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故事(第一章 粉末登场)

我已经在太多的媒体,太多的评论看到了很多人简单的把伊朗的问题归咎于伊斯兰教的统治,尚若真的如此简单,那一切都好说了,可是我们看到沙特远比伊朗更加原教旨主义,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远比伊朗更原教旨主义,伊朗的今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伊朗人民莫名其妙的就选择了教法来统治伊朗,而是有更深的原因,很多人在反对伊朗现政府的同时去怀念巴列维王朝----仅仅是因为他们看了几张巴列维王朝的照片,这就近乎滑稽了,尚若把民国时期的照片拿出来,也能发现一片“繁荣盛世”,事实真的如此吗?

伊朗的故事(第一章 粉末登场)

故事,要从巴列维王朝说起,而说到巴列维王朝,就不得不说到美国,这是一切故事的起点。

犹如当年所有的中东和亚洲国家一样,在19世纪的伊朗是受到英国和俄国两股势力的双重夹击,而作为后来者,直到1856年,美国才和伊朗签订了《友好与商业条约》,美国人第一次介入到伊朗的经济,获得了伊朗的自由贸易权以及治外法权,颇似当年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但此时的美国还是恪守于门罗主义,并不希望在美洲以外的国家过分的扩大影响,因此对于英国和俄国在伊朗的争斗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角色,早期的美国在伊朗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传教,这点也和大清时期比较相似。

今天俄罗斯和美国在中东之间的争斗,恐怕要追溯到20世纪初了,伊朗在1905到1911年爆发了立宪革命,由于此时伊朗经济政治非常混乱,遂聘请了当时年仅35岁的美国人舒尔特来主持伊朗的财政和海关改革,舒尔特的改革对伊朗政府很有利,但是对俄国非常不利,特别是舒尔特建立用来征税的宪兵队队长居然是个英国人,这对俄国人是个巨大刺激,俄国立即命令哥萨克旅解除了财政部的宪兵武装,并且派遣5000名俄军进攻伊朗德黑兰,要求舒尔特立即下台并且立即离开伊朗,面对俄国的威胁,伊朗不得不忍气吞声,赶走了舒尔特。

一战以后,英俄基本上依然控制着伊朗,美国在巴黎和会提出过让伊朗更加独立的意见,但是没有获得通过,十月革命后,俄军曾经短时间内撤出伊朗,出现一个小小的真空期,给了英国人一个机会,英国军队遂开进伊朗的俄国势力范围区,殊不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相当强力,在打击叛军的借口下又一次重新开进伊朗,结果英国军队短暂的停留后又被俄军赶了出去。

伊朗的故事(第一章 粉末登场)

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建立巴列维王朝的伊朗国王礼萨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看到了伊朗在英俄夹击下的伊朗生存困难,而伊朗又没有力量去击退这两个列强,于是便想起了“以夷制夷”的方针,利用美国人来平衡英俄在伊朗的影响。显然要美国人帮忙是有代价的,而礼萨王显然拥有在当时足以让美国人心动的王牌武器----石油,然而礼萨王历次努力,包括与阿美拉尼石油公司签订的租借协议,以及授予美国人建立输油管道的协议等等,都被英国人和俄国人所挫败,此时的美国还不是后来的美国,没有足够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同时抗击英俄两股势力,再加上彼时沙特的石油更让美国人动心,在二战之前,伊朗和美国的关系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没有实质进展。

二战给了伊朗一个契机-----虽然美国人不帮忙,但是纳粹德国的异军突起似乎让伊朗看到了希望,而德国又同时是英国人和俄国人的双重敌人,比起犹豫不决的美国人,是再适合不过的第三国,如果从种族主义方面考虑,伊朗人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波斯人,属于雅利安人,加上德国政府一边倒的宣扬,伊朗和德国的关系急速升温。由于德国实力强大,再加上二战还未爆发,英俄两国不但不敢去干涉伊朗政府,生怕礼萨王因此会偏袒另外一方,反而争着讨好礼萨王。

二战正式爆发后,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变化,不单单是德军长驱直入造成的欧洲版图的变化,中东这边因为德军的进攻,原殖民者的势力大幅度下降,像当时的伊拉克亲英政权被推翻,黎巴嫩和叙利亚被维希政府控制,而显然伊朗的位置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德军进攻苏联后,苏联急需援助,而援助的路线要么从北冰洋----容易受到德军潜艇攻击,要么从远东港口----容易被日本袭击,而从伊朗援助要好的多的多,几乎是最佳的选择。完全控制伊朗对于英苏两国来说已经属于必须的选择,1941年8月,英苏两国军队分南北两路夹击伊朗,显然伊朗根本无力对抗如此强大的盟国军队,礼萨王下台,内阁辞职,继任者投降,年轻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巴列维国王。

虽然德国人被从伊朗赶了出去,但是美国人还在,美国担心苏联在战后愈发控制伊朗,在伊朗首相提出要求英国和苏联尊重伊朗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并且战争结束后从伊朗撤军的提议后,美国虽然没有承若,但是积极促成了英苏伊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伊朗在二战期间实际上就是盟军资源的转运站,转运站需要军队护卫,而伊朗显然根本无力护卫,派遣部队成了必须,经过讨价还价,美国陆军单独建立了“波斯湾后勤司令部”,接管了原本属于英国的势力,这是美军第一次介入伊朗。

二战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东,二战让美国人彻底抛弃了孤立主义,战争期间大量的美军以及顾问团的进入伊朗,让伊朗人对美国和英俄两国的势力有了对比,较之于过去趾高气昂的英国人和俄国人,伊朗人民更加喜欢过去和伊朗无涉的美国人。二战消弱了传统的殖民强国,美苏势力大大增强,中东作为世界的交接点,毫无疑问要受到冲击。

虽然早在二战期间签订过撤军协议,但是苏联根本不愿意撤军,撤军问题一拖再拖,直到波茨坦会议英国人再次提出撤军问题,斯大林也仅仅表示从德黑兰撤军,而美国杜鲁门更绝,以美国在伊朗有大量的物资需要保护为由,拒绝撤军,苏联不但不撤军,反而策划了阿塞拜疆和库尔德从伊朗分离,分别在1945年和1946年宣告成立自治区,使得伊朗的形式更加恶化,尽管伊朗政府进行过一系列努力,包括派遣军队镇压等等,但是由于苏联作梗,不见成效。这两个自治区的成立震惊了美国政府,使得美国人不得不考虑要不要先撤军以换取苏联的撤军。英美分别于1946年初撤军后,立即要求伊朗向联合国控告苏联,结果联合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诉讼案居然是这个,经过讨价还价,苏联以阿塞拜疆自治,以及聘请苏联军事顾问以及驻军伊朗战略要塞和石油租借权为条件,在1946年5月完成了撤军,这次事件让伊朗倍感屈辱,丧权辱国。

在苏联撤军后,苏联对伊朗的影响力大减,战后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伊朗也不例外,在没有苏联势力干涉下的伊朗面对的敌人只能是英国了,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就建立了英波石油公司,后来改称英伊石油公司,该公司拥有租让权的土地占据整个伊朗领土的16%,他所产的石油占据中东产量的36%,有自己的机场,铁路,港口和武装,完全是伊朗的国中之国,由于英国政府在这个石油公司占据绝大部分股份,导致利润分配极为不平均,伊朗政府得到的利润还不及英国政府的三分之一,而且如果伊朗政府想要购买此公司的石油,价格比英国政府还高,石油国有化几乎成了伊朗人的共识,民族主义高涨到不可遏制的程度。

而当时的伊朗首相既不敢接受英国人的收入均分协议,也不敢得罪日益强烈的国有化的民众呼声,暧昧不清的态度反而导致他在1951年3月7日被刺杀身亡。其继任者摩萨台是个民族主义者,为人作风正派,他坚决反对给予外国石油租让权,积极呼吁伊朗石油国有化,在他的推动下,伊朗的石油国有化法案成立,这对英国人是个巨大的打击,英国关闭了炼油厂,并且发起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此时英国还有相当大的政治能量,一度让伊朗政府的财政陷入极度被动的阶段。

由于此时美国人还尚存和英国人曾在一起打赢过二战,所谓的“英美一家亲”,尽管当时的美国驻伊大使格莱迪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美国在中东的事务不要和英国人搅合在一起,毕竟英国属于殖民者而美国不是。但是在杜鲁门政府时期并没有受到重视。在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为了解决伊朗和英国人的石油问题,再三做过调解和妥协,但是此时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显现。美国人更关注的是伊朗会不会投奔苏联的怀抱,而英国人更关注的是石油问题,尚若当时亲美的伊朗摩萨台政权不会因为经济问题倒台,那么伊朗就不会一边倒的倾向于苏联,而英国人更希望伊朗出现经济危机,从而更好的控制伊朗石油,所以英国人更希望摩萨台政权倒台,从而扶植一个亲英的政权,而美国人担忧伊朗共产党会趁机夺权,从而引入了苏联势力,但是美国人又不得不顾忌到此时的英美友谊关系,1953年8月,在美国CIA以及英国势力和国王势力的策划下发动一次政变,终于把民族主义者摩萨台赶下台。

摩萨台政权倒台后,伊朗并没有如英国人的期望建立一个亲英的政权,而是以美国石油商人胡佛为核心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石油集团,美国以抛开英国单独干为威胁,逼迫英国人让步,新的石油公司里面,美国人和英国人各站40%的份额,荷兰人占了14%,法国石油公司占了6%,并且否决了英国人的高额索赔请求,美国人借着伊朗人对英国人的愤怒,彻底排挤了英国势力,英国在伊朗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无力干涉伊朗内政。

民族独立运动和国有化的浪潮使得伊朗正式进入变革的前夜,诸多后来大显身手的,甚至到今天在伊朗内乱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宗教势力,民族主义势力粉墨登场,这些势力将会在日后的七十年深远的影响着伊朗,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美国人在推翻摩萨台的过程中同时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一个民选的民族主义的领导人被政变推翻,1400人被逮捕,700人入狱,摩萨台本人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被软禁到死,而外交大臣法特米被处决,政变的参与人员纷纷升官,以扎赫迪为例,扎赫迪本为英国人支持的将军,在政变之后一跃成为首相,而他的儿子也成为巴列维国王的女婿,先出任伊朗驻美大使,后莫名其妙的成为空军司令,整个扎赫迪政府,三分之一的成员是将军,伊朗基本上已经成了军政府。萨摩台或许在国际事务处理手法不够娴熟,或许有“抗旨不尊”的错(巴列维曾经一道圣旨要解除他职务),但是这并不是策划政变推翻作为一个民选政府的理由,萨摩台直到软禁后依然受到底层人民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