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 2018|袁祖貽:立足西部區域特色,放眼全球臨牀進展

2018長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CIC 2018)即將於2018年5月18~20日在古城西安隆重舉行。CIC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衛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心馨心血管健康(蘇州工業園區)基金會主辦,陝西省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陝西省醫學生物工程學會心律學分會、西安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西安醫學會結構性心臟病分會、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心臟協會等協辦,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承辦。作為西部地區的品牌心血管知識傳播平臺,CIC為推進中國心血管疾病診治作出了很多努力。

CIC 2018|袁祖貽:立足西部區域特色,放眼全球臨床進展


Q:長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CIC)是西部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作為今年CIC大會主席,您可否依據西部地區的心血管事業發展狀況,重新解讀一下“堅持學術、強調應用、開放協作”的辦會精神?您認為CIC在推動區域學術進步及疾病診治方面有哪些貢獻?


袁祖貽教授:從2004年舉辦的只有幾百人參加的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冠心病診療新進展”到2010年第一屆“長安心臟論壇”,再到如今數千人參會的“長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CIC已經從一個區域性的綜合性會議成長為國內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心血管病會議。經過這麼多年的演變,我們的辦會宗旨始終都是緊貼學術前沿。整個西部地區(西北、西南)佔全國總面積的大半以上,雖然地域遼闊,但西部整體的心血管疾病診療水平卻與國內一線城市水平存有差距。CIC希望通過傳遞國際最前沿學術進展和國內主要的臨床進展,將目標放在基層,給基層醫師提供規範化培訓的同時設置進一步提高的空間。會議設置了很多針對基層醫師的板塊,如宣講指南及其更新的內容,開展規範化治療培訓,特別是設置了一系列基層培訓,包括臨床基本工作培訓,疑難病例討論及介入基本操作技巧培訓等,這些內容都有助於提高西部基層醫師的業務水平。

此外,CIC也是西部地區心血管專家展示學術、表達觀點的平臺,是西部專家、臨床醫師與全國專家互相交流學習的重要渠道;在CIC每年的學術板塊裡,很多西部專家分享了他們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展示西部疾病譜、特點,從而使參會醫師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在這樣的宗旨下,我們不懈努力,使長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辦得越來越有特色和亮點,也得到了全國心血管專家、醫師、同行們的認可。


Q:

經過多年發展,CIC會議規模不斷擴大,每年的會議內容設置都非常精彩。請您談談今年大會有何內容設置和安排?與以往相比,今年的CIC有哪些亮點和突破?


袁祖貽教授今年CIC將在心血管病整體學科進展的大背景下做一些調整。首先,在高層論壇板塊上,我們會根據過去一年中冠心病介入治療領域、心衰領域和高血壓領域等每一個大領域的學術進展,設計一些高峰論壇,邀請國內外頂尖專家作概括性演講,展示最新的學術動態。此外,各個分論壇將精準精細地集中討論一個問題,如介入分會場主要探討冠心病領域治療,還有專題性質的起搏論壇、從藥物治療到器械治療的房顫綜合管理論壇,以及複雜高危冠脈病變專場等。大會專門設有手術演示或手術回放,其中,針對被稱之為“最難攻破的堡壘”——CTO病變,我們邀請了國內一流的CTO專家對20多例CTO病例做同臺交流,並將這些交流結果在會議上演示。今年大會的學術板塊內容設置更加精準,用一個專場來討論、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問題的討論更加透徹。

另外,大會還有一些板塊,即基層醫師培訓,專門設有基層醫師的論壇,圍繞基層醫師自己的觀點,讓他們自己展示是怎麼做的,促進基層醫師之間互相交流。針對當前全國興起的胸痛中心建設,我們也設立了胸痛中心專場,分享處理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診經驗,並研究如何加強胸痛中心建設,對需要開展胸痛中心建設的醫院進行精準輔導。


Q:

近年來,胸痛中心的理念推廣和規範化的胸痛中心建設有效提高了急、危、重症胸痛患者的救治率。請您根據貴院胸痛中心的建設經驗,談談應如何完善胸痛急救體系和規範的處理流程?胸痛中心建設對西部地區醫療急救模式的創新有哪些重要影響?


袁祖貽教授西部地區地域寬廣,人口密度相對較小,醫療條件較東南、沿海地區有相應差距。經常一個縣到另外一個縣跨度特別大,顯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進入大醫院治療。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的建立胸痛中心的目標,就是希望大病不出縣,使患者在當地就能得到精準治療。政府提出大病不出縣,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90%的救治應在縣級醫院。急、危、重症胸痛患者應在縣醫院或基層醫院進行第一步處理,特別是急性心梗這樣的疾病,搶救晚了或治療晚了,後果都很嚴重,應該在當地就進行處理。

胸痛中心的建立地點應覆蓋到主要地區,作為全國最早發起省級胸痛中心聯盟的地區之一,陝西省在建設胸痛中心的過程中,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經驗。我們按照陝西省的地域分佈,在每個市的市中心醫院建設胸痛中心,讓各市級胸痛中心覆蓋縣級,再從縣醫院往下建立基層胸痛中心,縣上一個胸痛中心就可以把鄉鎮衛生院逐步覆蓋過來。在這樣的三級網絡覆蓋下,可以輻射至所有的醫療機構,讓所有的患者都能得到最規範、最及時的救治。當然,各級胸痛中心建設的目標不同,大醫院的胸痛中心著重在急診PCI,如何圍繞急診PCI流程再造和院前、院內綠色通道的整合等,在最短時間內開通PCI,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對於基層胸痛中心,則希望更加規範地開展就地溶栓,以最快速度溶栓,儘量縮短D2B時間。儘量縮短溶栓時間,縮短急診PCI時間,真正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

從2015年陝西省啟動急性心梗救治項目,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救治網絡體系,到2017年年初成立省級胸痛中心建設聯盟,去年底為止,陝西省註冊進行胸痛中心建設的有72家醫院,已通過國家胸痛中心認證的有13家醫院。2018年很多醫院正處在建設胸痛中心過程中,根據前期數據,進展情況良好。期望到今年年底,陝西省有30家醫院通過國家胸痛中心認證,包括標準版和基層版的。通過國家認證只是初級建設的目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建設很重要,希望有更多的醫院參加這個過程,來提高區縣級醫院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總之,這個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


《門診》:

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互聯網為基礎的智慧醫療是近年非常熱門的話題,您認為智慧醫療對胸痛中心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建設、西部地區心血管疾病的評估及防控工作有何現實意義?


袁祖貽教授未來智慧醫療、大數據、互聯網,對於醫療行業影響深遠,不僅人工智能未來在醫學中的應用能給醫師減負,利用很多互聯網的手段,能夠提高重症疾病的救治,互聯網信息手段和大數據的提供對慢病管理方面的決策也有很大幫助。現在很多醫院都在做大數據,院與院之間互相協同,針對一個疾病,建立數據庫和登記隨訪。比如2017年我們啟動的一個項目,聯合西北十多家大醫院,在置入支架的PCI患者隨訪過程中,發現很多患者有心理障礙(精神焦慮抑鬱及伴隨心理障礙),我們對這些患者進行了登記,研究合併精神焦慮是否會影響患者的預後,以及我們應採用什麼樣的干預手段,要不要心理治療或藥物干預,以及這樣的干預是否能改變患者預後等等。利用數據庫、互聯網將很容易做到這些事情。今年我們申報了一個關於慢病管理的“十三五”課題,現在這個課題已進行第二輪答辯了。我們的目標是在西北地區建立具有地域特質的慢病管理,希望通過大數據建設發現一些疾病在西部地區的特徵,並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控。這是數字化互聯網、大數據對我們未來的影響。現在的網絡設備以及簡單的微信平臺等等,都在幫助我們的遠程會診;這些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深深地改變了傳統的醫療模式。


Q:

CIC作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傳遞過去一年國內外最新學術動態和進展,您認為過去一年有哪些臨床研究及學術動態是西部地區心血管領域應該認真解讀和重點關注的?如何才能將這些前沿學術及指南更新真正落地?進而使基層醫院瞭解學術信息及指南更新內容並付諸臨床實踐?


袁祖貽教授如果說中國心血管領域每年都會有很多重要的突破性進展,顯然不現實,但國內每年確實有一些臨床研究進展,很值得關注。我們每年都邀請一些專家來CIC作報告,將過去一年國內同行比較好的臨床經驗和學術進展分享給大家。這樣既使參會醫師瞭解國內動態,也給西部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我們還會邀請西部的專家介紹我們西部的工作內容,西北有自己的特色,西北的飲食結構不同,以及多民族組成,形成了地域性的疾病譜,因而會有很多具有西部特色的臨床研究。但由於很多醫療技術比東部晚了半拍,西部總體來說還是要向東部沿海地區學習。

在指南宣講或指南的貫徹方面,我們及時同步。在ACC等國際會議結束後,我們回到當地很快就會學習傳達,將國際最前沿、最新的指南或更新宣講落地。對於國內外前沿技術,包括最新的醫療設備等,我們也及時應用到臨床;我們把國外或國內最先開展的專家請過來,或把青年骨幹送到國際上的研究中心或國內高水平的醫院去學習,通過“引進來,送出去”的方式,讓地區的整體學術水平儘快跟上來。



袁祖貽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常委;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協會(IAS)中國分會副主席;老年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學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介入分會副主委;中國中醫藥學會繼續醫學教育學會全國副主委;中華醫學會陝西省心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中國動脈粥樣硬化雜誌副主編;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副主編;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誌副主編;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雜誌副主編(DEPUTY EDITOR)。“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首批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陝西省“三秦人才”、西安交通大學“騰飛人才”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領軍學者”,獲陝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日本醫學會“海外青年科學家獎”等。主持完成國家“973”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5項、陝西省政府重大科技公關項目等,共獲得支持項目基金2,000餘萬元。獲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轉自《門診新視野》

CIC 2018|袁祖貽:立足西部區域特色,放眼全球臨床進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