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寺廟內的它是有多驚艷?白居易竟爲它駐足作詩!

这座寺庙内的它是有多惊艳?白居易竟为它驻足作诗!

这座寺庙内的它是有多惊艳?白居易竟为它驻足作诗!

招賢寺位於西湖葛嶺下的北山路61號,在瑪瑙寺西側。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它的故事。

寺院始建於唐代,五代後晉年間,由吳越王錢弘佐改建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寺院。宋熙寧間,蘇軾曾書寺額並題“蒙泉”。該寺毀於元末,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始由僧人起綱募化重建,曾一度改名“清隱庵”,後復舊名。

这座寺庙内的它是有多惊艳?白居易竟为它驻足作诗!

八高僧故事圖(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

南宋梁楷繪

據佛籍記載,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擔任內廷供奉官的杭州人吳元卿,一日突然向皇上奏請回鄉出家。憲宗雖挽留再三,但見元卿堅執,便同意了他的懇請。回鄉後的吳元卿即拜鳳林寺的鳥窠禪師元修為師習佛,法名會通。光陰如梭,鳥窠禪師門下這位棄官入佛的弟子,儘管披剃具戒,一年到頭誦經打坐,卻一直未得真傳,終生去意。於是,鳥窠禪師從身披的衲衣上拈起布面的細毛,用嘴輕吹,元卿頓然大悟。出了鳳林寺,在不遠處的山林裡搭一茅棚小庵,參禪研佛,終成一方名僧。後將原先一座廢棄佛寺的名額移到此處,稱為“招賢寺”。

相傳,唐長慶初年,杭州刺史白居易曾在招賢寺見到一株讓他驚訝不已的山花樹,稱之為“紫陽花”,並以此為題作七言詩,詩前還加了小序:“招賢寺有山花一株,無人之名,色紫氣香,芳麗可愛,頗類仙種,因以紫陽花名之。”詩中寫道:“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多年之後,招賢寺的出名,不是因為會通的精進警悟,倒是靠了紫陽花的嬌豔迷人。

这座寺庙内的它是有多惊艳?白居易竟为它驻足作诗!

豐子愷在招賢寺

招賢寺名聲在外,引得許多名人來此駐足。20世紀初,著名文化人、高僧李叔同(即弘一法師)和他的弟子豐子愷等,都曾在招賢寺內小住。這和當時招賢寺的主持是弘一法師的師兄弘傘有關。

这座寺庙内的它是有多惊艳?白居易竟为它驻足作诗!这座寺庙内的它是有多惊艳?白居易竟为它驻足作诗!

現存的招賢寺重修於1918年,佔地面積3.724畝,由大殿、樓房和平房組成。新中國成立初期,招賢寺一度由省委黨校使用。如今大殿猶存遺構,不過已成為倉庫用房,僧房則為民居。這座千年古禪院與大師們的精神似乎並未在此得以延續,著實令人惋惜和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