改稱太谷,是太谷稱縣之始。和順:北齊梁榆,開皇十年改和順,乃和順稱縣之始。樂平:原為樂平郡,開皇初廢郡,改置樂平縣。新置7縣,清源:分晉陽置,是清源稱縣之始。陽真:分太原置,今址不詳。交城:分受陽置,治今古交水泉寨,是交城稱縣之始。東山:分樂平置(今昔陽縣東)。交漳(今左權交漳)。平城(今和順儀城)。原仇(今盂縣)。復置5縣:盂縣、祁縣、受陽(疑與北齊東受陽為一縣雙稱)、遼山(原稱遼陽)、石艾。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恢復秦代郡縣制,廢幷州總管府,復置太原郡,郡治晉陽。廢清源、陽真、盂縣、東山、交漳5縣;改汾陽為陽直,原仇為盂縣。共轄15縣:晉陽、陽直、太原、榆次、太谷、祁縣、文水、交城、受陽、盂縣、石艾、樂平、和順、平城、遼山。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太原郡復為幷州總管府,治晉陽,領18縣,沿承隋末16縣,復置清源縣,新置烏河縣(今陽曲東凌井)。轄縣為:晉陽、陽直、榆次、太原、清源、烏河、太谷、祁縣、文水、交城、受陽、盂縣、石艾、樂平、和順、平城、榆社、遼山。武德三年(620年),廢幷州總管府,改置幷州,州治晉陽,轄縣降為9個,其中舊縣7個:晉陽、太原、陽直、清源、烏河、交城、榆次。新置2縣:汾陽,分陽直縣置(今太原木井城);義興:分和順縣置(今和順縣西儀)。

隋末唐初在地方建置方面所進行的頻繁的變更,實質上使地方建置處於一種長期歸置不清、管理混亂的局面。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廢除郡制,以“州”取代,另在州上新建“道”制。對唐王朝的發跡之地太原地區的建置首先進行調整,幷州治所仍為晉陽,隸屬河東道,州以下轄13縣:晉陽、太原、陽曲、榆次、壽陽、盂縣、樂平、石艾、清源、交城、文水、太谷、祁縣。

武后天授元年(690年)頒詔:“其幷州宜置北都,改州為太原府。”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移交城縣治於卻波村”。這時的北都太原府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北都為北京。”太原稱為北京、與西安長安,東京洛陽並稱“三京”,進入唐代全盛時期。北京太原府:京城太原,府治晉陽,下轄14縣:太原、晉陽、榆次、陽曲、盂縣、壽陽、樂平、太谷、祁縣、文水、交城、清源、蘆川、廣陽(原名石艾)。

五代十國時期,分裂割據征戰後,太原建置依唐未變。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宋將潘美“進築長連城圍太原”。北漢割據勢力降宋。趙氏對太原人民的多次反抗深惡痛絕,“詔毀太原舊城”,詔廢幷州太原府,廢太原、晉陽二縣。晉陽被火燒水灌夷為廢墟。新置平晉縣於汾水之東。新置幷州軍事,移治於榆次。同時依託唐明鎮建太原新城。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會”,移幷州軍事治所於太原新城。下轄9縣:陽曲、平晉、文水、祁縣、太谷、榆次、清源、壽陽、盂縣。

金天會四年(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破宋都汴梁,擄去徽、欽二帝,廢北宋太原大都督府,新置“太原河東軍總管府”,府治陽曲,隸屬河東北路。金初太原府下轄10縣與北宋太原府轄區屬縣無異。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平晉、榆次、清源三縣地,置徐溝縣”。是徐溝為縣始。興定年間,升置盂縣為盂州,仍屬太原府轄。是時太原府轄10縣1州:陽曲、平晉、榆次、清源、徐溝、文水、祁縣、交城、太谷、壽陽、盂州。

路縣時期元朝是我國曆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之一。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1216年)伐金,攻取太原。元王朝建立後,廢府置路以路轄縣,又新置省制,以省轄路。是時,太原路直歸中書省。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連續發生地震,年餘不止。為此,元成宗詔頒改太原路為冀寧路。元代冀寧路比金代太原府區域大、屬縣多,路直轄10個縣、14個州,州下又轄縣9個,總共有19個縣、14個州,路治陽曲縣。

府縣時期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逐元順帝,定鼎南京,廢除宋、金、元以來的路制,廢除元代冀寧路,復置太原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府治陽曲縣。洪武九年(1376年),擴建太原府城池,改山西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隸屬其下,轄6州、22縣。其中府直轄13縣:陽曲、榆次、太谷、祁縣、徐溝、清源、交城、文水、壽陽、太原、盂縣、靜樂、河曲。6個州中,轄縣州5個:平定州領樂平,忻州領定襄,代州領五臺、繁峙、崞縣,岢嵐州領嵐縣、興縣,永寧州領寧鄉、臨縣,保德州不轄縣。明萬曆朝調整地方建置,把太原府所屬的汾州、永寧州劃出,新建汾州府,太原府所轄州為5,所轄縣降為20縣,其中府轄縣仍為13,州轄縣降至7。

清朝初建,無暇顧及地方建置,僅改明代“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是時,太原府,隸屬山西行省,府治陽曲縣,依舊轄5州20縣。一仍明代舊置。雍正時對全國地方建置進行了較大的改動。雍正二年(1724年)把太原府所轄平定、代、保德、忻4個州劃出,升置為直屬山西省轄的直隸州。同時還劃出太原府直隸縣盂縣、壽陽、靜樂3縣和州轄縣樂平、定襄、五臺、崞縣、繁峙、河曲、興縣7縣,分屬上述4個直隸州。太原府所轄州縣大為縮減,降至1州10縣:陽曲、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徐溝、祁縣、交城、文水。岢嵐州,州下轄嵐縣。雍正八年(1730年)又劃出保德直隸州所屬興縣,歸屬岢嵐州。太原府又轄1州、11縣。乾隆二十年(1763年)將清源縣併入徐溝縣。清代太原府下轄1州10縣,府治陽曲,終至清亡。

省縣時期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廢除府、直隸州、州的建置”,實行省、縣二級制。是年,太原府置被革除,以陽曲縣為省府治所。次年又於省、縣之間新增設“道”置,上隸屬於省,下監轄縣。民國三年(1914年)5月,劃清代太原府、汾州府、潞安府、澤州府、平定直隸州、沁州直隸州、遼州直隸州等4府3直隸州之域,新置冀寧道,道治設於陽曲縣,下轄43縣: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縣、交城、文水、徐溝、清源、岢嵐、嵐縣、興縣、汾陽、孝義、介休、平遙、臨縣、中陽、石樓、離石、方山、平定、壽陽、盂縣、昔陽、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順、壺關、黎城、晉城、高平、陽城、沁水、陵川、遼縣、榆社、和順、武鄉、沁縣、沁源。

民國十年(1913年),閻錫山在陽曲縣城(即今太原市城區),新設置了太原市政公所,長官稱太原市長,第一任市長為邢殿元。這是“市”級地方建置的雛形。民國十二年(1923年)太原市新設區的建置:一區署在紅市牌樓;二區置在前所街;三區署在西羊市;四區署在西輯虎營。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置,新置“市”一級地方建置,太原市正式建市,屬山西省轄。“七七”事蹟後,日寇入侵山西,太原淪陷。同年12月上旬,日軍勾結漢奸賣國分子,策劃成立了日偽太原市政府,府治署在今太原市上官巷。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古城從此獲得新生。太原市人民政府由臨時駐署榆次遷入太原市內。是時,太原市直管3專區、19縣、16區。一專區署駐陽曲縣,署址黃寨,轄7縣:陽曲、壽陽、平定、盂縣、五臺、定襄、忻縣。二專區署駐汾陽縣,下轄7個縣:汾陽、孝義、文水、交城、清源、徐溝、晉源。三專區署駐榆次縣,下轄5個縣: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直轄市16個區。16個區分轄太原市城內的街巷及城區近郊北至新城,南至加節村,西至西山白家莊,東至東山港道。5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廢民國時期的“內八區”、“外八區”,重新劃置“內四區”、“外四區”。區政府稱“公所”。是時,一區公所駐首義街;二區公所駐活牛市;三區公所駐五福庵;四區公所駐東邊街。外一區公所駐五龍口;外二區公所駐親賢村;外三區公所駐彭村;外四區公所駐上北關。同年9月1日,華北地區全部解放,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以太原市為省人民政府機關駐地。20世紀50年代是太原市置頻繁調整時期。1999年在太原市原有區域調整為十個縣(市)區,即清徐、陽曲、古交、婁煩、小店、杏花嶺、萬柏林、尖草坪、迎澤、晉源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