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中部明珠,綠色天堂!

山清水秀,鳥飛鹿鳴!

綠色生態,富足共享!

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中共海南省委辦公廳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

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瓊辦發〔2018〕36號

各市、縣、自治縣黨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門,省級國家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

《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海南省委辦公廳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5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中辦發〔2018〕5號)和《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瓊發〔2017〕25號)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我省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和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七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廣大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按照全域旅遊示範省建設總體要求,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目標,以農村垃圾治理、農村汙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等工作相結合,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措施,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為建設具有海南熱帶特色、田園風光、宜居宜業、民富村美的農民幸福美好新家園,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規劃先行、示範引導。以“多規合一”成果為依據,加強規劃引導,合理安排整治任務和建設時序,通過全面推進與集中連片綜合整治示範相結合,創建農村一流人居環境。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總體要求,根據地理、民俗、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科學確定不同地區的整治目標、重點、方法和標準。充分發揮各地自主性和創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區分輕重緩急,重點整治五指山市、保亭縣、瓊中縣、白沙縣等4個生態核心區,以及生態紅線保護區、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人居環境。優先治理農村垃圾汙水,建設鄉村公廁,推進農戶改廁,重點安排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的水電路氣等項目,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防止大拆大建。

——城鄉統籌、突出特色。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互補、協調發展。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護鄉情美景,弘揚傳統文化,突出農村特色、黎苗特色和田園風貌。

——建管並重、長效運行。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合理確定投融資模式和運行管護方式,探索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機制,確保各類設施建成並長期穩定運行。

(三)實施目標。在全省各市縣(不含三沙市,含洋浦經濟開發區,以下同)鄉村範圍內(含國有農場、林區林場場部及其管護站、作業區、生產隊)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達到“乾淨、整潔、見綠”,鄉村公廁“不溼、不臭、不擠”,村民環境健康意識普遍增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村莊。

——按照每500人配1名保潔員的標準,實現所有村莊衛生清掃保潔收運體系全覆蓋;所有行政村配建公共廁所(含附屬式公廁),創建椰級鄉村旅遊點的自然村完成公廁建設,基本完成剩餘24.85萬戶農戶廁所無害化改造,廁所糞汙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所有建制鎮建成汙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到2020年,完成所有行政村及其自然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實施“氣化海南”專項行動,推進燃氣下鄉,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農村以氣代薪工作;到2020年底,具備條件的村莊逐步建成局域供氣管網。

——到2020年,全省所有村莊開展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完成10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工作。墾區、林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市縣統一規劃和建設考核。根據市縣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狀況,在公廁建設、垃圾分類示範、規劃編制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區分不同目標和任務。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汙水治理和改廁工作相結合,實行綜合治理,統籌推進。

地處山區偏遠、經濟欠發達等地區的村莊,在優先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實現人居環境乾淨整潔的基本要求。

二、重點任務

(一)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廠等處理設施的佈局、建設,按照“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方式、有穩定的保潔機制、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要求,根據《海南省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收運處理規劃(2015—2020 年)》,建立並完善農村保潔制度。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在全省範圍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2018—2020年,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開展1000個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村創建工作,每年分別完成20%、35%、45%的任務量。合理規劃佈局鄉村廢品和農業廢棄物回收點,探索政府補貼回收廢品,促進廢品資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產業化。推廣使用加厚地膜,開展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逐步建立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機制。對小散畜禽養殖農戶加強技術指導,劃定適當區域集中養殖。清理農田農業生產用膜、農藥瓶、包裝泡沫箱等垃圾並建立責任制。按照就地封場治理、異地處理的要求完成105處歷史存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建立工作臺賬,實行滾動銷號制度,2018年完成三亞市、樂東縣、保亭縣等的10處歷史存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2019年完成文昌市、瓊海市、五指山市、定安縣、屯昌縣、瓊中縣、白沙縣、洋浦經濟開發區等的59處歷史存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2020年完成海口市、儋州市、萬寧市等的36處歷史存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加強農村保潔員管理,建立保潔員招聘、考核、獎懲等相關制度,結合實際逐步提高農村保潔員工作待遇。

(二)開展廁所糞汙治理,推進鄉村廁所革命。按照《海南省“廁所革命”三年行動方案》,將“廁所革命”作為基礎工程、民生工程來抓,2018—2020年,所有鄉鎮至少參照《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14-2016)新建或改造公廁1座,所有行政村配建公共廁所(含附屬式公廁),創建椰級鄉村旅遊點所在村同步建設公廁並達到旅遊廁所標準,每年分別完成20%、35%、45%的任務量。鄉鎮政府、村委會辦公區附屬式廁所應對外開放,並設置標識引導。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完成24.85萬戶農戶廁所無害化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汙治理,2018—2020年每年分別完成20%、35%、45%的任務量。加強農村新建住房和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無害化衛生廁所配套建設,以及鄉鎮中小學、鄉鎮衛生院、集貿市場等無害化衛生公廁建設。嚴格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規範》(GB19379-2012)實施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按照《海南省公共廁所管理及保潔服務標準》(DBJ16-2010),完善公廁標識引導體系,加快“互聯網+”公共廁所建設,推廣城鄉廁所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應用。加強農村改廁與生活汙水治理的有效銜接,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汙、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併處理並資源化利用。

(三)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按照全省農村生活汙水產生區域特徵,因地制宜將全省農村劃分為汙水處理廠輻射區和分散處理片區。編制實施《海南省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全覆蓋規劃(2018—2020年)》,對汙水處理廠輻射區和分散處理片區的農村生活汙水提出治理要求。市縣(區)及鄉鎮街內的市政汙水處理廠輻射區內的農村生活汙水,應通過市政管網進入汙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著力推進小城鎮汙水治理,到2020年完成173個鎮及部分農場、林場場部汙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推動汙水管網向周邊農村延伸覆蓋,2018—2020年每年完成15%、40%、45%的任務量。分散處理片區農村生活汙水分為三類區域,針對所處排水區域的水質目標,選擇合適的汙水處理技術。農村生活汙水排放標準根據排水去向和用途參照相關國家標準執行,其中農村生活汙水直接排放參照執行《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農田灌溉用水參照執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漁業用水參照執行《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景觀用水參照執行《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2002)。到2020年,基本完成2698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其中,2018年完成540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任務,2019年完成944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任務,2020年基本完成剩餘1214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任務。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容村貌。全域推進綠色村莊建設,按照尊重自然、黃土不露天、不過度硬化的要求綠化村莊。實施農村公路“六大工程”(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窄路面拓寬工程、縣道升級改造工程、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工程、旅遊資源路工程)建設,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村內道路同步建設排水系統,到2020年,基本解決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整治村莊公共空間和農戶庭院環境,到2020年,完成村內廢舊設施和老舊廣告牌拆除清理,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對無人居住的破敗房屋,組織戶主自行拆除,恢復綠地或發展村莊第三產業。加強村莊規劃設計,提供建房設計圖紙,引導農村建築風貌提升。加大宣傳和投入,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動在村莊主要出入口、主幹道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公共照明設施。

(五)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和管理。到2020年,全面完成市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對重要生態紅線區內的村莊,逐步實施退出機制,並加強生態修復。按“多規合一”要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到2020年實現村莊規劃建設管理全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村莊規劃編制和管理機制。簡化農村垃圾分類設施、公廁、汙水處理設施用地和建設審批程序,按照村選址、鄉鎮審核、市縣審定的原則進行項目選址和建設。嚴格執行農村住房“逢建必報”制度,做好村莊風貌管控。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形成依規有序建設機制。

(六)完善鄉村整治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鄉鎮黨委、政府以及市縣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的責任,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管護長效機制,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將農村公路、公廁、垃圾、汙水處理等設施管理經費納入市縣預算,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建立垃圾汙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村民培養成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

三、發揮村民主體作用

(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積極發揮“一核兩委一會”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作用。明確“兩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職責,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和“兩委”核心作用,強化黨員意識、標杆意識,廣泛開展鄉風評議活動,引導農村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鼓勵成立農村環保合作社,開展村莊環保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運用“一事一議”民主決策機制,建立並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權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依法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空閒農房及宅基地等途徑,多渠道籌措資金用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營造清潔有序、健康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

(二)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將農村環境衛生、古樹名木保護、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2018年底前,完成所有行政村村規民約制定、修訂和實施。將是否制定、修訂和實施村規民約納入“兩委”考核制度。制訂獎懲制度,明確村民維護公共環境責任,庭院內部、房前屋後環境保潔整治由農戶負責,並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村內道路、村內公共空間及村莊周邊等保潔整治由村“兩委”負責落實,鼓勵由村民投工投勞解決。鼓勵村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全程參與農村環境整治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

(三)提高村民文明健康意識。通過電視夜校等多種途徑開展文明教育,把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部門要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重要內容,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教育實踐。發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等組織作用,動員農村居民講衛生、樹新風、除陋習,摒棄亂扔、亂吐、亂貼等不文明行為。增強村民文明衛生意識,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新風尚,使優美的生活環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村民內在自覺要求。

四、強化政策支持

(一)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市縣、省級投入為主,中央補助為輔的政府投入體系。市縣政府統籌整合相關渠道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合理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省財政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可依法合規發行政府債券籌集資金。市縣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整合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用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獲土地增值收益,按相關規定用於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村莊整治增加耕地獲得的佔補平衡指標收益,通過支出預算統籌安排支持當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省級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金融機構作用,支持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發放抵押補充貸款等方式,引導國家開發銀行海南省分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海南省分行等金融機構依法合規提供信貸支持。支持中國農業銀行海南省分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海南省分行、交通銀行海南省分行等涉農商業銀行擴大貸款投放,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收益較好、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農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建設農村人居環境設施。

(三)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第三方治理等形式,引入市場主體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汙水處理項目。支持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美麗鄉村、共享農莊、民宿業、特色產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有機結合,引進企業、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人居環境改善互促互進。引導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資捐物、結對幫扶等形式,支持農村人居環境設施建設和運行管護。倡導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四)強化技術和人才支撐。繼續組織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企業開展“三師下鄉”活動,利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進萬家”等活動,結合汙染防治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省直相關部門、各市縣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人員技術培訓,加快培養鄉村規劃設計、項目建設運行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選派科技副鎮長、規劃設計等專業技術人員駐村指導,組織企業與縣、鄉、村開展農村環保實用技術和裝備需求對接。

五、紮實有序推進

(一)編制實施方案。各市縣要在摸清底數、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照本行動方案提出的目標和重點任務,抓緊編制或修訂市縣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明確本地區目標任務、責任部門、資金籌措方案、農村居民參與機制、考核驗收標準和辦法等內容,紮實開展整治行動前期準備,做好引導群眾、建立機制、籌措資金等工作。市縣級實施方案須在2018年6月底前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備案。省直有關部門結合本部門職責,制定整治工作年度實施計劃,加強對市縣工作的指導。

(二)開展典型示範。各市縣要結合本地實際,深入開展試點示範,總結提煉出一系列符合本地實際的垃圾汙水廁所等環境整治技術、方法,以及能複製、易推廣的建設和運行管護機制。確定陵水縣和瓊中縣為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地區,陵水縣和瓊中縣2018年要總結出適合全省的可複製、可推廣整治經驗。省直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工作指導、檢查、評估和督導,引導各市縣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示範鄉鎮、示範村,建成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鄉鎮、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示範鄉鎮,加強經驗總結交流,集中推廣成熟做法、技術路線和建設管理模式,確保整治工作健康有序推進。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黨委和政府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責任主體,要做好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工作,對實施效果負責。鄉鎮黨委和政府要做好具體組織實施工作。村委會、作業區負責動員黨員幹部和村民完善村規民約,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更好地履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指導、協調、督查和考核職能,會同省委農辦、省文明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規劃委、省旅遊委、省農業廳、省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民宗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水務廳、省林業廳、省生態環保廳、省扶貧辦等部門建立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協調機制,合力推進。省直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按職責抓落實,共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二)加強考核驗收督導。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市縣發展綜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市縣幹部政績考核的內容。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制定《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驗收辦法》,定期組織督導評估,於每年10月開始對市縣檢查驗收;檢查驗收結果向省委、省政府報告,通報市縣黨委和政府,並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佈。強化激勵機制,檢查驗收結果與省支持政策直接掛鉤。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保廳、省水務廳、省規劃委、省衛生計生委等制訂完善相應的《美麗鄉村建設考核驗收辦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考核驗收辦法》《小城鎮生活汙水治理考核驗收辦法》《農村規劃編制(修編)考核驗收辦法》和《農村農戶改廁考核驗收辦法》,於2018年7月底前報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三)健全治理標準和法治保障。制定海南省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技術指南、考核評估辦法,指導市縣開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制定海南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指導意見。研究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立法工作,明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責任和村民義務。結合實際修訂《海南省城鄉規劃條例》《海南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海南省農村居民建房審批辦法》《海南省城鄉垃圾治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

(四)加強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各市縣要廣泛開展“衛生戶”“文明戶”“農村美麗庭院”“環境衛生光榮榜”等評選活動,增強村民保護人居環境的榮譽感。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網絡新媒體,廣泛宣傳推廣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良好氛圍。

附件:主要任務分解表

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