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答題卡疑「被調包」,是否打錯了靶子?

高考答題卡疑“被調包”

請用真相回應質疑

文 | 曙明

8月7日《新京報》報道,近日,一篇《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調包,紀委介入檢察官實名舉報》的自媒體文章,在朋友圈瘋轉:4名來自河南鄭州、洛陽、周口等地的家長表示,4家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數與以往成績、高考後估分嚴重不符,估分600多分的最終只考了300多分,家長懷疑孩子的答題卡被人“調了包”。6日晚,河南省教育廳發佈通報稱,針對“個別考生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一事,紀檢監察部門正在調查,結果將及時公佈。

高考答題卡疑“被調包”,是否打錯了靶子?

每年高考後,都有一些考生的成績和平時成績、考後估分相去甚遠;也有人有過懷疑,是不是被人做了手腳,但因為試卷、答題卡不能公開等原因,考生和家長苦於拿不到證據,也只能停留在懷疑階段。這一次,“4名放榜成績與考後估分相差懸殊的考生中,3人通過各自的私人關係或者正規維權途徑,看到了自己的答題卡”,“答題卡被調包”的證據成為推動事件的關鍵。

3名看到答題卡的考生均稱,被認定為高考成績的答題卡,與他們在考場上填寫的答題卡不同。一位考生稱,自己當時寫的作文題目是《不負時光,不負年少——致2035的你們》,但語文答題卡上作文題目變成了《富強中國,不負年少》;還有家長對答題卡考生姓名處的塗改痕跡提出質疑。這些都只是一方說法,沒人敢因此斷言“調包”一定存在,但有關部門的調查卻因此有了明確方向:進行筆跡鑑定,看答題卡是不是考生本人的。如果是,家長懷疑基本可消除。如果不是,問題可能就比較大。媒體報道援引考生家長的說法,“(調查組)已經在作筆跡鑑定”。真相,也許就快來了。

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關注,是因為它涉及公眾最為敏感的公平問題。高考制度並非完美,也有完善空間,但從現實看,這是最公平也最為百姓接受的人才選拔方式。我們常說“十年寒窗”,但對現在的考生來說,實則是“十二年寒窗”。如果試卷、答題卡“被調包”最終得以確認,那麼,對於這幾名考生來說,他們12年苦讀,只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這是世間最大不公平之一,也將從根本上動搖高考公平,以及動搖人們對高考公平的信仰。

如果調查證明“調包”事實存在,還這幾名考生公平、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完善相關制度等自不待言,有關部門可能會收到更多有類似情況的考生、家長的投訴——每一個投訴都關係考生一生,都必須認真對待;即便調查證明此次“被調包”懷疑打錯了靶子,也不能說明這種事情一定不存在,今後,對有一定證據支持的合理懷疑,有關部門仍應認真調查。

到底有無“調包”,讓我們耐心等待調查結果,等待真相。一個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真相,既是對考生、家長負責,也是對高考制度負責、對國家的未來負責。

河南省招生辦回應:

確認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績準確無誤

高考答題卡疑“被調包”,是否打錯了靶子?

點擊查看詳情

致全省招生考試戰線同志們的一封信

高考事關廣大考生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黨和政府形象。我省是考生大省、招生大省,今年全省考生98萬多人,當前正在緊張有序進行近40萬人的高職高專錄取工作。對今年的高考招生工作,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紀檢監察部門嚴格監督,宣傳、公安、工信、保密等部門齊抓共管,教育招生部門精心組織,在考試、評卷、錄取等各個環節嚴格按照國家法規、政策和程序進行,確保高考安全與公平。

7月以來,考生家長蘇某、楊某以公職人員身份,聯名另外兩名家長在網絡媒體上以實名形式多次發帖,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

在此之前,根據考生反映,省招辦已按規定程序進行了反覆核實,結果為:答題卡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與所貼條形碼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題卡字跡一致,確認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績準確無誤,核實結果及時書面回覆了考生及家長。

今年我省繼續實行網上評卷,使用機器閱讀識別考生個人信息。每張答題卡都由考生本人在開考時核對並粘貼個人信息條形碼(為唯一性、一次性使用),同時手寫個人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等作為核對信息。答題卡掃描時,以考場為單位每30份一組掃描識別條形碼信息,答題卡正反面均有校驗識別信息,與事先存儲在電腦裡的考場信息相對應,只有識別校驗正確機器才能通過,確保了每張答題卡信息對應準確。

當前,鑑於發帖的考生家長已實名向省有關部門舉報,省招辦正在配合省有關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調查,待調查結果出來後,將按上級要求向社會公佈。

同志們,對今年的高考工作教育部提出了“三無一穩”目標,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零四不”的工作要求,大家要不忘初心,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砥礪前行,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為讓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應有的貢獻。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相信,河南招生考試戰線的廣大幹部有決心、有能力維護高考公平公正,維護廣大考生利益,維護平安高考、陽光招生的河南品牌,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河南省招生辦公室

2018年8月7日

不同聲音:河南高考調包案

可能只是一場騙局

事情發展到現在,不管事實的真相如何,都需要確鑿的證據來證明。

8月7日,河南省教育廳發佈了關於此案的情況說明,稱紀檢監察部門正在依法依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佈。所以,對於這個調包案的結果,我們靜候調查結果就好。

對於這樣一個大的案件,事關高考制度的公信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紀檢監察部門一定會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說明情況,因為一旦證據鏈不完整給人們留下太多猜疑的空間,那對於這個社會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對於這件事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

現在的高考流程,要做到把考生的四科卷子全部調包,幾無可能。

理由二:

要把考生四科全部調包,風險之大難以想象。

理由三:

雖然風險很大成本很高,但是收益卻很小。

理由四:

最近十幾年,經常會有高考成績被調包的傳聞,但是鬧得沸沸揚揚之後,最終的調查結果幾乎都是考生成績沒有問題。

理由五:

學生書寫的作文和省招辦卷子的作為是否為同一個人書寫,這需要司法鑑定來拿出結論。

對於此次事件的結果,我們拭目以待,但是在最終的調查結果出來之前,還是希望各方能夠保持理智和冷靜,客觀看待這件事。

檢察日報社全媒體採編中心出品

策劃 | 王治國 魏春華 張伯晉

文 | 曙明‍

資料來源 | 河南省招生辦公室

河南教育官方微博

視頻 | 浙江廣播電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