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紀之大禹治水(一)

禹,名叫文命,之所以稱為禹,諡法的解釋是說受禪成功而曰禹。禹的父親是鯀,皇甫謐認為鯀的父親是五帝之一帝顓頊,而漢書律曆志則說“顓頊五代而生鯀”。從邏輯上來分析,漢書律曆志的說法比較可靠,因為舜是顓頊的六代孫,而從史記的描述來看,鯀與舜的年齡應該相差較小,如果鯀是帝顓頊之子,那麼就有些不合情理。

堯在位時,洪水氾濫,百姓不堪其擾,堯用鯀治水而不成,此事已有說明,不做贅述。舜攝政後,四處巡狩,在途中發現鯀治水不得其法,於是殛鯀於羽山以死,殛有多種解釋,一說流放,一說殺死,因此鯀是被流放而死,還是直接被殺死,有一定的爭論。鯀雖然死了,但治水的工作還要繼續,舜推薦了禹來完成鯀的未竟之業。舜殺父薦子,確實大公無私。

夏本紀之大禹治水(一)

大禹治水的過程,史記記載頗多,洋洋灑灑千言,將禹的前期準備以及治水方法、路線寫得極其詳盡。總結大禹治水成功的經驗,個人覺得有三點。第一,大禹吸取了鯀治水失敗的經驗,在整個治水過程中,殫精竭慮,總共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有的人說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史記沒有準確數據,況且古文言文中,數字多為虛指,三往往被理解為多數的意思。大禹治水過程中展現的精神面貌也一直為世人推崇,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也是值得我輩學習的。第二,大禹在前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史記記載,大禹到過許多地方,跋山涉水,整個過程極其艱辛,每到一處,大禹都會親自測量,做標記,為後期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在工作過程中也是一樣的,前期工作往往決定後期的成敗,好的開始意味著成功了一半。第三,大禹採用了正確的治水方式,大禹的治水方式總結起來可以用一個“順”字,即順應自然的規律,疏導山川河流而入海。用史記的話說,就是“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奧既居,指的是四方之宅已可居住,九山刊旅,指的是九州島名山通過砍伐樹木開闢了通道,九川滌原,指的是九州島之川已滌除無壅塞,九澤既陂,指的是九州島之澤皆已陂障無決溢。

為了說明大禹治水的艱難,不得不說一說大禹的治水過程,大禹治水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分別為:行九州,開九山,通九川。

1. 行九州

行九州指的是大禹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大地。

一、大禹治水是從冀州開始的,冀州有人認為是堯時的都城所在地,鄭玄稱“兩河閒曰冀州”,兩河閒指的是從東河到西河。也有人認為,黃河源頭在勝州東部,向南到華陰,向東到懷州南,向東北到平州碣石山,然後入海。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均為冀州。在冀州,先是在壺口,壺口在河東北屈縣之東南,然後是梁山和岐山,梁山在左馮翊夏陽,岐山在右扶風美陽,《括地誌》記載,壺口山在慈州吉昌縣西南五十里,梁山在同州韓城縣東南十九里,岐山在岐州岐山縣東北十里,梁山和岐山都在雍州境內。然後從太原到岳陽,太原為漢時郡名,岳陽指的是太嶽山的南部,太嶽在太原西南。再就是從覃懷到衡漳,覃懷一說是近河地名,一說在河內,衡漳解釋也多,一說是漳水橫流的意思,一說為兩條河流的名稱,清漳水從上黨沾縣東北,到阜城縣入河,濁漳水從上黨長子縣東,到鄴入清漳,一說衡漳水在瀛州東北百二十五里平舒縣界內。

二、沇州。沇州在濟、河兩水之閒,首先是從九河至雷夏,將雍、沮兩河連通,九河分別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雷夏一說在濟陰城陽縣西北,一說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雍、沮在雷澤。還治理過濟、漯,漯水在東郡東武陽,濟水在河東垣縣王屋山東。

第三,青州。青州在舜時被分為營州、遼西及遼東。主要是從堣夷到濰、淄,堣夷在《尚書》中也被寫為禺鐵,在遼西。濰水從琅邪箕縣,往北到都昌縣入海,淄水從泰山萊蕪縣原山北,向東至博昌縣入濟。

夏本紀之大禹治水(一)

四,徐州。主要是從淮、沂到蒙、羽。淮水從南陽平氏縣胎簪山,往東北到桐柏山。沂水從泰山蓋縣艾山,向南流經下邳縣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陰縣西南。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

五,揚州。主要是從彭蠡到三江,彭蠡澤在豫章彭澤西,三江一說是松江、錢唐江、浦陽江,一說三江在蘇州東南三十里,一江往西南七十里至太湖,名為松江,一江往東南七十里至白蜆湖,名為上江,也稱作東江,一江往東北三百餘里入海,名為下江,亦稱作婁江。

六,荊州。首先在江、漢,江水源頭在岷州南岷山,向南流至益州,向東南流入蜀,至瀘州,向東流經三硤,過荊州,與漢水匯合,漢水源頭在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嶓冢山。然後在九江治理沱、涔、雲土、夢,九江一說為烏江、蚌江、烏白江、嘉靡江、沙江、畎江、廩江、堤江、箘江,一說有三里、五畎、烏土、白蚌,記載略有不同。沱從蜀郡郫縣西,向東入江,涔,也稱為潛,潛從漢中安陽縣西,向北入漢江。雲土、夢合稱雲夢,雲夢之澤在江南。

七,豫州。從伊、雒、瀍、澗到滎播、荷澤、明都。伊水一說源頭在弘農盧氏縣東,一說源頭在虢州盧氏縣東巒山,向東北流入洛水,雒亦稱為洛,一說洛水源頭在弘農上洛縣冢領山,一說洛水源頭在商州洛南縣冢領山,向東流經洛州郭內,與伊水匯合。瀍水一說源頭在河南谷城縣朁亭北,一說瀍水源頭在洛州新安縣東,向南流至洛州郭內,匯入洛水。澗水一說源頭在弘農新安縣東,一說澗水源頭在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東北與谷水合流,經洛州郭內,向東流入洛水。滎播,尚書稱為滎波,在滎陽。荷澤一說在胡陵,一說在濟陰定陶縣東。明都發音為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爾雅、左傳亦稱之為孟諸,周禮稱之為望諸。荷澤在曹州濟陰縣東北九十里定陶城東,亦稱之為龍池或九卿陂。

八,豫州。分別去了汶、嶓、沱、涔、蔡、蒙和夷。汶在岷山,岷山一說在蜀郡湔氐道,一說在岷州溢樂縣南。嶓為嶓冢山,一說在漢陽西,一說在隴西西縣,一說在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蔡、蒙在漢嘉縣,又說蒙山在雅州嚴道縣南十里。和夷不知確切位置。

夏本紀之大禹治水(一)

九,雍州。分別到過弱水,涇、渭、漆、沮、灃、荊、岐、終南、原隰、都野。弱水一說源頭在張掖刪丹縣西北,至酒泉會水縣流入合黎山腹,一說源頭在崑崙墟西南隅。涇水一說源頭在安定涇陽,一說源頭在原州百泉縣西南笄頭山涇谷。渭水一說源頭在首陽縣鳥鼠同穴山,一說源頭在渭州渭原縣西七十六里鳥鼠山。漆水一說源頭在岐州普潤縣東南岐山漆溪,向東入渭水,一說源頭在右扶風漆縣西。沮水又名石川水,一說源頭在雍州富平縣,向東流入櫟陽縣南,一說源頭在北地直路縣,向東流經馮翊祋祤縣入洛水。灃水一說源頭在右扶風鄠縣東南,向北流過上林苑。荊不是荊州的荊,為荊山,荊山在雍州富平縣,岐山在岐州岐山縣東北十里。雍州的荊山為黃帝及禹鑄鼎的地方,而襄州荊山縣西的荊山為卞和得和氏璧的地方。終南,左傳稱其為中南山,一說在扶風武功縣東,《括地誌》稱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原隰在幽州,原為高平地,隰為低下地,從渭州致功,向西北流至涼州都野、沙州三危山。都野澤在涼州姑臧縣東北二百八十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