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大學生從228萬增長到3379萬,學歷「貶值」加速!

40年前,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顯示,我國在校的大學生(包括研究生、本科、大專和中專)只有228萬人,那時候能考上專科,一個村子也沒有多少個,所以能上專科也是全村的榮耀,是全村都值得驕傲的事情,全村人都會來祝賀。那時候就連中專都是稀有資源,畢業後都包分配工作。但是40年後的今天,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40年,大學生從228萬增長到3379萬,學歷“貶值”加速!

截止2017年,我國高校的在校學生總人數竟然達到了3779萬人。也就是說,40年間大學生淨增3551萬人。注意這只是在校大學生的增長,如果算上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保守估計40年社會增加的大學生超過1億(包括研究生、本科、專科)。按照我國城市6億人口來計算,如果你是在城市工作,那麼身邊6個人裡起碼就有一個是大學生。所謂大學生“爛大街”也不過如此吧。

40年,大學生從228萬增長到3379萬,學歷“貶值”加速!

大學生的數量暴增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比如九年義務教育,使得高中的毛入學率大大提高。讀完高中後,考大學的意願會變得強烈很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家庭都會希望孩子讀大學。而且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供一個孩子讀大學的費用還是勉強可以的。

40年,大學生從228萬增長到3379萬,學歷“貶值”加速!

第二個原因則是高校的嚴重擴招,從1996年開始取消包分配以後,高校就大規模地進行擴招,而且高校也在不斷地合併、升格。到2017年,我國已經有超過2600所高等院校,本科高校也超過1200所。龐大的學校規模必然會能吸收大量的學生。我國高考的錄取率也從1978年的7%到2017年的74.46%,增長10倍多,具體數據如下:

40年,大學生從228萬增長到3379萬,學歷“貶值”加速!

不同的人對於大學生數量大規模增加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因為所處的環境、地位、角度不同,產生分歧也是可以理解。目前分歧主要有下面兩種觀點:

有說大學生的暴增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因為只有高素質人才的不斷增加,才能提高整體國民的素質,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所以於公於私,大學生的普遍化都是有利的。但也有人指出,大學生的批量生產,並沒有產生較好的結果。大學生的質量參差不齊,知識和技能更是不如上個世紀的大學生,而且現在的大學生都是嚴進寬出,沒有適應社會需要,導致就業難。

針對不同網友們的看法,大家又有何見解,歡迎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