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南風效應,包容溫暖讓孩子折服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這麼一則寓言,講的是南風和北風比賽威力,看誰能讓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一上來就拼命地刮,凜凜寒風刺骨,結果呢,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越裹越緊;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此覺得春暖上身,開始而解衣敞懷,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被稱為南風效應,有時也被稱作溫暖法則。這個寓言深刻地告訴我們,感人心者莫乎情,說服往往勝於壓服,和風細雨有時候要強於暴風驟雨。用泰戈爾的話來說就是“神的巨大威權是在柔和的微風裡,而不在狂風暴雨之中。”

教育的南風效應,包容溫暖讓孩子折服

教育的南風效應,包容溫暖讓孩子折服

教育的南風效應,包容溫暖讓孩子折服

教育的南風效應,包容溫暖讓孩子折服

南風效應運用於教育,特別是對於教化那些犯了錯誤的孩子,有著神奇的力量。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教育學生的故事在教育界傳為佳話。

陶行知在擔任某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學生,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去校長室。放學後,王友已經等候在校長室準備挨訓,陶行知先生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在他手上,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刻就停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

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被校長的溫暖寬容深深折服。

學生打人了,陶先生沒有批評,沒有斥責,沒有讓學生先寫一份檢查,更沒有找家長,而是讓學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四塊糖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了錯誤,更發掘了學生的四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和勇於認錯。這就像那微微南風,拂過學生心靈的土壤,留下一份溫暖,讓他一生感動。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學生在學校的花園裡摘了一朵玫瑰花,被老師發現了。他眼淚汪汪地對老師訴說,他的外祖母病得很重,他想把這朵玫瑰花獻給外祖母。這位老師把他帶進辦公室,十分動情地對他說:“你這樣小小的年紀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靈真是太美好了,你這種美德使我很感動,因此老師也送給你一朵玫瑰花。”接著這位老師又說:“至於你摘花園裡的玫瑰花這件事,千萬不要告訴你的外祖母,因為她老人家聽了要生氣的,老師代你賠償好了。”這位老師再一次把“南風”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試著想象一下,假如這兩件事件中颳起的是呼呼北風:給砸泥塊的學生一個處分,對摘花的學生不分青紅皂白地來一頓訓斥,後果又會如何?王友可能會怨恨不服,變成一個和教師對抗的“破壞分子”,摘花的學生也許會吸取了一次教訓,變得狡猾。或者這兩人從此都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使他們頂著“搗蛋鬼”的帽子,在學校抬不起頭,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我們每天都在教育孩子,但是我們可能都沒有認真思考過,到底什麼是教育呢?觀察很多家長的做法,覺得他們把教育等同於管教和控制,這違反了教育的本意。教育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影響,教育的本質就是影響力。用愛和溫暖影響孩子,而不是用暴力手段控制孩子,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成年人我們也會經常犯錯,對於孩子來說犯錯誤就是他們的功課,因為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犯錯和改錯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溫暖的南風,引導孩子自我反省,認識自己的錯誤,激發孩子向善向上的動力。在愛和溫暖中長大的孩子,內心也是光明和溫暖的,外在表現是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

如果父母不懂得順應孩子天性,做不到包容和溫暖,在打擊、控制下長大的孩子,他的自我會萎縮,他的內心是黑暗的,表現出來就是一個問題少年,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熱情,甚至會出現嚴重的行為偏差。

您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選擇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