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整容了

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整容了

一、

今天去做脸,听着美容师聊八卦。

“之前有个往返于上海温州的男老板,办了张十几万的卡,结果快半年了,一次也没来过啦。”

“保养真的要趁早啊,您是不知道,我们有个十七岁的客户,一周来做一次还觉得不够,现在那皮肤简直就是婴儿肌。”

“您的皮肤有些出油暗沉,要多补水,可以考虑做一个活肤疗程,平时一定要注意防晒。”

一席话说的我这个不精致的老阿姨,只能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

“没关系,老娘是靠才华出道的,卖艺不卖脸。”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多了鸡汤文,现在人好像越来越懂得投资自己,特别是投资外貌。

普通美容院自不必说,整容手术更是逐步普及。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的整容师几乎是不服务于普通人的。

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整容了

(唱《夜上海》的民国女星周璇被传在早年割过双眼皮)

80年代之后,广州的部分医院其实是作为中国第一批美容消费的试验场,开始尝试操作割双眼皮等项目。

90年代之后,整形手术不再需要单位开证明,已经在一些小众之间流行起来。

我的姑姑年轻时,就曾来上海做过双眼皮和隆鼻手术,算是属于较早一批赴外地整容的人群吧,当时还容易遭人背后议论。

可等90后长大了,大家在观念上,基本就没什么接受障碍了。

比如,当年我身边有不少同学高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微调,来当作一份大学入门礼。

至于社会主义接班人00后,从小接受韩流和网红颜值洗礼的孩子,更是对整容见怪不怪。

现在正值暑假,是毕业整容潮,我打听了一下,只是上海九院双眼皮的手术就已经排到了明年夏天。

那医美市场,自然也随着人们观念的开放,而逐步扩张。

二、

很多人都盯住了这一块蛋糕。

最近,莆田系医美公司的艺星医疗美容,就准备赴港IPO上市。

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整容了

我看了一下他家招股书,以2017年收益计算,艺星总营收10.37亿元,在所有中国私立医美中排第二,可就算这样,才占市场总额的1.3%。

你看,现在的医美市场散乱而又肥美,鱼龙混杂,还没有一家正经的龙头能带着跑。

另外呢,又有一组流传于从业者口中,但未经证实的数据:

中国科班出身的,从事医美的整形医生大概只有3000人。而瓜分这3000人的,是2000家公立医美机构(如北京八大处、上海九院),和20000家民营医美机构(其中80%是莆田系,如美莱、华美、艺星等)。

也就是说,虽然现在整容需求高,但是正规整容师供给不到位。

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也给了不少人可趁之机。

举个例子。

我有个高中同学,三年前自己开了一家私人工作室,时不时在朋友圈发注射类小视频。

之前好奇问了一下,一支玻尿酸成本大概在2000元左右,售价在8000~10000元。

可是,这似乎仍旧挡不住每天预约不断的客户。

只要有身边朋友做了说好,她们明天就敢拿钱来躺上手术台。

现在,“颜值即正义”已经这么严重了吗…

三、

我得承认,不少人做了微调后,是变得年轻又好看。

但是,整容往往会有个后遗症:不是整残,而是上瘾。

女人常常为一双鞋子出去逛街,回来时却连着买了几身搭配这双鞋子的衣服。

整容也是一样。

做完眼睛,就觉得和鼻子不搭,还要整鼻子;整了鼻子,又觉得和脸型不搭,再去修脸;修完脸又发现嘴巴是不是不够饱满呢,发际线是不是也要整理一下呢…

好不容易大体满意了,可如果做注射或是激光,过了几年,效果又没了,还得去补做。

随着岁月流逝,若出现皱纹和松弛,又要一轮一轮再来,把脸当画布,不时修修补补。

所以啊,在很大程度上,整容这件事情是会上瘾的。

之前《不可说》有一期节目,请过400万整容女和剑桥美女学霸两个彼此之间陌生的人做对话。

这位历时十几年并且至今没有停止整容行为的姑娘,简直就是把一座房装在了脸上。

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整容了

这样看似疯狂的表象下,她自己反而看得很清楚,性格开朗自信,谈吐有礼,经济能力也完全承担得起。

但是,也有一些人的上瘾却显得盲目,心态崩坏甚至选择去分期去裸贷。

你说,为了美,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多少代价才合适呢?

要知道,“认清自己”和“适可而止”这两个词。

不论是对于美貌还是金钱,都是大家最难做到的啊。

PS:

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整容了

(陪伴储蓄罐第五十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