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幫扶,需下一番細功夫

科学帮扶,需下一番细功夫

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要做到“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要因戶制宜細化標準,狠抓作風推進實效,防止“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不“吃大鍋飯”,也不“養懶漢”,避免出現“等靠要”“脫貧不摘帽”。如何依照標準精準衡量,將脫貧攻堅工作做細做實?如何將資金、項目、技術同貧困戶技能、需求、特長有機結合,讓貧困戶靠自己的雙手摘下“貧困帽”?

扶貧先扶志。究竟是消極懶散“等靠要”,還是積極進取“奮力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脫貧的速度和質量。如何制定合理制度,讓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發揮最大效果?如何調動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不等不靠、脫貧摘帽?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看見眼前的這片香芋地沒,這可是我一鋤頭一鋤頭幹出來的。也正是靠著這股子幹勁,我改變了窮困的生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站在田埂上,望著滿眼的鬱鬱蔥蔥,陶樹記自豪地說。

陶樹記今年48歲,廣西賓陽縣洋橋鎮凌達村陶村人,家裡有6口人,家境貧寒,靠種香芋養家餬口。

2015年,陶樹記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村裡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讓陶樹記了解了產業、金融等扶貧政策。他主動與幫扶幹部聯繫,表達了自己學習種植技術、發展種植產業的強烈意願。

在駐村第一書記的牽線搭橋下,廣西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為陶樹記開通了綠色通道,安排專家免費提供檳榔香芋種植技術培訓,開展“一對一”現場指導。此外,陶樹記還去荔浦、柳州一些大型種植基地學習,同時上網查找資料。經過學習,他全面掌握了檳榔香芋的相關技術,在育苗、栽種、施肥配製等環節逐漸成為“行家裡手”。

有了脫貧技術,怎麼施展才能?2016年初,在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下,陶樹記通過在農村信用社辦理小額貸款業務,獲取了創業資金,辦起了檳榔香芋種植場。如今,陶樹記的種植場生產經營步入正軌,不僅成立了“賓陽縣洋橋鎮香芋種植合作社”,還註冊了商標。2017年,種植場檳榔香芋產量達到6萬斤,全部銷售一空。陶樹記也順利在2016年脫了貧,還獲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2016—2017年度全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奮進獎”。

不等、不靠、不要,短短兩三年間,陶樹記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從貧困戶變身成為脫貧“領頭羊”。

“各級幹部三天兩頭來家裡幫忙,自己要是再不努力,怎麼對得起大家?”質樸的陶樹記說。2017年,陶樹記引導20戶貧困戶加入了自己的香芋種植合作社,在陶樹記的帶領下,這20戶貧困戶通過種植檳榔香芋取得戶均5萬元的收入,在2017年都實現了脫貧。

因戶施策精準“摘帽”

“按照‘檔內無假貧,檔外無真貧’的要求,保證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率98%,精準退出率98%”

“以前被評為‘貧困戶’是因為遇到意外,我內心其實是不願意的。現在我要率先甩掉貧困帽,走向致富路。”在湖北陽新縣楓林鎮坳上村“脫貧致富模範戶”表彰會上,作為代表的46歲村民餘涵財說。

餘涵財曾有一手靈巧的木工手藝,然而,2012年,因為一場車禍,餘涵財在家休養了整整一年,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老婆照顧,一家陷入困境。2014年,他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同一年,在外事業有成的坳上村“能人”劉訓志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興辦產業。通過建設苗木花卉基地、中藥材臘米產業基地、高山辣椒生產基地,發展“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鄉親們通過入股分紅、土地租金、勞務工資等多種形式脫貧致富。

扶貧產業這麼多,到底採取何種形式助力貧困戶脫貧?村裡做到了因戶制宜。餘涵財漸漸可以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後,村裡先安排他在臘米基地當管理員,後來又讓他做森林防火員。再後來,他又種植了5畝黃梔子和6畝臘米。加上森林防火員的工資和老婆種點蔬菜和口糧的收入,一家人年收入4萬多元。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陽新縣圍繞貧困村脫貧出列標準,制定了“一村一法、一戶一策”脫貧計劃,確保貧困對象進出精準和臺賬資料規範。“我們按照‘檔內無假貧,檔外無真貧’的要求,嚴守‘三率一度’底線,即保證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率98%,精準退出率98%,貧困人口漏評率2%以內,群眾滿意度為92.7%。”陽新縣扶貧辦主任成青山介紹,扶貧辦在全縣345個行政村全面開展“三查三訪”工作,做到貧困人口底數清、致貧原因清、脫貧對策清、幫扶責任清、脫貧任務清,為精準“摘帽”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

去年7月,在坳上村每年一次的“脫貧致富模範戶”表彰會上,餘涵財帶頭表示要退出貧困戶。經過村裡評議、審議、公示和核查,餘涵財一家也達到了退出的標準。靠著勤勞的雙手,他終於在去年年底甩掉了曾經不得已戴上的貧困戶“帽子”。

“除了按照科學機制精準‘摘帽’,我們村也有‘獨門秘籍’。”劉訓志笑著說,每年坳上村都會舉辦以“我致富我快樂,我脫貧我光榮”為主題的表彰會,不僅讓脫貧模範戶帶頭髮言談體會,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還鼓勵大家互相監督,計算各自家庭收入情況是否達到脫貧線,以此來防止“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和“脫貧不摘帽”等情況。

數據平臺科學管理

“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每一個貧困戶的‘畫像’,包括貧困戶脫貧指標得分,貧困戶脫貧差距”

“村裡今年乾的事情蠻多,先是用了30萬修了幾條村組的公路,另外還花了20多萬,把幾個村民小組的路拓寬了。”說起村裡扶貧項目的實施情況,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吉埠鎮水南村村民王新傑如數家珍。和贛縣區的其它村莊一樣,水南村也對實施的扶貧項目採取“三公開”制度,即資金投入公開、項目質量公開、項目內容公開。不僅在區統一政務平臺公開,還在村裡現場公開。

而在大餘縣青龍鎮元龍畲族村百畝荷花基地,荷花盛開,吸引了大批遊客紛至沓來,感受著獨特的畲族風情。元龍畲族村是省級貧困村,以前坑坑窪窪的道路嚴重製約了產業發展,村民們對基礎設施的提升翹首以待。2017年底,元龍畲族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將項目資金來源、資金規模、資金用途等相關信息公之於眾,村民代表一致通過實施元龍畲族村核心區域道路提升項目。該項目投入扶貧資金196萬多元,施工情況全程接受群眾監督。今年4月,項目建成,這條寬敞的致富大道,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也給鄉村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可能。

為強化扶貧資金項目監督管理,江西省扶貧辦兩年來先後制定下發了《關於全面推行項目資金公示公告制的通知》及《江西省完善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地在項目篩選、項目入庫、項目立項、資金安排、項目實施、項目驗收、資金使用成效等“全環節”進行公告公示,並將公告公示制度的執行情況納入到黨委政府脫貧成效考核評價體系。

在江西,省級統一信息平臺也正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省扶貧和移民辦公室啟動了江西省精準脫貧大數據管理平臺項目建設工作。經過兩年的建設,平臺的十大子系統,正在成為江西省全省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

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扶貧對象子系統’中,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每一個貧困戶的‘畫像’,包括貧困戶脫貧指標得分,貧困戶脫貧差距等。建檔立卡數據已實現與國家系統對接,每週同步一次,減少了基層數據重複錄入的問題。”

其他系統也都“大顯其能”,如“扶貧成效管理子系統”,可以圍繞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及“收入”等脫貧指標,對每戶、每村脫貧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監控和排名。項目管理和資金管理兩個子系統,可以統籌中央、省、市、縣的項目和資金管理,幫助各級政府和扶貧部門及時掌握項目和資金的落實情況。此外,績效考核管理子系統、數據分析管理子系統、駐村幹部的脫貧APP等,都成為了脫貧攻堅中各級扶貧幹部的得力助手。

科学帮扶,需下一番细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