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的家長只在乎孩子的成績呢?

不知道取什麼好名字06


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

1、父母還是那種傳統思想,一位學習成績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未來社會的競爭力已經不是隻靠成績就能說了算的。需要更高的綜合素質

2、成績是看得見的,是結果。人往往都喜歡關注結果,而忽略過程。其實呢,好的結果是因為在過程中做出的努力。忽略過程的結果意義並不大,就像守株待兔。


關注孩子的成績並沒有錯,但是不要忽視成績是很多事情綜合的結果,比如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是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是否有好的學習方法等等。如果我們作為家長不在這方面引導孩子,培養好習慣,只看重成績是徒勞的。


除了關心成績,也要幫助孩子培養成長性思維,這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同樣很重要。

心理學家德韋克提出了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性思維,一種是固定性思維。在她看來,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相信自努力和堅持的意義,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


而固定性思維模式則害怕改變,不喜歡創新,不願意挑戰,更關注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覺得努力也沒什麼用,喜歡呆在舒適圈。很顯然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是在未來真正有競爭力的人。


研究結果表示,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成長性思維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養的。


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在和孩子的溝通中,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簡單的跟孩子來一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好任何事兒。仔細想想這樣的話太空了,也有點太假了。當孩子做不好時,他會覺得自己沒能力,自己比別人差,因此而放棄。這就是固定性思維模式。


我們應該教孩子三個詞:練習、耐心、堅持

1、練習:你離要伴隨著行為反饋,才能逐漸掌握某種能力,最終把某件事情做好

2、耐心:精通一種技能和實現有意義的成就,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磨礪

3、堅持:做任何事情都會碰到障礙,遇到挫折

我們要向他傳遞這樣的信息:如果要做好一件事兒,需要反覆的練習,需要有耐心,需要長期的堅持。


小晗晗愛閱讀


自古以來,只要有考試,家長都在乎孩子的排名跟成果。排名跟成果是考試的終究成果,家長當然會在乎了。古代科舉考試有金榜題名,也有一敗塗地。現代學生經過高考,才幹進入高校,而高校有985,211名校和一般院校,分三六九等。也就意味著,考試的成果與排名,和考生的出路密切相關。且不評論應試教育的利害,現在來說,高考是選拔人才相對公正的準則。

教育不單單為了分數,還有學生品德的培養與人格的完善。但現在的人才選拔還是以高考分數為衡量規範。考試成果就是辨別人才的篩子,每個考生都會憂慮被篩選下來。

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校園辦理規範》,明確要求操控考試次數,考試成果不進行揭露排名,不以分數作為點評學生的唯一規範,這就有點掩耳盜鈴的滋味了。一方面不能取消考試,一方面又不讓家長學生知道排名成果。排名成果莫非真的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恐怕是玻璃心吧!

從2016年開端,某市現已不再發布中考成果與排名。可是,許多家長依然經過各種途徑,想方設法得到自己孩子的排名與成果。考試成果與排名,是學生多年學習的驗證,也是老師勤勞支付的測評。家長注重成果,在乎排名,是應試教育的必定成果。這個現象與教育體制有關,不能責怪校園,更不能抱怨家長。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點評準則逐步完善,信任這種在乎會慢慢淡化。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排名、成果和名校之間存在著必定的聯絡。家長在乎的表面上是排名和成果,實踐在乎的是孩子的未來。好的成果不出意外,一定會錄入一流的大學,那就意味著具有了好教授、好校友、好渠道、好機會,乃至是進入了人生快速開展通道,孩子的未來將會有無數的可能。

我覺得家長有必要在乎排名和成果,但不可過度在乎。不要對孩子寄予過高的等待,要分階段給孩子擬定方針,讓孩子學習起來有動力、有興趣。過高的壓力和等待,簡單讓孩子產生厭學心思,繼而找不到學習方向和方針,這樣反而會拔苗助長。

家長要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理解,自己今日的努力,是為了明天自己有更好的未來,做更好的自己!

家長在乎排名跟成果,也跟這個社會的大環境有很大的聯繫。從現在來看,也只有應試教育才是相對比較公正的一個競賽方法。進了一所好小學,才有可能上一所好中學,進了一所好中學,才有可能跟心目中的好大學走得更近一些,所以家長注重排名和成果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覺得在有些父母眼中,成果證明了孩子的才能,誰都期望自己孩子是人群中的佼佼者。許多家長就是把自己完成不了的抱負寄託在孩子身上,他們期望自己孩子長大後活成他們想的那樣。


天天愛子讀


首先,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教育的優劣僅以分數高低為評判,在這種教育的影響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也只能用分數來評判自己的子女!即便是現在應試教育已經改革,可這種以分辨高下的家長還是依然存在,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學校老師也跟隨其中!很多老師在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成績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班級的任何活動幾乎都是與成績息息相關,小到排座位,大到學校活動都以成績為標準!雖然在教改後,老師的觀念有所改變,但這種觀念已然已經滲透至家長心中,所以家長自然還會注重分數!

最後,雖然在教改後,學校,老師以及部分家長的觀念有所改變,但最終的評判還是考試,依然只能拿分數作為參考標準!高考依然有錄取分數線,好的大學也依然是按照高考分數擇優錄取!這樣就更加不難理解那些一心只為子女的憂憂父母注重自家子女的分數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