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船精神」到「西遷精神」:偉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從“紅船精神”到“西遷精神”:偉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紅船精神”與中國革命精神譜系】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線已經明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正乘風破浪,高歌前行。要使這艘巨輪行穩致遠,駛向輝煌,就迫切需要崇高的精神掌舵領航,舉旗定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無不與之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20世紀50年代,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作為交大西遷人愛國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西遷精神”與“紅船精神”一脈相承,是黨的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1、首創精神:增強改革創新的巨大勇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大黨誕生於一條小船。從此,中國共產黨引領革命的航船,劈波斬浪,開天闢地,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一次又ー次地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反對外國的侵略和反動階級的統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過不同的救國方案,併為此進行過各種努力。無論是地主階級的“洋務夢”、農民階級的“天國夢”,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變法夢”,或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共和夢”,都接連夢碎,無法實現。中國共產黨正是順應求民族獨立、謀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勇立社會歷史發展的潮頭,在南湖紅船上宣告成立,從此使中國革命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交通大學西遷,是學校在創建60年之後,面向共和國未來的一次偉大長征,表現出艱苦創業的堅強意志,彰顯了開拓進取的崇高風範。1956年,一批朝氣蓬勃的交大人堅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義無反顧地奔向大西北,積極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成為黃土地的拓荒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並迅速締造了辦學歷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62年來,交大人始終堅持自主創新,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創造了290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233項獲國家“三大獎”,為推動相關領域的科學技術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他們又開啟了西遷後的再次創業——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正在大西北創造未來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創新實體,打造一個最具典範的“校區、園區、社區”三位一體的“智慧學鎮”,成為引領社會發展源源不竭的創新源泉。

今天,面對國內外高校的激烈競爭以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關隘,我們仍然要保持這首創精神,繼續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兒,拿出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拼勁兒,奪取新徵程上的更大勝利。一是要深化學校綜合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結構和治理模式,實現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體制機制等關鍵環節的突破,加快構建充滿活力、高效開放、有利於學校科學發展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制度體系。二是貫徹“創新”理念,增強發展動力,把創新擺在謀劃和推動學校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創新發展理念落實到一流大學建設全過程,不斷推進教育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學校新的發展動能,實現以質量提升與內涵發展為核心的戰略目標。三是在世界大學發展格局中把握好自身發展特殊規律,努力探索一流大學新形態、塑造立德樹人新構架、構築科教融合新高地、創新國際合作新模式、打造一流學科新格局,從而真正搶佔未來高等教育競爭的制高點。

從“紅船精神”到“西遷精神”:偉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西安交通大學黨務幹部赴紅旗渠幹部學院開展主題實踐。資料圖片

2、奮鬥精神:扛起教育強國的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揚起紅船的風帆,以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矢志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前進。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實現共產主義是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從此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精神支柱。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鉅任務,就在於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西遷精神”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艱苦環境下形成的,經過歲月的沖刷、洗滌,不僅沒有褪色,反而歷久彌新,不斷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源於“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的堅定理想,源於“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有家”的崇高信念,源於“始終與黨和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的執著追求。62年來,在這種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交大人始終將牢牢紮根祖國西部大地,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培養優秀人才作為崇高使命,不斷續寫勇攀高峰、勇挑重擔的新輝煌。西安交通大學自1959年正式定名以來,已累計培養畢業生25萬餘名,其中留在西部地區建功立業的學生超過40%,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交大人更是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吸引了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所高校參與,共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高校和學術機構間在教育、科技、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及歐亞地區的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如今,交大人滿懷在祖國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堅定信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豪情,開拓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面對新時代新徵程,我們更需要牢固樹立堅定的理想和必勝的信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奮勇前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要求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不懈奮鬥,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新業績。一是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匯聚發展力量。二是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以“夯實數理基礎、強化實踐創新、加強國際聯培、拓展綜合素質”為人才培養的主體任務,培養一批信念執著、品德高尚、素質一流、創新力強的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三是堅持“三個面向”,以建設創新港為契機,深化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營造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聚焦戰略新興產業,加強校企合作,提升服務行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從“紅船精神”到“西遷精神”:偉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黨員在創新港植樹。資料圖片

3、奉獻精神:激揚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載著紅船的意願,以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努力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紅船精神”昭示我們,黨和人民的關係就好比舟和水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黨執政興國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黨最根本的執政理念。97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肩負為人民謀利益的神聖職責和崇高使命,依水行舟,把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貫穿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

20世紀50年代,胸懷愛國大志的一群人從繁華的大上海遷至古城西安,披荊斬棘、辛勤跋涉,用生命和汗水在一片麥田上建起一所著名大學,向世人昭示:一所大學所肩負的使命,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血脈相連。交大西遷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並得以成功,是因為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內心深處,始終將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奉獻青春年華作為畢生的價值追求。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對國家、民族的摯愛之心以及為此奮發圖強、矢志奉獻的高尚情操,正是舉校西遷的根本動力所在。如今,老一輩知識分子奉獻報國的使命擔當,已成為交大人融入血脈中的家國情懷。周惠久、謝友柏、汪應洛、屈梁生、盧秉恆、蔣莊德,西安交大機械學科“一門六院士”成為中國知識界的美談。他們創造著前沿的科技,也培養著追求真理、甘於奉獻的人才,這正體現了胸懷大局、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今天,面對價值觀多元化的挑戰,我們更需要激發知識分子天下為公、擔當道義的家國情懷,積極引導新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自覺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始終堅守正道、追求真理,主動扛起奉獻報國的責任擔當,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一是強化立德樹人導向,激勵引導廣大教職員工以西遷前輩為榜樣,積極投身於教育工作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努力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二是堅持“四個服務”辦學方向,營造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學習氛圍和“思想活躍、學習活躍、生活活躍”的校園氛圍,培養學生崇德尚實、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奉獻報國的使命意識與家國情懷。三是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指導,圍繞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牢牢樹立人才優先意識,進一步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在全校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做到人才戰略優先佈局、人才資源優先配給、人才發展優先保障,併為人才發展搭建高水平教學科研平臺,為人才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形成人才優先發展、全面發展的新格局。

(作者:張邁曾,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