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會議現場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馬玉萍局長講話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專家評審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察看修復現場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部分壁畫拼接修復前後對比(左圖為修復前,右圖為修復後)

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在武威召開

部分彩塑文物修復前後對比(左圖為修復前,右圖為修復後)

8月5日,甘肅省文物局在武威市組織召開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中期評估會議。邀請中國文物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化元、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主任鐵付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宏剛、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趙西晨等專家參加。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出席會議並講話,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省文物局有關處室及武威市文化文物部門、涼州區有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會前,與會人員察看了已完成修復的壁畫和彩塑、文物修復場所及保存環境,認真查閱了項目資料。會上,施工單位敦煌研究院相關人員彙報了項目實施情況及初步成果,客觀分析了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後續保護修復工作計劃。專家經深入討論,認為該項目是近來年國內少有的、大規模的可移動文物搶救保護項目,工作任務重、實施難度高,施工單位在修復場所、基礎資料等各種條件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開展了大量的、細緻的研究和資料整理工作,特別是結合壁畫、彩塑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精準修復方案,在壁畫碎片拼接、重層壁畫揭取修復、彩塑拼接修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項目的實施為國內搬遷壁畫彩塑修復積累了寶貴經驗。

馬玉萍局長在講話中指出,敦煌研究院項目團隊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本著對文物高度負責的態度,科學、嚴謹、規範推進項目實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對於今後的工作,她要求項目組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突出重點,全力以赴做好後續工作;要加強對已修復壁畫預防性保護需求研究,做好銜接,確保已修復壁畫處於良好的保存狀態;武威市、涼州區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積極配合,切實研究解決項目實施中存在困難和問題,為保護修復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及時跟進修復後壁畫的保存、保護、研究及展示利用等相關後續工作,同時要積極籌劃開展已修復壁畫的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

天梯山石窟在學界有“中國石窟鼻祖”之稱,位於武威市區向南約40公里的天梯山北麓,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600年曆史。洞窟分三層十九處,窟內保存壁畫數百平方米、彩塑一百多身。由於天梯山地區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1958年,因修建黃羊河水庫,經省政府報請文化部同意,將除大佛窟外的其他文物搬遷至省博物館保存。2006年,經省政府批准,省博物館除少量留存外,將大多數石窟文物移交武威市涼州區天梯山石窟管理處保護管理。2014年,在省文物局積極爭取下,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並給予經費支持。該項目擬修復壁畫面積359平方米,彩塑76身,修復後的文物將在武威市博物館新館進行展出。(省文物局 張瑞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