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家老屋

【作者簡介】陶建軍,麻城市五腦山林場虎形地村人,祖籍麻城市福田河鎮白家畈。麻城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職稱,現在麻城市木子店鎮熊家垸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在駐村閒暇,讀書寫作,有多篇新聞作品、文學作品,見諸各級微信平臺或者報刊。

散文:李家老屋

我所駐的木子店鎮熊家垸村,是個美麗的地方。

不必說,這裡的巍巍青山,山上茂林修竹,奇花異草,一年四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不必說,那條穿村而過的小河,流水淙淙,游魚細石,清澈見底,河水之上,鵝鴨成群,真個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也不必說,農家小院,乾淨整齊,一棟棟外表美觀氣派的小洋樓,一座座安靜祥和的小村落,一片片稻浪翻滾的禾田,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單單就是那些寧靜的早晨就足以讓人無限迷戀,自得其樂。

初夏時節,清晨從夢中醒來,走出戶外,一層薄霧籠罩在天地之間,對面擱船山上,一層薄薄的雲層,太陽似出未出,似乎有些迷離。呼吸著清新空氣的鳥兒們已經在呼朋引伴,白鷺在稻田上飛舞。稻田上的禾苗經過一夜露水的滋潤,晶瑩碧透,生機無限。站在鄉村的廣場上,似乎就是在一篇綠色的海洋上。樹是綠的,稻田是綠的,菜園是綠的,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就連空氣似乎變成了綠色。身邊的小河,流水潺潺,一些人家的鵝鴨已經在河水中嬉戲,或者稻田中有些青蛙的歌唱,給這個寧靜的早晨帶來更多的生動。

在田埂上,在小路邊,在小溪旁,巧手的農戶們點播的黃花、絲瓜、或者葫蘆、豇豆、苦瓜,正在拼命的吮吸著這清晨的空氣,盛開出黃色、紫色或者白色的花朵。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經常會不由自主的背誦陶弘景的名作: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當然,熊家垸不僅僅只是美麗,在熊家垸的青山懷抱之中的李家老屋,它的神奇更讓人驚歎。

它風水奇異。它地處巍峨天景山下,神奇古陸核邊,那古陸核呀,據地質學家測算,有著28億年曆史。就在陸核的山麓之中,巍然聳立著這座老屋。它四進四重,共有十二棟房屋組成,相傳是模擬北京老四合院樣式設計。老宅三面環山,正面一口荷塘,側對李家沖沖口,是傳說的“豬婆龍地”,前有照,後有靠,兩側青山抱,地勢安祥清淨。東西兩座廂房外,有兩口千年古井,其水碧綠純澈,游魚翔底,其水冬暖夏涼,絕妙神奇,譽為“龍眼”。居住此地,極易發家,最初主人曾富甲一方,所開錢莊,發行銀票,通行麻東各地,暢行無阻。

它歷史悠久。據族譜記載,該宅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當年這裡是木子店通往外界的交通要衝,房主在此地建旅館,方便過往行人,近200年雨打風吹,它依舊屹立於李家衝的茂林修竹之間,至今仍然有十幾戶人家在其中休養生息。具體建造者,目前已經無法確認到底是誰,至於設計這棟老屋是何人,更無從查考。

它規模宏大。兩棟四進四重磚木結構的主體建築雄踞地脈中間,對稱兩棟東西廂房,總佔地面積近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12棟建築整齊有序,大小房屋廳舍100多間,最輝煌時,能居住260人。房房之間,有廊道相通,曲折幽深。其內還有戲樓三座、天井若干,房房之間,有幾百米的廊道相通,曲折幽深。

它設計精巧。別具匠心。雖然其建築材料是青磚黑瓦,石條杉木,但設計科學,富有匠心。房屋佈局,科學實用,冬暖夏涼,舒適安康。地下水道,設計奇特,百年曆史,從未堵水。雕樑畫棟,飛簷斗拱,振翅欲飛,注重細節。花板廊柱,精雕細刻,鳥獸花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雖然屹立百年,歷史變更,社會動盪,破壞嚴重,但是即使是殘存的只磚片瓦,依然別具匠心。我們曾經在此物中搜羅出一片雕刻:波浪翻滾,一名僧者,縷袍袈裟,正在搏擊風浪,分明是展示當年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更有傳說中神奇的百盞燈,能盛油百斤,長明不滅,若是缺油,便作鳥鳴,神奇無比。

它底蘊豐厚。清道光年間國學生(太學生)李興讓,生於斯,長於斯。為了報答鄉人,告老回鄉後,建立家廟,興建私學,免費招收族人入學。清朝縣令,曾贈送匾額——道法沖天。因其傳承,兩百年來,文化繁榮,一脈相承,連綿不絕,尊師重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更有傳統文化,堪稱一絕,奇妙的大頭羅漢、李氏舞獅,採蓮船表演等,代代有傳人,年年有演出,遐邇聞名。

散文:李家老屋

“虎踞龍盤地,鳳舞鸞鳴鎮”,如今的李氏老宅,雖經太平天國炮火焚燒,加之文革動亂破壞,但主體建築大部完好,它靜靜屹立於青山綠水間,幽靜安然的等待著人們來此探幽訪古,品味神奇。

駐村閒暇時節,我們喜歡在這老屋中逡巡,希望獲得某種靈感或者啟示。特別是想破解在傳統民宿建設中的某種啟迪,讓今天的人們在古人的所作所為中得到某種智慧。

傳統的中國建築,大多遵循天人合一的法則。它的地理位置選擇,充滿著智慧。在熊家垸李家衝的山谷中,這裡地形就像一個巨大的口袋,進口狹窄,老屋所在地,前面入口狹窄,揹負高聳的大山,易守難攻,這在那個亂世,自然能夠很好護佑村民。

坐北朝南的方位,自然是能夠冬暖夏涼。老屋屈曲迴廊,從一個大門進去,輾轉屋內,不見日頭,可以走進任何一間房屋,這種設計,讓人在浩大的屋舍之內,特別方便。蔽陽遮雨,不能不說是方便生活。特別是老屋後面有一條潺潺流下的溪流,自然引水,從屋後流到屋前,既能夠飲用,又方便灌溉。

站在老屋的廊前,我的思緒常常放飛起來:當年居住在老屋中的人們一定是閤家團聚,或者幾世同堂,他家定是根繁葉茂,老少和諧,夫婦和順,子孫孝順,辛勞經營,富裕安康。落落大屋,這是一種怎樣的和睦與安閒。

我們不可能回到古代,可是從這屹立幾百年風雨老屋中,它蘊藏的民宿文化信息,給人的回想與聯想,滾滾不絕,思緒萬千。

老屋雖老,可是文化常新。

散文:李家老屋

(圖片來自於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