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正受到罕見網絡攻擊 已向相關部門舉報

拼多多:正受到罕見網絡攻擊 已向相關部門舉報

7月31日早間,拼多多新聞發言人井然表示,剛上市不到一星期的拼多多受到了廣泛的文章質疑,善意的批評拼多多都會接受進行整改,但真相是正在受到罕見的波次網絡輿情攻擊,並在網絡上有專門的團隊和人員在維護。據此,拼多多已經正在向國家互聯網中心發起舉報,詳細材料在合適的時候也會向全社會公佈。

井然表示,這種輿情攻擊的特性是先從編輯各類網絡段子開始,同時僱傭水軍在所有新媒體、自媒體鏈接以及評論的跟帖中進行維護,再進一步擴散至一些新媒體和網絡野號等社會化資訊投放渠道,一旦有主流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號轉發之後,將標題再洗為傳統媒體品牌再進行二次傳播,同時進一步維護評論,並進行付費投放到更多的上述渠道,將段子和嚴肅媒體的合理批評混編混排,再進一步放大輿情,引發更大範圍內的受眾情緒共鳴。

井然舉例稱,上市次日的上午10點多鐘以下段子即出現在媒體群中,並隨後在各個微信群和頭條號當中被大面積鋪設,但事實上,除了第一個商品在幾個月之前被拼多多下架之後,拼多多從來未曾出售過其餘字樣的產品——

“#拼多多上市# 以下品牌恭祝拼多多成功美國上市:小米新品、松下新品、老於媽、粵利粵、雷碧、康帥傅、娃娃哈、大白免、太白兔、七匹狠、綠剪口香糖、可日可樂、必相印紙巾,幫寶造,abidas、adidiaos服飾(排名不分先後)”

此後,幾乎所有的新聞跟帖當中都“被安排”添加了被炮製出來的“拼多多旋轉剃鬚刀”、“拼多多門鎖型照相機”、“拼多多小塊黑麵膜”等從未在拼多多平臺上出現的產品,上述內容均系標準網絡謠言,近日在網絡被有組織地進行推廣,拼多多深受其害。

井然表示,目前拼多多的發展僅有三年時間,商品庫僅僅是同行的十分之一,平臺被點名且確實存在的所有商品也同時存在於更主流電商平臺。對於傳統媒體和有識之士對於拼多多平臺善意的監督,拼多多會認真思考整改。也希望大眾能夠從善意、公平的角度多給拼多多一些發展的時間。

井然表示,商業競爭應該是一場有底線的競爭,我們對短短數日所遭受的輿論動員能力感到不寒而慄、細思恐極。拼多多相信,社會的正義和法律的公正是社會長久的度量衡,背後作手在歷史面前遲早會浮出水面。

國王金融分析師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承擔假一賠三且不低於500元的賠償。如果其明知商品存在缺陷依然銷售的,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的,還應承擔所受損失二倍的懲罰性賠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拼多多僅是電商平臺,並非相關商品的實際銷售者和經營者。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通過報道可知,這些“碰瓷”知名品牌的山寨產品在拼多多上大行其道,平臺不可能對此毫不知情。如果拼多多審核了入駐商家的執照資質,就應該意識到系山寨產品,其依然放縱的行為顯然存在過錯。如果拼多多未審核相關資質而放任商家通過平臺銷售產品,那麼無疑存在過錯。也就是說,這些傍名牌產品的大肆氾濫,與涉事電商平臺的失察、默許、縱容不無關係。其理當與經營者一道就消費者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並有可能承擔行政處罰責任。

由此可見,如果涉事電商平臺一味地放任這些傍名牌的商品通過其平臺流向消費者,必將給自身帶來極大的法律風險。尤其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改善,很多電商平臺均採取了大數據技術強化審核監管,有效壓縮了無良商家的生存空間和假冒偽劣產品的市場份額,進而贏得了一定口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