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由張扣扣殺人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琴臺:由張扣扣殺人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甜蜜的大棗914

由張扣扣殺人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01

這幾天,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三門村村民張扣扣為母報仇殺人案在網上引起高度熱議,第一次聽說這個事件,我只想到了一個事兒:張扣扣一定是天蠍座。

作為一個星座控,我非常喜歡根據一個人的行為來預測他的星座。但這次,棗姐跑偏了,來自網絡的資料顯示:張扣扣,男,漢族,1983年1月6日出生,初中文化,未婚。

1月6日,妥妥的摩羯。

由來只知道天蠍座愛憎分明,從不知道到摩羯也如此義氣沖天。

星座預測的誤差,讓我對張扣扣的報仇事件有了更濃烈的好奇心。

百度各種資料,以及閱讀各種公號文章,觸目所及,幾乎都是對“為母報仇”四個字的疾呼點贊。很多網民,也和剛開始的我一樣,被網上某些文章報道出的“村霸欺負弱勢村民,草根含恨籌備二十二年一舉報仇”的視角蠱惑。

人生在世,誰人沒有受過氣?自己沒有一飛沖天的勇氣,如今蹦出這麼個“草莽英雄”,雖然是殺的不是自己的仇人,但給他點贊,就相當於在內心深處給那些對不起自己的人狠狠一刀。

這是一種幻覺出來的自我滿足感。

但我還是想更清楚的瞭解故事發展始末。之後,在今日頭條看到了來自“閩南網”的文章《張扣扣是誰資料照片 為母報仇張扣扣殺人案始末原因》。

這裡面,記者對話了張扣扣在村中的發小好友兼同學張萬(化名)。作為張扣扣的好友,張萬這些年以來一直和張扣扣保持著比較親密的聯繫。殺人前,張扣扣還和他有過深談。殺人之後,張扣扣要引爆被殺者王校軍的汽車時,因為張萬的汽車緊鄰,擔心同時引爆張萬的汽車,從而將點燃的汽油瓶扔到了王校軍的車尾。即便如此,也還是引燃了張萬的汽車後尾,張扣扣當時還指給張萬,示意他自己趕緊想法撲滅自己那輛車的後尾。

這個細節充分說明了張扣扣和張萬的關係,所以,我對於這篇出自張萬口述的實錄,比較信任,認為他更客觀也更真實的描述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如果大家感興趣這篇文章,請點文末的“閱讀原文”,我把這篇文章的鏈接也放在那裡了。)

下面是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的一點感想和思考。

我首先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張扣扣的母親在天有靈,得知兒子為了給自己報仇殺了仇人家的三個男人,是從此瞑目安寧,還是非常不願意看到兒子為了22年前的宿怨在為母報仇的同時,也把自己的人生逼上了絕路?

我也是一個母親,我想我對張扣扣母親的感覺,能夠感同身受。

如果真的是人死如燈滅,魂靈早就隨著肉身的泯滅而不知所蹤。那麼,張扣扣為母報仇的這個“傳奇”,就不再和死去的母親有關,而是一個男人在刺激性應激反應障礙,積塵多年從未被妥善解決之下的一種集中爆發。

若從這個角度而論,這更不是一個為母報仇的“傳奇”,而是一個提醒:這些年國內心理學普及太過空白,大眾對心理學常識的認知異常匱乏。

02

首先交代事件發生背景:2018年2月15日,中國農曆大年三十。中午12時20分左右,陝西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三門村發生一起殺人案,震驚全國。71歲的村民王自新及其長子王校軍、三子王正軍被同村村民張扣扣殺死。其中,死者王校軍47歲,王正軍39歲,兇手張扣扣35歲。

在張萬的口述中,王自新並非村霸,也不是網上盛傳的有錢有勢的人家。王家除了1996年跟張家打過一次架,也沒聽說過欺負過誰。發生衝突那一年,王家的大兒子剛剛到鄉政府上班,其他兩個兒子還都在上學。

張扣扣也不是什麼壞人,沒跟其他人吵過一次架。多年前,扣扣他爸還曾拜王自新的父親為乾爹,也就是說,被殺的王自新還和張扣扣的父親一度是幹兄弟。兩家人相鄰,每到農忙季節,經常一起互幫互助。兩家人的矛盾起源,並不是網上盛傳的宅基地,而是因為——王自新和別人合夥收豬賣肉,忙不過來,就喊了和幹兄弟王自新一起入夥。入夥的過程中,發現王自新能力不夠,於是不再帶他。從那之後,幹兄弟反目,不再說話。

張扣扣的母親,確實是被王自新的三兒子王正軍給打死的。

關於這事兒,張萬提供的視角是:扣扣是被他媽給害了——“扣扣他媽太愛罵人了,與周邊的鄰居幾乎都吵過架。她死的頭一天,還跟他們家對過的一個小夥子吵過架。扣扣他媽喜歡跟人耍個賴什麼的。舉個例子,扣扣他家的房子在外邊,他叔叔們的房子在裡邊,扣扣他媽可以在中間修道圍牆,把人家關在裡邊。裡邊的人家無路可走,只能把廚房或者豬圈那裡的牆挖通,再買前邊另一戶人家的一點地,繞著走。扣扣他媽還跟王自新隔壁那一家打過架,之後就賴到人家家裡去,弄個被子往地上一鋪,鋪上點草,睡在人家門口,說是被人家給打了,弄得這一家沒辦法在家裡住。扣扣他媽在這一家的廊簷下睡了很長一段時間,起碼有個把月,屎都拉在這家的院子裡,路上人來人往,她都不怕……”

她被王正軍殺害的經過是這樣的:1996年的夏天,扣扣他媽去溪邊洗腳,路過王正軍家門前,當時,王正軍的二哥王福軍正在路邊玩,扣扣他媽路過時,吐了王福軍腳邊一口口水,王福軍當時沒吭聲。洗腳回來,王福軍還在,扣扣他媽又吐了一口口水,這次,口水吐在了王福軍臉上。是時,王福軍已經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了,也是血氣方剛,順手就給了扣扣他媽一個耳刮子,兩個人撕打起來。

聞訊而來的王自新與三兒子王正軍也出來了。扣扣他爸和扣扣他姐也過來幫忙。兩家人打成一團。扭打過程中,扣扣他姐到家裡拿出一個約一米長的鋼條,交給了她媽,扣扣媽就用這根鋼條往老三王正軍的頭上打了兩下,把王正軍的頭打破了。扣扣他媽打贏了,扣扣他爸就拉她往家走。王正軍那年17歲,他在路邊柴禾堆裡撿了一根胳膊粗的木棒,衝過去,一棒砸在扣扣他媽的太陽穴上。

扣扣他媽因此死亡。

打死人後,王自新和兩個兒子被公安帶走,法官來驗屍。驗屍現場就在馬路邊上。圍觀者人山人海。

下面這一段摘自張萬的口述:“我遠遠地看,看到法醫把扣扣他媽的頭皮切開,頭皮就耷拉在眼睛那裡。她的頭髮沒有剃。我用手捂著眼睛,從手指頭縫裡看。看到的是一顆鮮紅的頭。法醫用鋸把她的頭骨鋸開。這太可怕了,大人都怕,別說小孩子了。我一個月都沒能睡好覺。驗屍的時候,扣扣他們姐弟倆就站在法醫邊上看。我判斷正是有此經歷,他才會經常說他媽死得有多慘。”

那年,張扣扣13歲。

13歲,正是一個少年三觀初成的關鍵時刻,親眼看到至親之人遭遇這樣的血腥,沒人知道這一幕多少次迴轉在張扣扣的腦海中。

心理學上有個詞:應激反應。是指人在面對重大事件時,發生刺激性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有正面和負面的,一旦形成應激反應,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紓解,多數人會有明顯社會功能的缺損,導致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異常。

姐姐也和張扣扣一起看到母親被法醫驗屍的整個過程,為什麼她沒有發生這樣的行為?心理學上有明確解釋:應激反應的調節和身體素質、遺傳傾向、潛在疾病、覺醒水平和個性等有關。

說得再淺顯一點,目睹慘烈殺人案,有人覺得刺激,有人覺得恐懼,有人因此生髮禍心,有人則更加謹小慎微謹言慎行。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

但即便沒有像弟弟那樣去殺人,我相信,扣扣姐姐的性格,也絕對因為母親死亡的經歷,受到了非常劇烈的影響。

03

打死張扣扣母親之前,17歲的王正軍初中剛畢業,已經收到高中錄取通知書。

案發後,王正軍被判了7年,24歲出獄,離開家鄉四處打工,每年只回來有限的次數,而且都是晚上回來,也是擔心被張家報復。

之所以會在2018年春節回來,一是事件發生這麼多年了,彼此都已淡忘;二來是讓他爸幫忙借錢。王正軍在外地開過一個烘乾設備廠,欠外債100多萬,老婆也跟他離婚三四年了。

王正軍的人生過得並不如意。張扣扣也好不到哪裡去。

初中畢業的他,2001年去部隊參軍, 2003年從部隊回來,沒有什麼手藝,開始出門打工。這些年四處顛沛流離,幹過很多職業,收入不高,但家裡要建房子那幾年,每月給家裡打500元錢,一共給家裡打過一萬六千五百元。

雖然鮮有回家,但張扣扣每次回來,都會去找張萬聊天。張萬提及,還是當兵的時候,張扣扣說過一件事:部隊領導問大家為什麼當兵,別人都說保家衛國,唯有張扣扣直言是“為母報仇”。因為這個事兒,領導還教育了他很多次。

這個細節說明,報仇的種子,很早就在張扣扣的心中埋下了。如果這些年順風順水,婚戀美滿,他的心智可能會發生轉化從而變得圓滿,可惜的是,初中畢業的他,謀生並不順利,直到35歲仍然孑然一身。

事發前一年,張扣扣聽說去阿根廷出國務工能年賺百萬,立刻報名前往。結果因為那裡治安太亂,只待了三個月就回來了。這趟出國,因為沒有履行合同,所以,分文未收。回國後,張扣扣一直待在家中,再也沒有出去,直到事發。

張萬提及張扣扣和他講述過:“他說阿根廷華人很多,最厲害的是越南人,說那些傢伙心狠手辣,那些越南人,要是人多了打不過,就跑了。有一個越南的,被幾個人欺負,一個晚上,這個人等人家睡著了,一下子搞死好幾個。”

越南人絕地反擊的報仇故事,沒人知道怎樣影響了張扣扣。但從張扣扣作案的手法來看,一切都是預謀在先。

首先,選定的日子。大年三十,王家大兒子小兒子都在家(二兒子在外沒有回來,躲過一劫)。

其次是迅速利落、一氣呵成的動作。王校軍和王正軍去上墳回來,路過張扣扣門前,他帶著帽子口罩迅速跑出來,先是勒住王正軍的脖子一刀下去,等他倒下,迅速跑到前面捅了沒來及防備的王校軍,在他倒地後,亂刀捅死。再度回頭補刀已經被抹了脖子的王正軍。殺了這兩個,他往王家跑,進院子看到王自新,亂刀捅死。看到王自新的老伴兒,張扣扣喊了一句“你是女人,我不殺你。”之後,跑出王家,回家拿了一個汽油瓶,用刀砸開王校軍的轎車,準備把點燃的汽油瓶扔進車裡引爆,因為張萬喊了一聲“我的車也在”,繼而把汽油瓶扔到了王校軍的車尾引燃。

所有這一切做完後,張扣扣伸展雙臂仰天大叫:“我終於報了22年的殺母之仇了。”

有因而發,放過女性,放過發小的汽車,暴怒之下依然心存體恤和節義,正因為這幾點,才致使很多讀者對張扣扣雖然殺人但依然點贊不已,贊為節義之士。

張扣扣真的是節義之士嗎?

在我看來,節義之士斷言過早,這些資料只能顯示,張扣扣不是一個壞人。

據張萬介紹,張扣扣性格內向,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單從這幾點,已經看出張扣扣是個非常自律的人,非常自律的性格,如果身處順境,是具備做一番事業的潛質的。

可惜,張扣扣並不順利。

一個自律又不順利的人,極容易產生偏執傾向。因為,他們有太多激情無法紓發。

但並不是所有自律+不順利的人都會犯罪。張扣扣之所以會走上犯罪道路,根源還是在於個人性格。

而個人性格的形成,父母的言傳身教具有關鍵作用。

04

事情全部講述完畢,我們可以往回倒一下,這件震驚人寰的悲劇,起始根源是什麼。

一直倒一直倒,最後的根源,在於張扣扣父母的性格。

合夥生意分崩離析是常有的事兒。大度一點的人,能夠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太大度的,頂多老死不相往來;但由此記掛在心,並堅持不滿的,不太多。

張扣扣的父母應該是這不太多的人群中的一個。

即便堅持不滿,如若不是張扣扣母親比較跋扈,當年也不可能送命。

她的那口口水是引發跨越22年悲劇的導火索。事後發生的兩個家庭的鬥毆,已經成了覆盆之水。王正軍的確殺人有錯,但當時那個情境之下,他的舉動,也屬於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極有可能會作出的反應。

他要打她,不是要打死她,而是要回報她打破自己頭這件事。

但命運無情。

張扣扣的母親死了,從此,一幅漫長的復仇長卷由此展開。

22年中,沒人知道張家如何談論這件事兒,但身為農民的扣扣爸,不懂心理學,可能不會想到這件事對兒子產生這樣深遠的影響。

這些年,他獨自帶著一雙兒女艱難苟活,若張扣扣的母親地下有知,是不是也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挑釁?

人與人交往,總有好勝者要佔個先。遇到慫的這個先就佔了;遇到不慫的,針尖對麥芒,一口口水也能引發四條人命。

悲劇發生,不少人提及17歲的王正軍傷人致死後為何只判了7年。我不是法律界人士,不知道這個判定恰當。但,即便判刑有問題,也只是當年那一家法院某個法官有問題,不能牽涉所有公檢法人員。可惜的是,以上事件,引爆了不少網民仇霸仇富仇體制的情結,致使很多讀者臆造出被殺者是富有村霸以及買通法院的概念。一時間振臂高呼、群情憤怒。

迎合了這種心理,王家的死者被訂到了該死必死的恥辱柱上,而張扣扣,則成為俠義天下的“英雄”。

大眾因為又一個“人血饅頭”狂歡,卻鮮有人去想,事件背後的真正過程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們應當從這幕悲劇中,吸取什麼經驗和教訓。

踩踏逝者鮮血一路前行的終點,應該是如何讓後人更少的看到鮮血,而不是,把別人的鮮血當成腳印印成的花,營造出一個迎合個人心智的憤怒之海。

憤怒能夠解決問題的話,還要理性和大腦幹什麼?

作為一個女性,我沒有太高瞻遠矚的思想,但我是一個母親,我有家庭,有孩子,我想到的是,這幕悲劇的發生,毀了什麼。

首先是至少三個家庭。這些家庭分別是,王自新的家庭(包括離婚的王正軍),王校軍的家庭,張扣扣的家庭(包括張扣扣的父親)。

這幕悲劇毀了多少人?

雖然無法統計具體數字,但可以想見,三個被殺者以及張扣扣背後的所有家人,都遭受了巨大重創。殺母之仇得償了,但是,扣扣老爹失去了唯一的兒子,餘生如何活下去?王家那喪夫喪父的寡母幼子,又情何以堪!

死的人眼一閉走了,活的人怎麼辦?

古人說得好,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

張扣扣殺人案中,但凡有一人明白這個道理,也絕不會有今天的一切發生。

即便沒有這樣的胸懷,也可以採取另外的方式。

坊間還有句俗話:對一個人最大的報復,就是活得比對方好。

如果張扣扣能有這樣的認知,拿出敢於殺人拼命的精神去做一番事業,未嘗不能成功。可惜的是,只有35歲的他,失去了耐心和勇氣,走了最不該走的一條路。

仇恨容易,化解仇恨難。人在江湖,誰不挨刀?挨刀之後的反應和表現,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沒有人天生攜帶圓滿外掛降臨這個塵世,所以,為人父母者,在張扣扣殺人案面前一定認真想一下:作為成人,我們要給孩子怎樣的正向引導。

若能如是,才是對這起悲劇的最好祭奠。

張扣扣瘋狂復仇之下的尚存節義,讓我敬他是一條漢子,但他的選擇,只能讓人一聲長嘆。

輸局無智者。悲劇永遠都是雙輸的,唯有以綿柔之手化千斤之力於無形,得來“雙贏”結局,才是真正的強者。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異議,稍安勿躁。戳下面的“閱讀原文”,可以看摘自今日頭條的源自“閩南網”的文章《張扣扣是誰資料照片 為母報仇張扣扣殺人案始末原因》

琴臺:由張扣扣殺人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琴臺:《讀者》《意林》簽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