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里趕會呦!

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裡趕會呦!

記得小時候,每年七月初一,爺爺都要上“府裡”趕會。年齡小,也不管府裡是什麼地方,只知道爺爺趕會回來後會買好多老家吃不到的東西:大粉面、西瓜、胡芹等等。一碗大粉面加七碗水,再加少量明礬,就能做出好吃的涼粉來。西瓜,也是一年就此一回的解饞。胡芹,在我老家也沒有生產,它的味挺特別,我們不拿它炒菜,是切成小丁用鹽和醋醃製成鹹菜,能吃到過年。

後來才知道,爺爺口中的“府裡”就是長治。長治古城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初一傳統古廟會,歷史悠久,名播四方,早在明清時就聞名於晉冀魯豫。該廟會起源於明代天順年間到玉皇廟祈雨的活動,後來祈雨方式逐漸演變成迎玉皇大帝回長治朝賀、求雨的祭拜儀式。到清初,逐漸發展成了全城性規模,開始出現了由商人組成的專事廟會的組織。廟會中“賽戲”一項特別引人注目,商家為了藉此招攬生意,分別在東西南北四街搭起工藝考究的裝簷戲臺,請來上黨地區最著名的戲班演出。解放後,古廟會變成了發展城鄉經濟,促進商品流通,活躍人民生活的物資交流大會。參加交易活動的商家越來越多,除華北各省市外,江浙兩湖及兩廣雲貴的商家也來助興,天下奇貨珍品集於一城,使四方遊客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來到長治的,那個時候的七月初一會還是比較紅火的。每年此時,英雄街從德風賓館往南到整個上南街,東街從師範十字往西到西街的府西街口附近,各地小商小販都會集中到這裡。街邊琳琅滿目的小玩意兒,商場裡打折促銷的大物件,從針頭線腦到衣服穿戴、農活傢俱、甩餅羊湯,吸引著來來往往的顧客的目光。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擠人、人推人,總有幾個調皮搗蛋的不管手裡提不提油條,嘴裡都是喊著“油了、油了”,惹得人們紛紛讓路;十字街往西一下坡,路邊一夥人在用小盅扣瓜籽,讓你猜單雙,老實巴交的農民不少人進城水煎包還沒買吃一個,口袋裡的錢就被數了瓜籽,等發現上當受騙時,人已作鳥散,泯然眾人,哭爹喊娘也無方;伏裡天氣,正是長治一年最熱之時,或口渴難耐,街邊小攤的大小罐頭瓶糖水已涼,大的一毛、小的五分,喝大小多少小兩口在悄悄商量;街邊樹蔭下,你擠我我擠你就為避個太陽,汗味燻人,“明年再不來受這罪了”,抱怨歸抱怨,明年來不來由你......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由於物資交流大會的作用和意義不再,先是將七月初一會從主城區退出,安排到了新開的小西門往西的街道。每當會時,街兩邊、中間各種棚各種攤,還是熙熙攘攘,最多的竟成了各種小吃:水煎包涼粉、油條麻糖、甩餅羊湯......還有幾年竟是福利抽獎佔了主角。後來,客運中心的車來車往,府後西街也容不下七月初一會了,從此七月初一趕大會也就慢慢成了一種記憶。

七月初一會,作為一種記憶,作為一個上黨人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記憶,每當此時,總還會有四鄰八方的百姓,前呼後擁,去長治趕會。大會沒有了,各個商家是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的,店內店外、臺階上下,打折促銷,各種手段,推陳出新。蓮花池前後左右,七月初一古廟會的原生地,又熱鬧起來了。

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裡趕會呦!

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裡趕會呦!

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裡趕會呦!

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裡趕會呦!

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裡趕會呦!

農曆七月初一馬上到了,記得上“潞安府”裡趕會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