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關注「西遷精神」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62年前,交通大學一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響應號召,跨越一千多公里,從上海來到西安,投身到西部高等教育事業中,用自己的青春年華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8月9日,央視《新聞聯播》以《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題,再次點贊“西遷精神”。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西遷精神”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視頻截圖)

“愛國不是選擇題,你的小我要服從大我,你的個人利益要服從於國家的利益。”在節目中,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胡奈賽的這一番話雖然簡短,卻字字震撼人心。1955年,黨中央為適應國內外形勢和國家建設佈局的需要,決定將交通大學主體由上海遷至西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抱著這樣的理想,交大師生們激情澎湃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車。據統計,1956年交大在冊的767名教師中遷到西安的有537人,佔教師總數的70%以上。其中近50名教授和副教授帶頭西遷,更是給青年師生做出了表率。

在這期節目中,還特別關注報道了由西安交大參與承建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其中提及,科技創新港建成後,一批研究院和科研基地將會為國家西部發展提供新的智慧引擎,這讓一直關注學校發展的西遷老教授們激動不已。“(科技創新港的)開工典禮和封頂我都去了現場,非常激動人心,讓我回憶起了我們遷校時的場景。”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潘季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道。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西遷精神”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視頻截圖)

62年過去了,雖然歲月變遷,但西遷人用理想和青春鑄就的“西遷精神”卻在一代一代延續著。62年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畢業生26萬多人,40%選擇留在了西部工作。“西遷精神”所蘊含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內涵,給新時代大西安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其中包括愛國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在新時代大西安追趕超越的新徵程中,需要進一步弘揚“西遷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事業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去,高揚改革開放創新創業的時代精神,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以實幹和擔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新時代的精神動力。如今,“西遷精神”已深深融入我們的城市精神,是大西安永恆的精神財富和不竭的精神動力!

(記者 蔣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